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出自唐代刘长卿的《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
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注释
①李判官:诗人的一位朋友,任判官一职。
②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
③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④事鼓鼙(pí):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
⑤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
⑥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⑦行客:过客;旅客。
⑧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参考赏析
鉴赏
“万里辞家事鼓鼙”是说李判官将要辞别家人与亲朋好友,不远万里到润州去从事军务。诗人想要强调的,一是行人路途的遥远;一是行人履行公务的特殊性,是要去执行军务。这便暗含了诗人为他送行的原因和忧虑。因为古代交通工具极不发达,即使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也无非是北人骑马南人乘船而己。所以古代的分别往往不是意味着“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意味着“人生不相见,动辄参与商”了。更何况李判官这次是到山重水阻的润州去“事鼓鼙”。诗人一再说明行人所去之地的遥远,这里又进一步暗寓着诗人为行人命运未卜而深深忧虑。
“金陵驿路楚云西”就是从地理座标系上为我们标出李判官所去之地的方位。诗里说金陵的驿路直通楚地之西。这里的金陵即润州,因为按照唐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润州也属于金陵的辖区。
“江春不肯留行客”一方面点出了这次送别的时间是春天,另一方面诗人又移情于物,抱怨那逝者如斯的江水和一年一度的春花为什么不愿意挽留远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意境,同时也是诗人与行者难舍难分的送行场面的真实写照。两位友人并驾驱马,踏着河畔青草缓缓前行。
全文句句、字字都倾注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与担心,以春天春草“不肯留”“送马蹄”的无情反衬出离别者内心的有情。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诗人送朋友李判官到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去执行军务活动,深厚的友情无以言表,于是诗人创作了这首诗为朋友送行。
作者介绍
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渡者之言 原文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
-
根据词序,可知此词是为两件事而发。一是频繁的调任;二是朝廷内部的门户之争。而究其深致,词所要表现的,实是宦迹不定、人事掣肘使词人壮志难酬的牢骚不平之情。词的上片从眼前饯别之情切入,点出别恨匆匆的遗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离离:繁盛的样子。
-
《全唐诗》中收张潮诗五首,其中《长干行》还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张潮的几首诗,除了一首《采莲词》是写采莲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写商妇的思想感情。从这些诗的内容和形式来看,都不难发现深受南方民歌的影响。
-
【大功告成解释】巨大的工程或重大的任务宣告完成。功:事业。告:宣告。成:成功,完成。 【大功告成造句】 ①今天延安路高架路通车了,在这大功告成的日子里,爸爸作为这项工程的总工程师,心里自然
-
中考语文《仲尼相鲁》文言文练习题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君)不
-
一行秋思,记孙登当日,山中琴趣。谁识吾宗,父老子、自制寸金皮鼓。*截孤篁,丝抽独茧,替尽琵琶谱。轻拢慢捻,西湖何限怀古。堪笑锦瑟无端,繁弦五十,撩乱春云缕。得似嘈嘈么凤语,只手换宫移羽。绝艺无双,法门
-
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摘要:高三的同学们进入了高考前的总复习阶段,各位的复习计划有没有规划好呢?做了高考语文答题模板: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供您参考,相信可以帮助大家
-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经过郊野的一座小村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表现了诗人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情趣。诗逐次展开一幅绝妙的田
-
匡衡文言文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