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意思翻译、赏析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出自唐代崔涂的《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参考翻译
翻译及注释
翻译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注释
①迢递:遥远貌。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
②羁危:在艰险中羁旅漂泊。
③“烛”:一作“独”。人:一作“春”。
④转于:反与。僮仆:随行小奴。
⑤飘:一作“漂”。
⑥明日:指新年。岁华:岁月,年华。
参考赏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离愁乡思,发泄无余。其中“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句,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本诗作为“万里身”、“异乡人”的深绘,更加悲恻感人。
崔《除夜有感》:“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诗尚胜戴叔伦作。戴之“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已自惨然,此尤觉刻肌砭骨。崔长短律皆以一气斡旋,有若口谈,真得张水部之深者。如“并闻寒雨多因夜,不得乡书又到秋”、“正逢摇落仍须别,不待登临已合悲”,皆本色语佳者。至《春夕》一篇,又不待言。
作者介绍
崔涂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故其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全唐诗》存其诗1卷。...
-
孟母戒子文言文的翻译 《孟母戒子》主要讲述了孟母教育孟子的所作所为。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一起来看看古诗内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作品原文 孟子少
-
张绪字思曼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
-
《张载·西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乾称父,坤称母②,予兹藐焉③,乃混然中处④。故天地之塞⑤,吾其体;天地之帅⑥,吾其性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送友人》 送友人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
-
【原题】:汪正夫云已厌游湖上顾予犹未数往遂成长篇寄之
-
富者乞羊注音版《 富fù者zhě乞qǐ羊yáng 》 楚chǔ富fù者zhě , 牧mù羊yáng九jiǔ十shí九jiǔ , 而ér愿yuàn百bǎi 。 尝cháng访fǎng邑yì里lǐ故gù人
-
文言文郢人解释 原文: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
-
新序文言文考察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①卫宣公之子急也,寿也,朔也。急前母子也。寿与朔后母子也。 ②寿之母与朔谋,欲杀太子急而立寿。使人与急乘舟于河
-
子奇治县注音版《《 子zǐ奇qí治zhì县xiàn 》》 子zǐ奇qí年nián十shí六liù , 齐qí君jūn使shǐ治zhì阿ā 。 既jì而ér悔huǐ之zhī , 遣qiǎn使shǐ追zh
-
铜山的解释?铜山的典故与出处 《史记·佞幸列传》:“文帝曰:‘能富(邓)通者在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