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高中文言文

《明史•赵率教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1-03 01:26:29阅读:393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率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擢副总兵,典中军事。

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丁三十八人以往。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中前所而止。其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难民六千口-至前屯,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既而承宗令裨将陈练以川、湖土兵来助,前屯守始固。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万。择其壮者从军,悉加训练。余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手足胼胝。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所乘舆赠之。

六年二月,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追至高台堡乃还。捷闻,帝大喜,立擢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杨麒镇山海关。寻论功,再进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时满桂守宁远,亦有盛名,与率教深相得。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四守备东援。桂恶其稽缓,拒不纳,以袁崇焕言,乃令入。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七年五月,大清兵围锦州,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婴城固守,发大炮,颇多击伤。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帝闻痛悼,赐恤典,立祠奉祀。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

(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被罢职,但率家丁到前线立功。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B.赵率教审时度势,身先士卒。在蒙古兵盘踞前屯卫城时,他没有进击;当他人把蒙古人驱逐到郊外时,他才敢进入。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亲为。

C.赵率教不计名利,与人为善。当宁远被围时,他派多人前去援助;宁远之围解除后,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当三屯营被清兵围困时,他亲自驰援。

D.赵率教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尽管他和满桂产生了一点矛盾,还是一起被人们看作良将,他们死后,明朝廷就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5分)

(2)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栳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5分)

参考答案

4.B(根据前后文的语境以及一些虚词,同时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5.D(“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6.C(“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错,他事实上想分满桂的战功,因为他本人没有参与。所以说“不计名利”也是错误的。)

7(1)赵率教才得以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军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编次”、“缮雉堞”、“粗立”各1分,句意2分)

(2)宁远之围解除后,赵率教想分享战功,满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既解围”、“亲援”、“有隙”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年间,他做过延绥参将,屡建战功。后来受人弹劾,被罢了官。辽东战事紧急,朝廷发布诏书让被罢官而养有家丁的将领带兵到前线立功。赵率教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天启元年(1621),辽阳被打下·赵率教偷跑了,罪当处死.却侥幸获免。第二年,王化贞放弃广宁,把关外的城镇都撤退干净了。赵率教向经略王在晋申请,表示他愿意去收复前屯卫城,就带领三十八个家丁去了。蒙古兵当时占据着这片地盘,赵率教最敢贸然进去,走到申前所就停下了。那年,游击鲁之甲遵照枢辅孙承宗的命令,解救了六千口难民,到前屯安置,把蒙古人全部驱逐到邵外。赵率教才得以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军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后来孙承宗命偏裨小将陈练率领川、湖士兵来帮助他,前屯卫域的防御力量才巩固了。赵率教所召募的流亡百姓有五六万之多。(赵率教)从其中选择年轻力壮的编入军队,都进行了军事训练。余下的分给耕牛、种子,大力进行屯田,他亲自督促、示范,以致手脚上面都长了膙子。孙承宗出关到此视察时非常高兴,把自己所乘坐的车子赠给赵率教了。

六年二月,蒙古因为宁远被大清兵包围,乘机进犯平川、三山堡。赵率教带兵托击,斩敌一百多首级,夺取马匹二百,把蒙古兵追赶到高台堡才回来。捷报送上后,(熹宗)皇帝非常高兴,立即提拔(他)为都督同知,实际上的总兵官,让他接替杨麒镇守山海关。不久评定功绩时,(他)又升为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当时满桂驻守宁远,名声也很大,跟赵率教很要好。等到宁远被围困,赵率教派一名都司、四名守备前来援助。满桂嫌他们拖延时间来晚了,拒绝让他们八城,因为袁崇焕从旁解劝,才放他们进来。宁远之围解除后,赵率教想分享战功,滴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

七年(1627)五月,大清兵包围了锦州,赵率教与宦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环城固守,发射大炮,死伤了不少清兵。双方相持了二十四天,清兵的包围才解除。第二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赵率教策马西行,三昼夜就进抵三屯营。总兵官朱国彦不肯放他进来,赵率教只好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在遵化开战时,赵率教被飞来的箭射中身亡,全军覆灭了。(庄烈)帝听说后极为伤心,给赵率教进行了丧葬仪式,并建立祠堂公祭。

赵率教作为一名战将,他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勤身奉公,劳而不懈,和满桂一起被人看作良将。他们两个人死后,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剜股藏珠拼音版

    剜股藏珠注音版 剜wān股gǔ藏cáng珠zhū 海hǎi中zhōng有yǒu宝bǎo山shān焉yān 。 众zhòng宝bǎo错cuò落luò其qí间jiān , 白bái光guāng煜yù然rá

  •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意思翻译、赏析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出自宋代晏殊的《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参考翻译翻译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

  • 曲池荷古诗带拼音注音版 卢照邻曲池荷拼音版

    《曲池荷》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曲池荷古诗带拼音注音版 曲qū池chí荷hé 浮fú香xiāng绕rào曲qū岸àn , 圆yuán影yǐng覆fù华huá池chí 。 常cháng恐k

  • 寄谢闺中人,努力加飧食。

    出自唐代崔融的《拟古》 饮马临浊河,浊河深不测。河水日东注,河源乃西极。 思君正如此,谁为生羽翼。日夕大川阴,云霞千里色。 所思在何处,宛在机中织。离梦当有魂,愁容定无力。 夙龄负奇志,中夜三叹息。拔

  • 后汉书.范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后汉书.范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

  • 陈仲举礼贤全文拼音版注音

    陈仲举礼贤注音版《 陈chén仲zhòng举jǔ礼lǐ贤xián 》 陈chén仲zhòng举jǔ言yán为wéi士shì则zé , 行xíng为wéi世shì范fàn , 登dēng车chē揽lǎn

  • 金陵酒肆留别全文翻译及字词句解释(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全文金陵酒肆留别 版本一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版本二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

  •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出自唐代张旭的《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 李朴《七律·中秋》千家诗赏析

    诗描绘了中秋千里月明、碧空澄澈、万籁无声的景象,运用神话传说,表现了要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感情和除恶务尽的决心。">

  • “李纲,字文纪,观州蓚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李纲,字文纪,观州蓚人。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

相关栏目:
  • 文言文大全
  • 高中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 小学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清代散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