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原文及译文赏析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仕于南方 仕: ( 2 ) 席上食菱食:
(3)欲以去热也 以: (4)欲以去热也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做官 吃 用来 去除
2.菱角是生长在水里的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是知道的啊。
二: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 分)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2、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 分)
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翻译:
3、1.仕于南方:在南方做官。
2.席上食菱,并壳入口: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进肚子)。
3.此强不知以为知也: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4、北土亦有此物否: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菱角)吗?
参考译文
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不懂的东西,要实事求是,虚心向人请教,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得到真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
出自先秦佚名的《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
-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
-
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宋初,加中书舍人。开宝三年,知贡举。五年,复知贡举。昉之知贡举也,其乡人
-
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三十九《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所编著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以下是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三十九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文言文起旃蒙单阏,尽柔兆执徐,凡
-
“穿过那片桃花源,我的人生之路将奔向何方”是文秀一篇日志的结尾。文秀的桃花源,是她精心描绘的工作和家庭建设的蓝图。字里行间,文采斐然。1981年在县城读初中,我和文秀是前后桌,当时生活拮据,家里能供我
-
吕氏春秋义赏原文带拼音版【 义yì赏shǎng 】 四sì曰yuē : 春chūn气qì至zhì则zé草cǎo木mù产chǎn , 秋qiū气qì至zhì则zé草cǎo木mù落luò 。 产chǎn与
-
《元史·刘好礼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刘好礼,字敬之,汴梁祥符人。父仲泽,金大理评事,遥授同知许州,徙家保定之完州。好礼幼有志,知读书,通国言,宪宗时廉访府辟为参议。
-
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而
-
诗歌变革的报春者——文章四友从唐高宗后期起,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崔融文采华丽典雅,大气包举;李峤是唐代第一位“咏物”诗人;苏味道诗风明丽开朗;杜审言性格率真狂
-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值此白露时节,秋草已生满庭院,更加思念远在长安的亲人。“秋草”、“白露”更加形象的体现出秋天的清冷,为下文抒别情离思定下基调。南朝宋诗人谢惠连有《捣衣》诗,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