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标签: 人生 感伤 时光《东栏梨花》译文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树也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开满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东栏梨花》注释
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柳深青:意味着春意浓。
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雪:这里喻指梨花。
清明:清澈明朗。
《东栏梨花》赏析
《东栏梨花》是北宋诗人苏轼所做的一首感伤的七言绝句,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前两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第三句“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一个作者自己,后两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前句“惆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苏轼的诗,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
诗人完成这首诗已年届不惑,翻来覆去也才只看过了40个清明,心中无法揣测还有几度梨花可看。清明年年如期而至,梨花岁岁伴着漫天飘扬的柳絮,而如寄的人生则只有一个盛年,诚如作者在另一首诗中所叹:“梦里青春可得追?”这正是这首梨花诗深藏着的绵绵不尽的情思,它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悟,是他清明人生细腻而真实的写照。
《东栏梨花》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已经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熙宁九年(1076)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
-
九日偕镜寰公玉少甫稚甫大儿二儿饮八里庄酒家醉后登摩诃庵东南石楼题壁
清-宝廷大海西风烽火收,佳辰与客上僧楼。残年屈指犹余几,行乐无时况觅愁。形式: 七言绝句押[尤]韵会员贡献还没有译注信息翻译这首诗词收录诗词(8)首宝廷(清)成就不详经历不详
-
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 出自宋代苏轼的《送顿起》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留君终无穷
-
宋-苏轼君不见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游人指点小颦处,中有渔阳胡马嘶。又不见王孙青琐横双碧,肠断浮空远山色。书生性命何足论,坐费千金买消渴。尔来丧乱愁天公,谪向君家书砚中。小窗虚幌相妩媚,令君
-
出自唐代伍乔的《林居喜崔三博远至》 几日区区在远程,晚烟林径喜相迎。姿容虽有尘中色,巾屦犹多岳上清。野石静排为坐榻,溪茶深煮当飞觥。留连话与方经宿,又欲携书别我行。
-
出自两汉刘向的《九叹》 逢纷伊伯庸之末胄兮,谅皇直之屈原。云余肇祖于高阳兮,惟楚怀之婵连。原生受命于贞节兮,鸿永路有嘉名。齐名字于天地兮,并光明于列星。吸精粹而吐氛浊兮,横邪世而不取容。行叩诚而不阿兮
-
孙逖夜到润州夜入丹阳郡,天高气象秋。海隅云汉转,江畔火星流。城郭传金柝,闾阎闭绿洲。客行凡几夜,新月再如钩。作者简介 孙逖(695—761年),潞州涉县(今河北涉县)人。玄宗开元(713—742年)中
-
成语发音: 「xiǎo chéng dà jiè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惩:惩罚;诫:警告,劝告。有小过失就惩戒,使受到教训而不致犯大错误。 成语出处:
-
出自唐代卢文纪的《后唐宗庙乐舞辞》 仁君御宇,寰海谧清。运符武德,道协文明。九成式叙,百度惟成。金门积庆,玉叶传荣。
-
成语发音: 「mǎ jì zhū s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马蹄的痕迹,蜘蛛的细丝。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成语出处: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五回
-
文言文湖南巡抚某公,遣州佐押解饷金六十方赴京[1]。途中被雨,日暮愆程[2],无所投宿,远见古刹,因诣栖止[3]。天明,视所解金,荡然无存。众骇怪,莫可取咎[4]。回白抚公,公以为妄,将置之法。及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