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宋史·胥偃传》原文及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9 05:11:37阅读:351

宋史

原文:

  胥偃,字安道,潭州长沙人。少力学,河东柳开见其所为文曰:“异日必得名天下。”举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直集贤院,再迁太常丞、知开封县。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起通判邓州,复太常丞。累迁尚书刑部员外郎,知制诰,迁工部郎中,入翰林为学士,权知开封府。忻州地震,偃以为:“地震,阴之盛。今朝廷政令,不专上出,而后宫外戚,恩泽日蕃,此阳不胜阴之效也。宜选将练师,以防边塞。”赵元昊朝贡不至,偃曰:“遽讨之,太暴。宜遣使问其不臣状,待其辞屈而后加兵。则其不直者在彼,而王师之出有名矣。”又奏:“戍兵代还,宜如祖宗制,阅其艺后殿次进之。”会有卫卒赂库吏求拣冬衣,坐系者三十余人。时八月,霜雪暴至。偃推《洪范》“急,恒寒若”之咎,请从末减,奏可。西塞用兵,士卒妻子留京师者犯法当死,帝不忍用刑,或欲以毒置饮食中,令得善死。偃极言其不可,帝亦悔而止。宦人程智诚与三班使臣冯文显八人抵罪,帝使赦智诚三人,而文显五人坐如法。偃曰:“恤近遗远,非政也,况同罪异罚乎?”诏并释之。未几,卒。偃未仕时,家有良田数十顷,既贵,悉以予族人。初,天下职田,无日月之限,而赴官者多以前后为断。偃请水陆田各限以月,因著为令。尝与谢绛受诏试中书吏,而大臣有以简属偃者,偃不敢发视,亟焚之。欧阳修始见偃,偃爱其文,召置门下,妻以女。偃纠察刑狱,范仲淹尹京,偃数纠其立异不循法者,修方善仲淹,因与偃有隙。子元衡,有学行,能自立,为尚书都官员外郎,并其子茂谌咸早卒。偃妻,直史馆刁约之妹。与元衡妇韩、茂谌妇谢皆寡居丹阳,闺门有法,江、淮人至今称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三》,有删节)

译文:

胥偃字安道,潭州长沙人。少年时努力学习,河东柳开见到他写的文章后说:“将来必闻名天下。”考取进士甲科,任命为大理评事,直集贤院,再升任太常丞、知开封县。与御史高升主持府级贡举人才的考试,试卷的卷首已经封好,立即打开查看,挑选有名的人居于榜首,降职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后起用为邓州通州,又任太常丞。历经升迁为尚书刑部员外郎,任知制诰,升任工部郎中,进入翰林院为学士,权知开封府。忻州地震,胥偃认为:“地震是阴盛的表现。如今朝廷的政令,不专一由皇帝发出,而后宫外戚,日益受到恩宠,这是阳不能克阴的结果。应该挑选将领,训练军队,以防备边境要塞。”赵元昊不来朝贡,胥偃说:“匆忙征讨他们,过于突然。应派使者问清他们不肯臣服的情形,等他们理屈词穷之后再出兵。那么不在理的是他们,而朝廷出兵就名正言顺了。”又上奏说:“戍守边疆的士兵要调回原地驻防,应遵从祖宗的制度,检阅其武艺后依次调进。”适逢有护卫的士兵贿赂管理仓库的官吏以求挑选冬装,获罪入狱的有三十多人。当时为八月,突然降霜下雪。胥偃推究《尚书·洪范》载“严厉急迫,就会出现持续严寒”的灾祸,奏请从轻发落,所奏被允许。西部边塞有战事,有士兵的妻子留在京城犯法被判死罪的,皇帝不忍用刑,有人想将毒药放进饮食中,以减少其死刑的痛苦。胥偃极力陈说不可以这样做,皇帝也后悔而作罢。宦官程智诚与三班使臣冯文显八人因犯罪而受到相应的惩罚,皇帝下令赦免程智诚三人而冯文显五人按法律判罪。胥偃说:“体恤亲近的人,遗弃疏远的人,这是不公正,况且是罪行相同而惩罚却不同呢?”诏令将八人一并释放。不久,去世。胥偃未做官时,家有良田数十顷,显贵以后,将田地全部送给族人。当时,全国都按品级授给官吏职田作为俸禄,授予及收回职田时不按日按月计算日期,而为官者多以其赴任前后作为期限。胥偃奏请水田旱田各以月为限,由此定为法令。曾与谢绛接受诏命试中书吏,有的大臣写信托付胥偃,他不敢打开信看其内容,赶快烧掉了。欧阳修当初拜见胥偃时,胥偃喜爱他的文章,将其召来安置在门下,把女儿嫁给他为妻。胥偃负责督查刑狱,范仲淹任京尹时,胥偃多次弹劾他标新立异不遵守法度,欧阳修当时正与范仲淹交好,因此与胥偃有了嫌隙。其子胥元衡,有学问品行,能够依靠自己有所建树,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同他的儿子胥茂谌都是早年去世。胥偃的妻子,是直史馆刁约的妹妹。与胥元衡之妻韩氏、胥茂谌之妻谢氏都在丹阳寡居,家门法度严谨,江淮一带至今称颂。

