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老母原文翻译_注释_赏析
原文
别老母
黄景仁
搴帷①拜母河梁②去,白发愁看泪眼枯③。
惨惨④柴门⑤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
①搴(qiān)帷(wéi):掀起门帘,出门。
②河梁:桥,替代送别地。
③枯(kū):干涸。
④惨惨:幽暗无光。
⑤柴门:树枝编的门,替代贫苦人家。
翻译
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创作背景
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黄景仁外出为官府办事,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告辞妻女和拜别老母,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其悲伤的心情。
赏析
“搴帷拜母河梁去”中以“河梁去",点明了别母的主题,并融含了远游异乡、身世飘零的悲哀之感。“白发愁看泪眼桔”紧承首句而来,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写别母时的伤痛之情,但“搴帷拜母”的具体细节和特征鲜明的母亲的形象已经能够感受到母与子各自内心的情感运动及相互间情感的交流:两两相对,默然无语,母亲的凄楚和耽念,诗人的悲愁和愧疚,尽在不言中。
“惨惨柴门风雪夜”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全景式画面,同时造成了一种充溢着强烈悲哀情绪的氛围。诗人也不由从心底发出“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慨叹。“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诗人感情步步加深,层层蓄积,凝聚到饱和状态时的迸发,从而就产生了动人的情感力量,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矛盾运动,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内容。
这首诗通过眼见别时的实况与悬想今后的虚景相结合,用直白如话的语言对诗人远行他乡和离别母亲时见到的场景进行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母亲至真至诚的情感。
名家点评
广西大学教授李寅生《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字字沉痛,令人不忍卒读。
当代学者蔡义江《绝句三百首》:看似寻常,却又刻苦铭心。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一字汉镛,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年未弱冠,即有诗名,而家庭贫困,长年客游四方。乾隆三十年(1765)考中秀才,曾游安徽学政朱筠之幕。乾隆四十一年(1776),高宗巡视东方召来面试,中二等,授予武英殿书签,任县丞,还没补授官职却去世了。黄景仁长年漂泊江湖,贫病交加,寄人篱下,怀才不遇,形成一种多愁善感的气质。有《两当轩集》。
-
千真万确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千真万确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千真万确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龙跃鸿矫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龙跃鸿矫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龙跃鸿矫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鬼神之说,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尤其是在民间更加的流行。民间很多人在生病的时候,以前没有什么科学技术,有的人会认为是被鬼上身了,需要请人驱鬼,这样才能还魂,病才能好,就是到了现在,有一些地方依然有这个习
-
【耐人寻味解释】经得起人家反复体味、琢磨。形容意味深长,值得细细思索体会。耐:经得起。寻味:仔细体味。 【耐人寻味造句】 ①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结构独特,耐人寻味。 ②这幅耐人寻味的古代
-
“恩科”指的是什么科举制度分“正科”和“恩科”两类。按照规定正科为每三年举行的乡、会试。若遇皇帝亲试,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一般都能得中,故称“恩科”。恩科始于宋朝,明、清时得到沿袭,尤其是清代,皇
-
改良家正在吃晚饭,院子里的狗忽而狂吠起来,随之传来院门的响动。改良爹抬头一看,是贾兴来了,顺口客气了一句,说:“老贾,来吃饭?” 贾兴说:“俺吃过了,你们才吃呀。” 说话间,贾兴走到改良家的堂屋门
-
杜甫今夜鄜州月,闰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在抒发游子怀乡思亲的作品中,杜甫的这首《月夜》是独具一格的艺术珍品。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构思奇特。诗人
-
流夜郎题葵叶全文: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流夜郎题葵叶全文翻译:你能卫足让我惭愧,感叹我被移根迁往远方。青天白日如能光顾,我定要返回我的家乡。流夜郎题葵叶字词句解释:夜郎:今贵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
-
语义说明:形容为一些不足为奇的小事而过分声张、惊怪。 使用类别:用在「惊惧恐慌」的表述上。 大惊小怪造句: 01、东西用久了难免会坏,灯泡不亮,不用这么大惊小怪。 02、孩子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