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 送安惊落第诗原文、翻译及赏析_苏轼古诗词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故书:也作“旧书”“好书”)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标签: 勉励 读书 哲理 学习《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译文
读过的旧书要一遍遍的再去诵读,读熟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深思明了其中的意思。
你以后肯定会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大官,今天的飘泊失意你也不要去介意。
我曾经在家里断掉一切的交际应酬,著书到了连院子里的花草都没空去看一下。
离开家后东游求官,抛开旧学,同从儿辈们胡闹。
算计百出却事事成空,到现在只有头上的白发如期而来。
想起在故乡手种的松柏,到我还乡的时候怕是要两手合抱了。
如果每件事早知道是命中注定的,那我十年来的浪迹求官行为不是极度无知。
现在我和你说千万别去计较一时的得失,在这临别时和你说这些又让我感慨长叹了。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赏析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两句,是诗人劝慰安敦的话,希望他不要太在意考试的成败,而应该回家安心读书,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这两句诗,历来被看作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它包含了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熟读,一种是深思。熟读,就是反复阅读,特别是对经典著作,应当“不厌百回读”,反复诵读,融会贯通,便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其次,熟读还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的境地。所以,读书不可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来“熟读深思”,方能理解经典的奥妙。
后来,由此演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鉴赏
“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安敦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去安心读书,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
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这成语常跟另一成语“爱不释手”配合着,在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读过了以后“百读不厌”。这是一种赞词和评语,传统上确乎是一个评价的标准。
当然,“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地读下去。
前两句历来被看做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
这里面实际包含着两种读书方法:
一种是熟读,一种是深思。熟读,就是反复阅读。苏轼告诫安惇:对经典著作应当“不厌百回读”。反复诵读,久而久之,烂熟于心,自然能够融会贯通。
即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是被格外强调的。这种方法虽然忽视了思考的过程,有些机械,但却强调了对话言的感悟,重点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而且一旦自行悟透书中的道理,便会终生难忘。因此,熟读的过程实际就是感悟的过程。
东汉末年董遇,对《老子》和《左传》有精深的研究,有人向他请教,他却不肯教,而是说:一定要先读上一百遍,书读百遍,其意自明。当然,“百回读”只是强调多读,并非一定要读一百遍。阅读的次数和对内容的理解应当是成正比的。
北宋哲学家程颢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浏览过的书,虽然也有印象,但总是不牢固,容易遗忘,要用时它也不来,而熟读成诵的书,则变为自己的东西,召之即来,运用自如,在思考问题时,也容易联想,左右逢源。
熟读还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在《劝学解》中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认真思考,是读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读出书中的妙处,就如吃饭时只顾狼吞虎咽一样,虽然填饱了肚子,却不知其中滋味。
《南齐书陆澄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陆澄当时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曰:‘陆公,书橱也。’后来,人们将只知读书而不会灵活运用的人戏称为"书橱”。
读书不仅是获得知识,而且应学以致用。而要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永远离不开思考的过程。伯乐的儿子按图索骥,结果找到的千里马竟是一只癞蛤蟆。之所以闹出这样的笑话,主要是因为伯乐的儿子只知机械地照搬书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名句赏析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释义:一本书可以不厌其烦地读上好多遍,读的遍数多了,深入思考了,自然了解书中的意思。
故书:旧书,指古人之书。子:你,男子的尊称。这两句大意是:古人的书不满足于成百遍地读,熟读精思你自然就能懂得古书的精义。
这是关于读书方法的名句。安悼淳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苏轼写此诗传授读书之道。从形式上看,此条讲的是读古书,其实,无论占今,读书的道理是一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历来如此。苏轼此句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在“读”的基础上,还强调“思”的重要作用,有了“思”的一面’读书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意蕴
此诗是为安慰和勉励考试失败的安敦秀才而作,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故书”不嫌多读,越玩味越有意思。“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就出在这里。“故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经典作品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个句子可以用来表达对经典之作的赞美,也可以用来说明“多读”、“重读”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
明-屠滽冬至之日无酒钱,醒笑先生高阁眠。聊凭线记短长日,何贵虫知大小年。白石田间虚种玉,紫泥籍上欠修仙。闲窗但有闲时月,学把行藏逐岁编。形式: 七言律诗押[先]韵会员贡献还没有译注信息翻译这首诗词收录
-
成语发音: 「héng méi lěng duì qiān fū zhǐ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比喻以愤恨和轻蔑的态度对待敌人的攻击。 成语出处: 鲁迅
-
三朝[2]颠覆矣!事宏光而宏光蒙尘[3],奉潞藩而潞藩衔璧[4]。栖迟[5]此身,即者死牖下[6],有何颜面?生平耻为易节之士,从此遂志,亦无所恨;但恐为曾、闵所笑耳[7]。为子当孝,为臣当忠,无所愧
-
成语发音: 「wén suǒ bú wé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听到从未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
成语发音: 「gèng nán pú shù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见“更仆难数”。 成语出处: 《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
-
十一湛湛长江水 出自魏晋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 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佩环。婉
-
出自唐代韩溉的《水(一作韩喜诗)》 方圆不定性空求,东注沧溟早晚休。高截碧塘长耿耿,远飞青嶂更悠悠。潇湘月浸千年色,梦泽烟含万古愁。别有岭头呜咽处,为君分作断肠流。
-
出自唐代郭良骥的《自苏州至望亭驿有作(一作李嘉祐诗)》 南浦菰蒲绕白蘋,东吴黎庶逐黄巾。野棠自发空流水,江燕初归不见人。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
-
百口同声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百口同声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百口同声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出自宋代梁大年的《水调歌头(寿隐者·十一月初七)》 南极寿星现,佳气蔼庭除。谁为绛人甲子,为我一轩渠。恰喜亥成二首,还庆阳来七日,和气渐舒徐。敬为图南祝,一瓣问兴居。傲松筠,抚龟鹤,乐蓬壶。斑衣戏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