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国学《上古的姓和氏不是一回事》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9 23:07:53阅读:96

上古的姓和氏不是一回事

【点睛之笔】

姓、氏最早是分开的,不是一个词。《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属于姓的分支。

【经典解读】

相传黄帝住姬水之滨,就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遂以姜为姓;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赐姓姒(sì)。

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所以我国有许多古老的姓都以“女”为偏旁。一开始,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而出现的,多为部落的名称或首领的名字。在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后,社会逐渐出现了阶级分化,“胙(zuò)土命氏”的方法便产生了。“胙土命氏”就是君主将死去的贵族的字、谥号、官名或封地名赐予其后人作为家族的氏。根据宗法制,姓为大宗的家族符号,氏为小宗的家族符号。以楚国为例,楚国王族为芈姓,楚王熊绎的后人就以熊为氏,所以今天湖北一带的熊姓源于芈姓。屈原家族也属于芈姓分支。

姓和氏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夏商周时期,贵族都有姓氏,平民则没有。贵族获得氏的常见方式主要有这几种:一是以国为氏,即以封国或采邑名称为氏,如齐国孟尝君本姓田名文,但由于其父被封为薛公,所以他也被称为薛文;二是以其官名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皆由此来;三是以职业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四是以居住地为氏,鲁庄公的儿子遂住在鲁国东门,所以被称为东门遂,后人就以东门为氏;五是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孟、仲、叔、季等。

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与氏逐渐统一,氏开始转变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也开始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诸侯互相征伐,一国灭亡,民众就以国为姓,以示怀念。《通志·氏族略》上说:“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这种用法沿用至今。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飞鸟集

    【3304】飞鸟集(〔印度〕泰戈尔著,郑振铎译,商务印书馆,印张13,2014年9月第1版,20.8元)△本书是泰戈尔于52岁时发表的作品,是一本英文格言诗集。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

  •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4608】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人民出版社,印张0.5,0.6万字,1973年9月第1版,0.05元)△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的要素(摘自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人名索引。〇这篇文章写于19

  • 积雪草·下辈子做两棵开花的树

    积雪草·下辈子做两棵开花的树积雪草静默的时光,我常常会想,人真的会有下一辈子吗?假如有,下一辈子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还会在一起吗?请原谅我偶尔偏离,偶尔弱智,偶尔天真,去想那么不靠谱的问题,好吧,尽管

  • 元朝疆域图,元朝地图,元朝版图,元朝疆域及藩属国

    元朝的疆域范围 元朝的前身为蒙古汗国,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成立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今贝加尔湖一带)。经由成吉思汗等蒙古诸汗的经营,以及三次西征之后,蒙古汗国东达日本海与高丽、北达贝加

  • 张可久《人月圆 山中书事 北曲聊乐府前集今》全诗赏析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卷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 钱公辅《义田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置负郭①常稔②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及译文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及译文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那么《鱼我

  • 刘过《水调歌头》全诗赏析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

  • 李商隐《岳阳楼》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李商隐岳阳楼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 《劝学》文言文教学方案

    《劝学》文言文教学方案   在教《劝学》一课时,我事先并没有告诉学生这一节课要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做下面的“造句”练习:  ①事物经过变化,可以得到发展、提高,就像( )一样。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