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什么没有自相残杀
司马师,司马昭,这两个都是司马家族诞生的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都是司马懿的儿子,然而当司马懿死后,他们之间却并没有出现兄弟为了争夺权势而互相残杀的事情。历史上像是这种类似情况有很多,但是都是在大的掌权者死后,有资格的人都开始争夺大权,但是为什么司马家的兄弟并没有这样?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不自相残杀?
根据我个人见到的记载来看,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关系应该还是蛮好的,我没看出来任何的兄弟不和,有互相残杀之心。
其实这也正常,毕竟司马懿虽然大权在握,但是不管是在朝堂,还是在地方,忠于曹魏的大臣还是很多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觉得司马师还在世的时候应该还没有过多考虑要谋朝篡位的事儿。
既然司马师时期还没有怎么考虑是不是要取曹魏而代之,那么兄弟俩人相争无非也就是争个司马家老大的问题。这个有什么争的呢,司马家已经权倾朝野,争这个除了内耗损耗司马家的实力之外,还能有什么用。还不如好好经营下政治场上的事情,为司马家势力的稳固添砖加瓦。
上面是在说,当时的司马家虽然很有权力,但毕竟不是皇家。一般处于上升期的势力内部还是挺团结的,司马家就是。
其次,司马师并没有亲儿子,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他了。司马师如果死得早,自然是兄终弟及,司马昭来接这个班;假如说,司马师命足够长,那继承他位置的也是司马昭的儿子,他又有什么好争的呢?
另外,司马师毕竟是大哥,他的能力也明显要比司马昭强得多,司马昭表现得好便罢,表现得不好,司马家是没有其他人了吗?当然,我是不太赞成用这种阴暗心理揣摩古人了,并不是所有的兄弟都会相残的,兄弟友爱的例子也不少啊。虽说皇家无兄弟之情,但他们家毕竟不是皇家,两人从小也是一起长大,感情应该是不错的。
综上,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相处融洽,感情和谐,并看不出有什么兄弟相残的迹象。
-
曾公亮传文言文习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
-
上片从地理环境和天气写起,为梅之出场烘托气势。“门横皱碧”三句是倒写,从逻辑上说,应是先“春近江南岸”,然后词人循路而去,一路烟水苍茫,春景迷离,最后来到梅之所在。“皱碧”“苍烟”“江南岸”,处处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战无不胜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
-
直到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太子李亨借机上位。玄宗李隆基被按到太上皇的宝座上,晚景无比凄凉。这是100多年大唐史上,太子第一次反叛成功。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sheacute;),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
史达祖本来是一位“婉约派”的词人。前人之所以盛赞他,主要是因为他具有那种婉丽细腻的词风。其实,他的词风并不局限于“婉约”一路。像这首词,就抒发了他胸中不常被人看见的豪气激情,在风格上也显得沉郁顿挫
-
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王雷泉 一、一种新的“判教”方式 二十世纪初以降,在东西文化冲撞交融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把佛教从原来的儒道佛三教格局扩大到佛耶回三教格局
-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作者: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
【原题】:岳德器远来见访袖出六年前所赋湖庄诗次韵答之
-
《人雁吟》题下原有三字“悯饥也”是诗小序。这种标题办法唐人新乐府也普遍采用过,如白居易《新乐府》的《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陕西的鄜州、凤翔、岐山皆大旱,出现了人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