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千古英雄同一叹,伤怀岂止为蛾眉!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9 03:20:52阅读:652

千古英雄同一叹,伤怀岂止为蛾眉!

出自南北朝沈约的《昭君辞》

汉宫美女多如云,中有一人字昭君。

天生倾国倾城色,玉质孤高卓不群。

来至掖庭已有年,愁听宫漏独成眠。

可怜绝色等闲弃,汉帝不分媸与妍。

非是君王不好色,佳人如织绕其侧。

颠鸾倒凤夕连朝,遍识群芳犹未得。

思幸佳人无孑遗,九重选美事颇奇。

不劳龙目亲遴选,分辩媸妍赖画师。

高低美丑瘦和肥,全仗画师笔一挥。

古有按图寻骏马,今皇凭画幸嫔妃。

粉黛欲蒙君眷顾,千金竟把画工赂。

钱有几多艳几多,无钱休得君恩遇。

群娥每每沐皇风,独有昭君际遇穷。

自恃无双才与色,讵肯摧眉赂画工!

朔方正月雪澌澌,单于策马至京西。

因闻汉阙多佳丽,欲索一人娶作妻。

汉帝闻言忙颔首,和亲政策由来久。

只求边塞暂安宁,愿向单于献佳偶。

诏传呈上美人图,御笔按图点丽姝。

宫中美色真难舍,乃选庸姿嫁北胡。

钦点宫娥上殿堂,昭君为字名王嫱。

红袖翩跹迤逦至,至时四壁顿生光。

纤步凌波行若止,清香袅袅风吹蕊。

骨似琼瑶肌似冰,明眸转盼如秋水。

芳华盖世满堂惊,汉帝茫然叹失声。

画上庸姿乃绝色,其间究竟是何情?

君言既出难更改,忍送红颜归翰海。

暗将昭君比众妃,三千佳丽无光彩。

含颦忍泪别君王,贱妾从今辞故乡。

不用满朝贤将相,蛾眉为国靖边疆。

妾今远嫁万千里,胜在深宫寂寞死。

宫中尚有如花人,不赂画工命似纸。

愿君莫惜妾微身,应惜忠心体国臣。

但得贤才良将在,守边何必用佳人!

更怜豪杰没尘埃,辜负平生万丈才。

岂能屈节事权贵?慷慨高歌归去来!

绝色常遭妖女妒,贤才每被奸人误。

栖身异域本寻常,多少英雄悲失路!

铁马戎装出塞去,莫愁身似风中絮。

既然此地不留人,他乡自有留人处!

朔漠茫茫走石沙,随身唯有一琵琶。

此去诚知难复返,天涯何处不为家!

黄雾涨天雪晦冥,黑云拂地风膻腥。

高原万里草皆白,大漠千年冢独青。

无端叙写昭君辞,红粉飘零实可悲。

千古英雄同一叹,伤怀岂止为蛾眉!

参考赏析

鉴赏

昭君即王昭君,是汉元帝时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时,汉元帝将昭君嫁给了单于。昭君出嫁匈奴的故事引起后人的无限感慨,屡有歌咏其命运的诗歌。至沈约时,昭君出塞已经成了诗歌中的传统题材了,所以此诗就题材与表达的内容情感而言并无多少新鲜之处,但在剪裁与刻画技巧方面颇具匠心,仍显出与众不同之处。作者写昭君诗却不把注意力放在昭君出塞前后的一系列具体事件的叙述上,对于昭君出塞的缘由、过程以及出嫁匈奴后的生活和最终结局并不涉及,而是着重描写她离开汉宫前往匈奴途中的所见所感,从这样的角度写,更显得集中、精致。

诗从昭君辞别故国、北上与匈奴成亲写起。“披香殿”是汉代后宫殿名,“汾阴河”似指汾水,在今山西省境内。昭君北上时是否渡过汾水难以确知,作者此处用“汾阴河”与前句中的“披香殿”对举,意在暗示昭君已远离中原故土,进入北方边远之地,地域的转换表示行程渐远,风物已变,全诗描写的离愁别恨也从此引出。接着的四句,便转入对昭君痛苦情状的描绘。“于兹”二句说离宫北上,渡过汾水,离匈奴渐近了,不由得黯然魂逝,自此双眉紧锁,愁苦满怀。“沾妆”二句是对昭君忧伤容貌的描绘,沾在粉妆上的泪珠犹如浓重的露水,泪水环绕眼睑状似流波。大多数齐梁诗人有这么一种倾向,即描写刻画精致细腻,不厌其详,以此显示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沈约这四句诗便是如此,然而这类精细的刻画有时也会因过于繁复而使诗歌显得板滞堆砌,缺乏生动流转之美,沈约这四句诗虽然工丽,但语义已略嫌重复,好在并未继续铺陈下去,故未使诗歌风格平弱、结构臃肿。

