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夜郎题葵叶翻译、赏析、鉴赏、拼音版注释(李白)
流夜郎题葵叶全文:
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
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
流夜郎题葵叶全文翻译:
你能卫足让我惭愧,感叹我被移根迁往远方。青天白日如能光顾,我定要返回我的家乡。
流夜郎题葵叶字词句解释:
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葵叶:葵,蔬类植物,不是向日葵,其叶可食,古人用以制作酸菜。
卫足:古人以葵之嫩叶为菜,不待其老便掐食,而不伤其根,令葵再长嫩叶,所以称葵能"卫足"。《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
白日:比喻朝廷。
故园:泛指故乡。
流夜郎题葵叶全文拼音版注释:
cán jūn néng wèi zú , tàn wǒ yuǎn yí gēn 。
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
bái rì rú fēn zhào , huán guī shǒu gù yuán 。
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
流夜郎题葵叶赏析(鉴赏):
《流夜郎题葵叶》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因在流放途中见到葵叶,诗人触景生惰,遂写下此诗抒发自己盼望能获释返归故园的心情。
前两句,以对比手法抒发作者当时无力雪冤自保、终至被迫流放夜郎的无可奈何的悲慨;后两句,表明作者的希望,盼望朝廷赦免他回故园和亲人团聚。全诗纯用寻常语,通过浅言淡语挥斥幽愤,传达出诗人南流夜郎途中的真实感受。
这是一首五绝形式的咏物寓慨诗。前面两句,以对比出之:"惭君"写葵,"叹我"自谓,寓意相辅相成。作者为自己当时无力雪冤自保、终至被迫流放夜郎的艰险处境发出无可奈何的低吟。对葵叶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葵菜,一说是向日葵,两说都通。根据杜预注《左传》,以为葵指向日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此诗由"卫足"联想到"白日",当时受到杜注影响。向日葵的叶子始终护卫着它的根,李白由此产生惭愧的心理,从而叹息自己却移根走他乡为异客。
后面两句,则是表明作者的希望。李白期待着白日能够分一点光来照耀他,使他能够返回故乡守护故园。李白由"葵"联想到"日",盼望朝廷赦免他,这与《上崔相百忧章》"覆盆傥举,应照寒灰"两句寓意正同。只是在《上崔相百忧章》里,作者在希望得到昭雪的同时,多少还表达了愿为朝廷效力的心意;而《流夜郎题葵叶》的最后两句,只是希望归隐故园,了此残生,情绪更加低沉了。不过后来他尽管遇赦了,一点点白日之光已经照到了他的身上,然而他仍然未能"还归守故园"。
李白"凡所著述,言多讽兴"(李阳冰《草堂集序》)。这一特点在此诗中表现很突出。由葵叶之"卫足"反衬自己之"移根",愧叹自己的"无能"自解冤狱。又借"白日"的"分照",比喻"皇恩浩荡",盼望朝廷宽宥,放自己回故园和亲人团聚。
此诗纯用寻常语,词意平易浅近,不像李白长篇歌行那样,表现出睥睨一切的浪漫主义情调。通过浅言淡语挥斥幽愤,透露出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对朝廷给予自己不公正待遇的控诉,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十分感人地传达出诗人南流夜郎途中的真实思想情绪。
-
为配合某种报纸的社会新闻并刊于报纸显著地位的诗作。其特点是反映社会生活敏锐快捷,有 "> 唐菖蒲百科,唐菖蒲寓意,唐菖蒲赏析
唐菖蒲这个名字来自日本,日本人叫菖兰;其叶似剑,又称剑兰;其花色丰富多彩,北京俗称十样锦;还有的叫扁竹莲、菖歇、尧韭。唐菖蒲是鸢尾科唐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5米。球茎扁圆形,叶基生,扁平狭
-
有盲子道涸溪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栏杆上的横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
-
作者: 巩聿信 【本书体例】 彭渊材初见范文正公画像,惊喜再拜,前磬折称:“新昌
-
眼下这个时代,太多的人都想着“走出去”,可是,走出去以后,莫要忘了“走回来”,依偎在书卷身边,做一个灵魂有香气的人。
-
【背信弃义解释】违背承诺,不讲道义。背:违背。信:信用。义:道义,即道德和正义。 【背信弃义造句】 ①对于那些背信弃义的做法,我从来都是深恶痛绝的。 ②他无中生有地说我背信弃义,这无异
-
备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口诀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
-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
-
《百家姓.皇甫》文言文的历史来源 历史来源 1、出自西周,以官名为氏。西周太师(高级武官)皇甫的后代以“皇甫”为姓,称皇甫氏。 2、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族的后代,为
-
汲汲皇皇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汲汲皇皇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汲汲皇皇的出处、成语典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