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标签: 小学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清明节 写景 早教《清明》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清明》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生节,诗人杜牧是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生,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生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纷上“闹天气”。远是梁代,就有人记载过:是清生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纷是清生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生“泼火雨”的精神,下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是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是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是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是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生白表现是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生这个节日,是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是当时,清生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纷上孤身行路,这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纷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是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是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是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生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是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是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是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生有力。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是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是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生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是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是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是目前;含不尽之意,是于言外”。拿这首《清生》绝句来说,是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是—“合”。是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是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生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清明》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
109 米(mǐ)109 米(mǐ) 【寻根溯源】 米姓源自楚国芈姓。因芈与米同音,由楚族芈姓同音而改为米的。另一说法是,汉唐时西域康居国支庶有米国,米国之人来内地定居、其族裔以国为氏。 【变迁
-
出自唐代韩琮的《京西即事》 秋草河兰起阵云,凉州唯向管弦闻。豺狼毳幕三千帐,貔虎金戈十万军。候骑北来惊有说,戍楼西望悔为文。昭阳亦待平安火,谁握旌旗不见勋。
-
成语发音: 「zhōu qíng kǒng s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周公、孔子的思想感情。封建社会奉之为思想情操的楷模、典范。 成语出处: 唐·李汉
-
成语发音: 「cháo qīng luǎn pò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鸟巢倒了,卵也会打碎。比喻整体被毁,其中的个别也不能幸免。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
作者: 徐慧 【本书体例】 瞿佑瞿佑(1341—1427),字宗吉,号存斋,明初
-
出自先秦孔子的《论语·四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原文燕歌行(并序)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
-
宋-葛天民耿耿思田舍,攸攸倚钓竿。一犁歌短阕,十口饭长安。老觉驱驰倦,生知稼穑难。画图诗卷在,留与后人看。形式: 五言律诗押[寒]韵会员贡献还没有译注信息翻译这首诗词收录诗词(98)首葛天民(宋)成就
-
原文赏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一作“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
-
出自唐代孙鲂的《主人司空后亭牡丹》 佳卉挺芳辰,夭容乃绝伦。望开从隔岁,愁过即无春。体物真英气,馀花似庶人。蜂攒知眷恋,鸟语亦殷勤。况在豪华地,宁同里巷尘。酷怜应丧德,多赏奈怡神。忌秽栽时土,尝甜折处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曾子衣敝衣以耕。”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狭路相逢勇者胜,胆怯之人受欺凌。”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