“日见”句起四句诗写了沿途的景象。随着行程日远,大漠中奔沙时起,随风飘转的蓬草也随之增多。塞外凛冽的寒风,不仅侵透了身上的绮罗,而且刺入肌骨。四句诗展现了大漠苍凉萧瑟的景象,奔沙、胡风的肆虐,使人倍觉长途跋涉的艰辛,飘转迁移的蓬草,更衬出昭君远离故土、飘零异域的无限哀怨。作者此处用“日见”、“稍觉”,将由汉入胡时沿途所见景物的渐变及其对人物心理的影响刻画得很委婉细致,奔沙、转蓬等也很好地烘托了气氛。

行行日已远,触目又皆是与故国迥异的景象,昭君更思念故国了。“衔涕”二句写她含泪南望,然而关山阻隔,故国杳渺,心中的哀怨之情更难以抑制,这里用一“试”字,颇为传神,既写出昭君频频回首引领眺望的神情,又显示了关山无极,南望非易,从而愁绪愈浓。“始作”二句写她试图用音乐排遣胸中的怨情,然而终于不能。据说汉武帝时,将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送昭君时大约也如此,故沈约诗中有此二句。“阳春”、“苦寒”均为乐曲名,“阳春”原是楚国的古曲,此处泛指欢乐的曲子,“苦寒歌”即汉乐府《苦寒行》,这里泛指辞调哀苦的乐曲。“阳春曲”与“苦寒歌”相对,且分别用“始”、“终”二字,别有深意,实际上这两句还以乐曲为象征,总括了昭君初始入选宫中,最终事与愿违,未承恩宠而出嫁匈奴的悲剧性的一生,揭示了昭君命运的蹇踬。最后二句言南归无望,日后唯有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又圆之时,聊以望月来寄托思乡之情。这里的“暂”字用得也极讲究,思乡之情无以排遣,只得寄托于夜空中团圆的明月,这本已是无可奈何中仅存的一丝慰藉,然而这明月却并非夜夜都圆,则此情之最终不可排遣也就不难体会了。末二句委婉含蓄,富于思致,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此诗除了剪裁上颇有特色,字句的锻炼也极工巧外,还有一个特点不容忽视,即讲究声律。沈约是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他主张在诗歌中运用声律法则,因此,此诗有半数诗句为律句,尤其是第三、四、五、六句,就每一联而言,已合于律诗的平仄要求了,只是联与联之间尚未考虑粘接。有意识地追求声律协调是齐梁诗坛上出现的新气象,沈约在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后来唐代律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此诗便是他声律理论在创作中运用得较为成功的一例,因此,欣赏此诗,不能不注意到这点。

作者介绍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意思翻译及赏析

    原文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词句注释⑴秦中:此指长安。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⑵一

  • 古文辞类纂《苏子瞻灵璧张氏园亭记》全文

    苏子瞻灵璧张氏园亭记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馀

  •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出处】唐·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意思】友人晁监不久就要远涉重洋,回到祖国去 了。以此后我们彼此将远隔千山万水,各居一方,不知音信如何相通? 好友相别,对此诗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文言文原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文言文原文   全文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沦涟的水波、落寞的寒山、明灭的灯火,以及深巷的寒犬、村墟的夜舂、山寺的疏钟,

  • 杂诗·白日沦西阿原文翻译_注释_赏析

    原文杂诗白日沦西阿①,素月出东岭②。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③。风来入房户④,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⑤。欲言无予和⑥,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⑦。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⑧。注释①沦

  •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意思翻译及赏析

    原文客夜与故人偶集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蛩。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词句注释⑴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⑵天秋:谓天行秋肃之气;时令已值清秋。唐李白《秋

  • 梦见豹子,会发生什么事情?

    在动物园里面有很多的动物有猴子,有老虎,有狮子,有蛇,有长颈鹿,有孔雀,有鹦鹉,还有很多不同的动物。这些动物非常凶猛,有些动物非常漂亮可爱,有些动物非常的机智过人,也有的非常的高冷高冷。

  •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美学与文艺评论集》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美学与文艺评论集》 蒋孔阳所著的一部论文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这部论文集共收集了蒋孔阳的四十一篇美学和文艺评论

  • 《我父亲》郭有雷散文赏析

    盘腿端坐在病床上的花白头发的干瘦老头,正在接受众人的劝说,好像是在劝他不要再骂人了,这样的场景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有许多次了。他,确实是我父亲。他虽然在病床上,但我真的一点也不可怜他,更没有心疼他,真的。

  •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寻迁大都督府佥事,进同知。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