相关练习: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3题。

胥偃,字安道,潭州长沙人。少力学,河东柳开见其所为文曰:“异日必得名天下。”举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直集贤院,再迁太常丞、知开封县。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起通判邓州,复太常丞。累迁尚书刑部员外郎,知制诰,迁工部郎中,入翰林为学士,权知开封府。忻州地震,偃以为:“地震,阴之盛。今朝廷政令,不专上出,而后宫外戚,恩泽日蕃,此阳不胜阴之效也。宜选将练师,以防边塞。”赵元昊朝贡不至,偃曰:“遽讨之,太暴。宜遣使问其不臣状,待其辞屈而后加兵。则其不直者在彼,而王师之出有名矣。”又奏:“戍兵代还,宜如祖宗制,阅其艺后殿次进之。”会有卫卒赂库吏求拣冬衣,坐系者三十余人。时八月,霜雪暴至。偃推《洪范》“急,恒寒若”之咎,请从末减,奏可。西塞用兵,士卒妻子留京师者犯法当死,帝不忍用刑,或欲以毒置饮食中,令得善死。偃极言其不可,帝亦悔而止。宦人程智诚与三班使臣冯文显八人抵罪,帝使赦智诚三人,而文显五人坐如法。偃曰:“恤近遗远,非政也,况同罪异罚乎?”诏并释之。未几,卒。偃未仕时,家有良田数十顷,既贵,悉以予族人。初,天下职田,无日月之限,而赴官者多以前后为断。偃请水陆田各限以月,因著为令。尝与谢绛受诏试中书吏,而大臣有以简属偃者,偃不敢发视,亟焚之。欧阳修始见偃,偃爱其文,召置门下,妻以女。偃纠察刑狱,范仲淹尹京,偃数纠其立异不循法者,修方善仲淹,因与偃有隙。子元衡,有学行,能自立,为尚书都官员外郎,并其子茂谌咸早卒。偃妻,直史馆刁约之妹。与元衡妇韩、茂谌妇谢皆寡居丹阳,闺门有法,江、淮人至今称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三》,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

B.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

C.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

D.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

II.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科,科举考试录取分甲乙科,主要目的是将其作为授官的依据,以便按成绩等级决定官职的高低。

B.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兵械及各项器物制作等事,长官称尚书。

C.朝贡,又称进贡,指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示顺从或结盟,如属国向宗主国献礼。

D.职田,政府按官职品级授给官吏作为俸禄的田地,即以租田收取的租粟为俸禄,职田制至明朝废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胥偃努力向学,富有才华。河东柳开对他的文章大加赞赏,认为他日后必闻名天下;他后来考中进士甲科,进入仕途。

B.胥偃尽心政事,见识深远。赵元吴不来朝贡,他提议先礼后兵,不可匆忙征讨;针对戍兵代还,他上奏说应遵从祖制。

C.胥偃积极建言,宽厚仁爱。有人打算将毒药投进犯人的饮食中,以减少其死刑的痛苦,他极力陈说不可,皇帝也后悔而作罢。

D.胥偃不忘族人,教子有方。他显达后将数十顷良田全部送给族人;其子有品行学问能够依靠自己有所建树,江淮一带称颂良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恤近遗远,非政也,况同罪异罚乎?

(2)偃数纠其立异不循法者,修方善仲淹,因与偃有隙。

答案:

10.(3分)B“府进士”是府级贡举人才,不可断;“发视…‘择有名者居上”的主语是“胥偃”;据

此可排除错误选项。

11.(3分)B兵械为兵部所管之事。

12.(3分)D江淮一带至今称颂的是胥偃之妻与元衡之妻、茂谌之妻寡居丹阳时,家门法度严

谨。

13.(3分)(l)体恤亲近的人,遗弃疏远的人,这是不公正,何况是罪行相同而惩罚却不同呢?

(5分。“恤…‘近…‘远…‘政”各1分,句意1分)

(2)胥偃多次弹劾他标新立异不遵守法度,欧阳修当时正与范仲淹交好,因此与胥偃有了

嫌隙。(5分。“纠…‘循…‘善…‘隙”各1分,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

胥偃字安道,潭州长沙人。少年时努力学习,河东柳开见到他写的文章后说:“将来必闻名天

下。”考取进士甲科,任命为大理评事,直集贤院,再升任太常丞、知开封县。与御史高升主持府级

贡举人才的考试,试卷的卷首已经封好,立即打开查看,挑选有名的人居于榜首,降职为秘书省著作

佐郎、监光化军酒。后起用为邓州通州,又任太常丞。历经升迁为尚书刑部员外郎,任知制诰,升任

工部郎中,进入翰林院为学士,权知开封府。忻州地震,胥偃认为:“地震是阴盛的表现。如今朝廷

的政令,不专一由皇帝发出,而后宫外戚,日益受到恩宠,这是阳不能克阴的结果。应该挑选将领,

训练军队,以防备边境要塞。”赵元昊不来朝贡,胥偃说:“匆忙征讨他们,过于突然。应派使者问清

他们不肯臣服的情形,等他们理屈词穷之后再出兵。那么不在理的是他们,而朝廷出兵就名正言顺

了。”又上奏说:“戍守边疆的士兵要调回原地驻防,应遵从祖宗的制度,检阅其武艺后依次调进。”

