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边事》张乔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作品简介《书边事》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描写了宁静的边塞,一片没有战事安宁的景象,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写景抒情,别具一格。
原文
书 边 事
调角断清秋⑴,征人倚戍楼⑵。
春风对青冢⑶,白日落梁州⑷。
大漠无兵阻⑸,穷边有客游⑹。
蕃情似此水⑺,长愿向南流。
词句注释
⑴调角:犹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尽或占尽的意思。
⑵戍楼:防守的城楼。
⑶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⑷白日:灿烂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乐曲《凉州》也有作《梁州》的。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境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⑸大漠:一作“大汉”。
⑹穷边:绝远的边地。
⑺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此水:不确指,可能指黄河。
白话译文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创作背景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大中十一年(857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此诗大约创作于上述情况之后。
赏析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诗篇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这里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中的“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春风对青冢”,把王昭君和亲的事迹与当前边关的安宁境况联系起来,表明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梁州(当指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这说明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中的“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荡气回肠,韵味无穷。
英汉对照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 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 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 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 长愿向南流。
ON THE BORDER
Zhang Qiao
Though a bugle breaks the crystal air of autumn,
Soldiers, in the look-out, watch at ease today
The spring wind blowing across green graves
And the pale sun setting beyond Liangzhou.
For now, on grey plains done with war,
The border is open to travel again;
And Tartars can no more choose than rivers:
They are running, all of them, toward the south.
作者简介
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张乔隐居九华山,池州人也。有高致,十年不窥园以苦学。诗句清雅,迥少其伦。当时东南多才子,如许棠、喻坦之、剧燕、吴罕、任涛、周繇、张蠙、郑谷、李栖远与乔,亦称“十哲”,俱以韵律驰声。大顺中,京兆府解试,李参军频时主文,试《月中桂》诗,乔云:“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遂擅场。其年频以许棠久困场屋,以为首荐。乔与喻坦之复受许下薛尚书之,欲表于朝,以他不果。竟岨峿名途,徒得一进耳。有诗集二卷,传世。
-
钱谦益《东莞伯和真》“真,姓何氏,东莞之员冈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东莞伯和真 清•钱谦益 真,姓何氏,东莞之员冈人,生八岁而孤,母夫人守志不夺。少英伟好书剑。至正间,岭南盗起,焚掠州郡,真集义兵保乡里。仕为河源务副使、淡水盐场管勾。中原
-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出处】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意思翻译】这些割据时代的旧营垒呵,在秋风中更显得破败荒寒。听芦荻萧萧,看斜阳惨淡,启人幽思无限……【全诗】《西塞山怀古》.[
-
128 梁(liáng)128 梁(liáng) 【寻根溯源】 梁姓来源比较复杂,一是出自嬴姓,为伯益的后裔。伯益三十五世大骆生非子。非子的曾孙有秦仲,秦仲的小儿子康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南)
-
战国策·魏二·犀首见梁君《犀首见梁君》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文言文,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以下是文言文之家整理的《犀首见梁君》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文言文犀首见梁君曰:“臣尽力竭知,欲以为
-
邓剡雨过水明霞, 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懊恨西风催世换, 更随我, 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 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只有南来无数雁, 和明月, 宿芦花。邓剡名光荐,字中甫,庐陵吉水(今江
-
【原题】:汪叔耕见访不数日别去恶语为赠兼简子用子美二友
-
虽称“杂言诗”,但全篇仅结尾二句七言,余皆三言。《三字经》当为三言诗的代表作之一。"> 拍马溜须
拍马溜须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拍马溜须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拍马溜须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释: ⑴金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及江宁等地,为六朝故都。 ⑵逐:随,跟随。
-
舒舒是关于描写人的词语.舒舒舒舒的拼音:shu shu 从容舒缓貌。宋·苏舜钦《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