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子贡论》原文及译文解析
子贡论
王安石
予读史所载子贡事,疑传之者妄,不然,子贡安得为儒哉?夫所谓儒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
当尧之时,天下之民患于洚水,尧以为忧,故禹于九年之间三过其门而不一省其子也。回① 之生,天下之民患有甚于洚水,天下之君忧有甚于尧,然回以禹之贤而独乐陋巷之间,曾不以天下忧患介其意也。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所遇之时则异矣。何忧患之与哉?夫所谓忧君之忧、患民之患者,亦以义也。苟不义而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不为矣。
《史记》曰:齐伐鲁,孔子闻之,曰:“鲁,坟墓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因行,说齐以伐吴,说吴以救鲁,复说越,复说晋,五国由是交兵。或强,或破,或乱,或霸,卒以存鲁。观其言,迹其事,仪秦轸代②,无以异也。嗟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则齐、吴之人,岂无是心哉,奈何使之乱欤?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于史考之,当是时,孔子、子贡为匹夫,非有卿相之位、万钟之禄也,何以忧患为哉?然则异于颜回之道矣,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而谋为不义哉?借使有忧患而为谋之义,则岂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而求自存哉?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子贡之行,虽不能尽当于道,然孔子之贤弟子也,固不宜至于此,矧③曰孔子使之也。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子贡虽好辩。讵至于此邪? 亦所谓毁损其真者哉!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节)
注:①回:颜回,孔子的弟子。心仪秦轸代:分别指战国时张仪、苏秦、陈轸、苏代四位说士。②矧:况且。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过其门而不一省其子也 省:探望
B.观其言,迹其事迹:考察
C.己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 全:使 ……全
D.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 称:称赞
7.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然回以禹之贤而独乐陋巷之间
B.子贡因行,说齐以伐吴
C.何以忧患为哉
D. 则岂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3分)
(2)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所遇之时则异矣。(3分)
(3)子贡虽好辩,讵至于此邪?亦所谓毁损其真者哉!(4分)
9.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指出的“传者之妄”有哪三点?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6.(3分)D(称:谈论、提及)
7.(3分)B(连词,表目的,其余三项都是介词,凭借。)
8.(1)(3分)享用百姓的供养,就把百姓的忧患作为自己的忧患,身处下层不被重用,就修养身心罢了。
评分建议:“食”、“患”、语句通顺,各1分。
(2)(3分)(禹与颜回)这两个人,难道是不同主张吗?是他们遭逢的时代不同啊。
评分建议:“道”、句式、语句通顺,各1分。
(3)(4分)子贡即使擅长论辩,哪里会到这样地步呢?也就是所说的毁谤的人歪曲事实啊。
评分建议:“虽”、“辩”、“损”、语句通顺,各1分。
9.(3分)(1)转嫁灾祸,制造战乱;(2)忧君之忧;(3)用奸诈说辞使他国灭亡,保全自己。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我读史书上记载的子贡的事,怀疑它虚妄不实,否则,子贡怎么会被称为儒者呢?所说的儒者,被国君任用就以国君之忧为忧,为百姓做事,就以百姓之患为患,处在下层不被任用,就加强自身修养。
尧的时候,百姓苦于洪水,尧为此事忧虑,所以禹在九年时间里三次从自家门前路过却一次也没有到家看望孩子。颜回生活的时代,天下百姓的忧患比洪水还厉害,天下君王的忧愁比尧还要多,然而颜回以拥有禹一样的才德,在陋巷里独得其乐,天下的忧患竟然能影响不到他的心志。这两个人,难道他们的道义主张不一样吗?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已。为什么还要有忧虑呢?以国君之忧为忧,以百姓之患为患,也要坚持道义啊。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能解君王之忧,能除百姓之患,贤德的人也不肯去做。
《史记》中记载说:齐国攻打鲁国,孔子听说了,说:“鲁国,行将覆亡的国家。国家危急到这个地步,你们几位为什么不出去想办法挽救呢?”子贡于是出发,游说齐国攻打吴国,游说吴国救援鲁国,又游说越国,游说晋国,五国因此刀兵相见。有的强大了,有的亡国了,有的混乱了,有的称霸了,终于保全了鲁国。看他说的话,考察他做的事,和张仪、苏秦、陈轸、苏代,没什么两样。唉,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的国家行将覆灭还想去保全它,那么齐国、吴国的人,难道就不想有保全自己的国家的想法吗?为什么使他们的国家混乱呢?这就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一个原因。根据史实来推究,孔子、子贡当时是平民,没有卿相的地位,没有很高的俸禄,他们为什么要忧患呢?这与颜回的立身处世之道不一致了。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不真实的第二个原因。对于将要覆亡的国家,君子当然要看重这件事,但是,怎么可以有了忧患就做不义的事呢?如果有了忧患也要做符合道义的事,那么怎么可以用机变巧诈的说辞使人的国家灭亡来保全自己呢?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三个原因。子贡的行为虽然不能完全符合道义,但他毕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本来不应该到这个地步,何况说是孔子让他去的呢。
太史公说:“读书人常常提起孔子的七十个得意弟子,称赞的也许言过其实,诋毁的也许歪曲事实。”子贡虽喜论辩,难道会这样吗?这也就是诋毁而失去事实真相的情况啊!
-
日本新感觉派*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代表作之一,1926年发表于《文艺时代》上。主人公“我”是一个20岁的学生,怀着青春期的苦闷之情正一个人在伊豆的风景地旅行,路遇一男四女的一伙流浪艺人。“我”为其
-
出自元代杨维桢的《【双调】夜行船 吊古》 霸业艰危,叹吴王端为。苎罗西子,倾城处,妆出捧心娇媚。奢侈,玉液金 茎,宝凤雕龙,银鱼丝。游戏,沉溺在翠红乡,忘却卧薪滋味。【前腔】乘机,勾践雄徒。聚干戈,
-
出自唐代韩愈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
-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与元九书》 唐著名诗人白居易致友人元稹的一封论诗长信,写成于元和十年(810年)十二月。《与元九书》是白居易复兴儒家美学传统的诗
-
文言文韩元少先生为诸生时[1],有吏突至,白主人欲延作师,而殊无名刺[2]。问其家阀[3],含糊对之。束帛缄贽[4],仪礼优渥。先生许之,约期而去。 至日,果以舆来。迤逦而往[5],道路皆所未经。忽睹
-
司马相如与汉赋 【概说】 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有韵的散文,特点是散韵结合,形式上注重“铺采摛(chī)文”,内容上侧重“体物写志”。两汉400多年间,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
-
黄洽,字德润,福州侯官人。隆兴元年,以大学生试眷官第二。授绍兴府观察判官。秩满,就铨选,除国子博士,继为太常丞。请外,孝宗方厉精求治,曰:“黄洽厚德,方任以事。”不许。当对,奏三事:备事莫若储才,士卒
-
文艺美学研究·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文艺家从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思想与艺术的个性特点。即是说,不只是思想上的特点,也不只是艺术形式上的特点,而是从创作整体
-
一、 语义说明:比喻事出有因,流言乘隙而入。 使用类别:用在「事出有因」的表述上。 空穴来风造句:01流言虽未可轻信,但毕竟空穴来风,总是事出有因的。 02人家说无风不起浪,空穴可来风;我看关于他的这
-
同里环湖泊之秀,多故家士族。元末倪元镇、杨廉夫辈尝游憩其地[2],遗迹至今存焉。东偏有园林一区,故顾氏之居也。老梅铁干几二百株,中有高丘矗上,可十余丈。登其巅,则庞山、九里诸湖皆在指顾,风帆、沙鸟灭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