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
王阳明
原文:
①来书①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別前后,即《中庸》‘尊徳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工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②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②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①书:文中指信 ②吾子:尊称,您
译文:
你信中说:“你所说的知行应该并举,不应该分为前后两步,就是《中庸》中说的‘尊德行而道问学’两种功夫互相存养,互相激发,本心和外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然而修行的功夫有个先后顺序,不可能没有先后的区别,就像知道是事物才会吃,知道是汤羹才会喝,知道是衣服才会穿,知道是路才会走在上面。从来没有还没见到事物就先做事的。这中间的先后顺序也是瞬间微妙的,不会截然分明的,不像今天知道了事物,明天才去实践那样。”
既然说“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那么知行并举的说法就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又说:“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知食乃食”等说法,尤其显而易见。但是你被朱熹先生说的知先行后的观点所蒙蔽,而自己不曾察觉。人必然有想吃东西的心,然后才会去认识食物,想吃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动的开始。食物口味的好坏,一定要等到入口之后才知道,哪有不尝一尝就已经预先知道食物味道的好坏呢?一定先有想走的心,然后才会去认识路,想走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走的开始。路途的坦荡险峻,必须亲身行走过之后才能知道,哪里有还没有走过就预先知道路途的坦荡险峻的呢?“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类推,都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如果如你说的那样,才正是“不见是物而先有事”。你又说“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这也是你体察还不够精确。然而就像你所说的,那么知和行并举也肯定没有什么好怀疑的。
相关练习:
王阳明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答顾东桥书
[明]王阳明
①来书①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別前后,即《中庸》‘尊徳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工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②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②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①书:文中指信 ②吾子:尊称,您
22.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其 B. 然 C. 以 D. 为
23. 根据第①段文意,顾东桥来信向王阳明提出的自己对知行关系的看法是( )。
A. 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 B.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
C. 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 D. 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24. 对“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都是古人的原则。
B. (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这个原则始终贯通。
C. (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都是一个原则贯通。
D. (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一个原则始终通行。
25. 王阳明回复顾东桥的书信,语气肯定,推理严谨。请从用词或句式方面举例分析。
【答案】
22. B
23. C
24. B
25.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此句中“必” “然后”“即是”“矣”四个词语气肯定,推理严谨,解说了“知行并进”的统一关系。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此句用陈述句点出了顾东桥的两种说法。用反问句明确的指出了顾东桥说法的自相矛盾。语气肯定,反驳有力!
参考译文:
你信中说:“你所说的知行应该并举,不应该分为前后两步,就是《中庸》中说的‘尊德行而道问学’两种功夫互相存养,互相激发,本心和外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然而修行的功夫有个先后顺序,不可能没有先后的区别,就像知道是事物才会吃,知道是汤羹才会喝,知道是衣服才会穿,知道是路才会走在上面。从来没有还没见到事物就先做事的。这中间的先后顺序也是瞬间微妙的,不会截然分明的,不像今天知道了事物,明天才去实践那样。”
既然说“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那么知行并举的说法就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又说:“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知食乃食”等说法,尤其显而易见。但是你被朱熹先生说的知先行后的观点所蒙蔽,而自己不曾察觉。人必然有想吃东西的心,然后才会去认识食物,想吃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动的开始。食物口味的好坏,一定要等到入口之后才知道,哪有不尝一尝就已经预先知道食物味道的好坏呢?一定先有想走的心,然后才会去认识路,想走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走的开始。路途的坦荡险峻,必须亲身行走过之后才能知道,哪里有还没有走过就预先知道路途的坦荡险峻的呢?“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类推,都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如果如你说的那样,才正是“不见是物而先有事”。你又说“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这也是你体察还不够精确。然而就像你所说的,那么知和行并举也肯定没有什么好怀疑的。
-
文言文实词迁的用法有哪些 文言实词: 迁 文言翻译 qiān (1)<动词>迁移;迁徙。《史记-秦始皇本纪》:“~其民于临洮。” (2)<
-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
催眠秘方 灵溪昱[1] 读经未罢眼如醉,驱遣睡魔无秘方, 山堂一枕眠方稳,门外千竿玉送凉。 《禅宗杂毒海》卷八,卍续藏第 "> 描写大佛寺的文言文
描写大佛寺的文言文 龙都自贡,古蜀荣州。紫气东升,珠光宝华;释尊福地,八方通达。聚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小桥流水,清风竹影,树茂而万物依林,佛尊而世人敬仰
-
一每次回家,与母亲天南海北地聊天,说到家里的人和事,不知不觉就会聊到大姑身上。大姑与父亲是叔伯姊妹,比父亲小三四岁,如果活着,也应该是九十开外的人了,可她在二十多年前就像一片树叶一样,悄悄地落到地上,
-
俄罗斯“诗歌的月亮”——阿赫玛托娃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诗人之一,有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之称。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是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曾因写诗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出版的诗集有《黄昏》、《
-
曾子不受邑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
-
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从20岁起游历全国各地,考察史迹,采访史料,收集历史传闻轶事,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重要的准备工
-
宝函钿雀金鹦鹏,沉香阍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作品赏析【注释】:此首,起句写入妆饰之美,次句写人登临所见春山之美,亦“泰日凝妆上翠楼”之起法
-
九月十日即事全文: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十日即事全文翻译: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九月十日即事字词句解释: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