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意思翻译、赏析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
出自唐代毛文锡的《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参考翻译
注释
⑴七夕句——用牛郎织女的故事。据《荆楚岁时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孙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又《风俗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⑵蟾光鹊影——月亮之光,鹊桥之影。
⑶伯劳——鸟名,又名鵙。《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鸣鵙。”毛传:“鵙。伯劳也。”《玉台新咏》卷九载《东飞伯劳歌》曰:“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
⑷每恨句——意思是常恨蟪蛄啼鸣,仿佛是对婺女倾诉着无尽情意。蟪蛄(huìgū惠姑):蝉的一种,吻长,黄绿色,夏秋能鸣。婺女:又称“女宿”,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旦,婺女中。”《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
⑸几回句——意思是蟪蛄鸣时,婺女星尚在天空,它们常能相会;而织女闻此蟪蛄声,心绪不安,所以几回娇妒,无心织纫,走离鸳机。鸳机:织锦机。
参考赏析
评析
这首词用牛郎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含蓄地写了一对年轻男女的幽会,时机难得,两情依依。并对“蟪蛄”、“婺女”这类的自然现象加以人格化,表现了女子妒人多欢而己少欢的幽恨。全词流畅深沉,含蓄耐思。《栩庄漫记》评此词“意浅辞庸,味如嚼蜡”,似不允当。
作者介绍
毛文锡
唐末五代时人,字平珪,高阳(今属河北人),一作南阳(今属河南)人。年十四,登进士第。已而入蜀,从王建,官翰林学士承旨,进文思殿大学士,拜司徒,蜀亡,随王衍降唐。未几,复事孟氏,与欧阳烔等五人以小词为孟昶所赏。《花间集》称毛司徒,著有《前蜀纪事》《茶谱》,词存三十二首,今有王国维辑《毛司徒词》一卷。...
-
说起印度火车,大家脑海里也许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破旧的列车在铁轨上龟速前行,车厢里极度拥挤,且没有车厢门,不仅门口塞满了乘客,连车顶上都叠罗汉似地站满了人。其实,这都是很多年前的情况了。“外挂”在印度
-
婆罗门系梵语,意译为净行、净裔。印度早期奴隶制时代四个种姓中最高级,自称梵天后裔,世袭祭司贵族。此处以之称印度僧人。在中国有法显、道希、义净、玄奘这样的华夏高僧前往西域、印度取经,也有竺法兰、佛图
-
资治通鉴·后晋纪·后晋纪四《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所编著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以下是资治通鉴·后晋纪·后晋纪四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文言文起玄默摄提格,尽阏逢执徐正
-
三人成虎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三人成虎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三人成虎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可以拿其中的“看花老眼,伤时清泪”八个字来概括。前者言其“嗟老”,后者言其“伤时(忧伤时世)”。由于作者的生平不详,所以先有必要根据其《书舟词》中的若干材料对上述两点作些参证。先
-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
-
女娲西中扬女娲如果只是男人的一根肋骨能炼石补天吗这是连圣母玛利亚也在思索的问题(选自《全国诗歌报刊集萃》1989年卷)【赏析】女娲氏, "> 小明的眉毛长眼睛下面了,为什么没人觉得奇怪?
小明的眉毛长眼睛下面了,为什么没人觉得奇怪? 答案:他在倒立。
-
【诗句】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出处】唐·王维《归嵩山作》。【翻译】 我将回到这高峻的嵩山下隐居,闭门谢客再也不问世事尘寰。【全诗】《归嵩山作》[唐]·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
-
原文金和尚,诸城人,父无赖,以数百钱鬻于五莲山寺。少顽钝,不能肄清业,牧猪赴市若佣保。后本师死,稍有遗金,卷怀离寺,作负贩去。饮羊、登垄,计最工。数年暴富,买田宅于水坡里。弟子繁有徒,食指日千计。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