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解释:夜晚的春色美得令人难以入睡,只见花影随着月亮的移动,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赏析:诗人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
春夜 / 夜直
宋朝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标签: 古诗三百首 夜晚 写景 春天《春夜 / 夜直》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将漏完。夜风轻柔却也带着点点寒意。
夜晚的春色美得令人难以入睡,只见花影随着月亮的移动,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春夜 / 夜直》注释
夜直:晚上值班。“直”通“值”。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轮流一人在学士院值宿。这首诗《千家诗》选入,改名“春暮”。
金炉:铜制香炉。
漏声残:指水将滴完,即天快亮。漏声古代用来计时的漏壶中滴水的声响。
翦翦(jiǎn):形容风轻且带有点寒意。
恼人:引逗、挑动人。
栏干:栏杆。以竹、木等做成的遮拦物。
《春夜 / 夜直》赏析
王安石这首小诗,在他的集子里,本名《夜直》,也就是说在翰林学士院中值夜班时所写。《千家诗》后面第80首《直玉堂作》(洪咨夔)和第83首《直中书省》(白居易)都是写这种情景。此处,选诗者为了切合集中按四时编排的特色,将题目改成了《春夜》。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烬”又听漏声之残。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此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作者的愉悦的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
“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就不会有“花影上栏干”,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 所以说,这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
《春夜 / 夜直》简析
(一)整体评说。
这是春夜怀人之作。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这首诗的好处是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其实不看作者的写诗背景,单独看诗,是看不出这是怀念亲人的。但从诗词中可以感觉出,作者因为心里惦念着某事或某人,显得睡卧不安。
(二)写作手法。
这首诗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词一贯含蓄的作风。作者写心情,用的是“托词”,口里说是恼春色,实际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此诗还使用了借代等手法。
(三)解说诗句。
第一句“金炉香尽漏声残”,单看这句,是看不出在写春夜的,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诗句比较普通。“金炉香尽”和“漏声残”都是形容夜已很深。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尽了,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苏轼《卜算子》用过“漏断人初静”,也是用“漏”写夜,基本上诗词里写“漏壶”都是在写夜。
第二句“翦翦轻风阵阵寒”,“翦”,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这句描写风的“轻”“寒”。从这句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春”。因为夏风凉习,秋风萧杀,冬风凛冽,只有春风才“轻”且“寒”。诗的前两句合起来,是先“夜”再“春”,不是先“春”再“夜”,显得比较庸俗和普通。
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非常不错,可以说是比较出彩的。因为诗词里写春色,一般是两种态度为主流。一是赞赏喜爱和眷恋的,一是哀叹惋惜和感慨的,其实也是爱春色,但就是提前担心它流走。王安石在这里别出心裁,表示“春色恼人”。为什么恼人呢,背后肯定有玄机。至于什么玄机,作者在诗里未点明。读者可以根据这句来推断,肯定是有样东西,让作者觉得比欣赏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记挂的。那就是——亲人。
第四句“月移花影上栏干”。虽说“月移花影”属于“俗词俗句”,但写景不错,有月有花,影动花凝。这句诗间接表明,作者是一直没睡,看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夜更深沉,人却始终难眠。究其原因,是思念太深的缘故。
总的说来,这首诗最出彩的句子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余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普通的诗句。
-
出自唐代孔德绍的《王泽岭遭洪水》 地籁风声急,天津云色愁。悠然万顷满,俄尔百川浮。还似金堤溢,翻如碧海流。惊涛遥起鹭,回岸不分牛。徒知怀赵景,终是倦阳侯。木梗诚无托,芦灰岂暇求。思得乘槎便,萧然河汉游
-
上古的姓和氏不是一回事 【点睛之笔】 姓、氏最早是分开的,不是一个词。《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属于姓的分支。 【经典解读】 相传黄帝住姬水之滨,
-
心不由己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古典文学网提供成语心不由己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心不由己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成语发音: 「jié hòu yú shē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劫:灾难。经历灾难之后幸存下来的人。 成语出处: 清 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
-
成语发音: 「tiān ruò yǒu qíng tiān yì lǎo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天倘若有情意,也会因悲伤而衰老的。常用以形容强烈的伤感情
-
送宗实上人游江南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文学家:白居易 sòng zōng shí shàng rén yóu jiāng nán 送宗实上人游江南hū cí luò xià yuán hé sh
-
我可便向前来,忙问候 出自元代杨梓的《杂剧·功臣宴敬德不伏老》 第一折(房玄龄上)一片丹心扶社稷,两条眉锁庙堂忧。坚心主意施公正,报答皇王爵禄恩。下官房玄龄是也。方今唐天子即位,八方宁静,四海晏
-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杜甫)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文学家:杜甫 sòng zhèng shí bā qián biǎn tái zhōu sī hù, shāng qí lín lǎ
-
出自先秦佚名的《战国策引逸诗》 行百里者。 半于九十。 大武远宅不涉。 木实繁者披其枝。 披其者伤其心。 大其都者危其君。 尊其臣者卑其主。 树德莫如滋。 除害莫如尽。
-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序》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太史公
-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