适逢有护卫的士兵贿赂管理仓库的官吏以求挑选冬装,获罪入狱的有三十多人。当时为八月,突然

降霜下雪。胥偃推究《尚书·洪范》载“严厉急迫,就会出现持续严寒”的灾祸,奏请从轻发落,所奏

被允许。西部边塞有战事,有士兵的妻子留在京城犯法被判死罪的,皇帝不忍用刑,有人想将毒药

放进饮食中,以减少其死刑的痛苦。胥偃极力陈说不可以这样做,皇帝也后悔而作罢。宦官程智诚

与三班使臣冯文显八人因犯罪而受到相应的惩罚,皇帝下令赦免程智诚三人而冯文显五人按法律

判罪。胥偃说:“体恤亲近的人,遗弃疏远的人,这是不公正,况且是罪行相同而惩罚却不同呢?”诏

令将八人一并释放。不久,去世。胥偃未做官时,家有良田数十顷,显贵以后,将田地全部送给族

人。当时,全国都按品级授给官吏职田作为俸禄,授予及收回职田时不按日按月计算日期,而为官

者多以其赴任前后作为期限。胥偃奏请水田旱田各以月为限,由此定为法令。曾与谢绛接受诏命

试中书吏,有的大臣写信托付胥偃,他不敢打开信看其内容,赶快烧掉了。欧阳修当初拜见胥偃时,

胥偃喜爱他的文章,将其召来安置在门下,把女儿嫁给他为妻。胥偃负责督查刑狱,范仲淹任京尹

时,胥偃多次弹劾他标新立异不遵守法度,欧阳修当时正与范仲淹交好,因此与胥偃有了嫌隙。其

子胥元衡,有学问品行,能够依靠自己有所建树,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同他的儿子胥茂谌都是早年去

世。胥偃的妻子,是直史馆刁约的妹妹。与胥元衡之妻韩氏、胥茂谌之妻谢氏都在丹阳寡居,家门

法度严谨,江淮一带至今称颂。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游瓦官寺记(清)王士祯

    金陵城西南隅最幽僻处,古瓦官寺在焉。邓太史元昭招予结夏万竹园[1]。园与寺邻,喜胜地落吾手也。时方懊甚[2],忽云叶四垂,雨如屈注,淮水暴涨三四尺。高柳青溪,御风以往[3],至风游寺,即上瓦官也。按葛

  • 《出师表》《史记·高祖本纪》阅读答案--2016年中考文言文真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

  • 千家诗五绝《苏颋·汾上惊秋》诗词赏析

    诗歌借景抒怀,情景相生,风格雄健而意境苍凉,抒发了诗人悲秋之情与羁旅之思。"> 刘长卿诗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辨疑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辨疑 卓正昌 细细地咀嚼《唐诗鉴辞典》中“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诗的析文,觉得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问题。析文中说:“首句写

  • 兴中会宣言文言文翻译

    兴中会宣言文言文翻译   原文: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堂堂华夏,近之辱国丧师。有志之士,能不抚膺!夫以四万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

  • 《渡汉江》李频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作品简介《渡汉江》是唐代诗人李频(一说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五绝。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全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

  • 梦见有蚂蚁

    蚂蚁是一种常见的昆虫,记忆里蚂蚁不仅外表不那么丑陋,而且非常团结,对人身也没有太大伤害,不像别的昆虫,长得丑还爱蜇人,还有的会放臭屁,所以还是蚂蚁“可爱”一些。今天我们来说说,梦中的蚂蚁有什么特殊的深

  • 《北史•申徼传》“申徽字世仪”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徽少与母居,尽力孝养。及长,好经史。性审慎,不妄交游。文帝与语,奇之,以徼为记室参军,兼府主簿。文帝察徼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

  • 《武皇帝贞简皇后曹氏》原文及翻译

    旧五代史原文: 武皇帝贞简皇后曹氏,庄宗之母也。太原人,以良家子嫔于武皇。姿质闲丽,性谦退而明辨,雅为秦国夫人所重。常从容谓武皇日:“妾观曹姬非常妇人,王其厚待之。”武皇多内宠,乾宁初,平燕蓟,得李

  •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出自清代文廷式的《祝英台近·剪鲛绡》剪鲛绡,传燕语,黯黯碧草暮。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园林红紫千千,放教狼藉,休但怨、连番风雨。谢桥路,十载重约钿车,惊心旧游误。玉佩尘生,此恨奈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