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意思翻译、赏析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出自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参考翻译
翻译及注释
翻译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注释
①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束时建于西湖。
②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Ⅱ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④笙歌,乐声、歌声。
④属,归于。
⑤按,古人极重清明节,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说。该诗意境与周密《曲游春》词“沸十里、乱弦丛笛。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相似。
⑥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⑦梨花风,梨花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⑧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
参考赏析
赏析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作者介绍
吴惟信
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
-
原文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
-
冻结南云,寒风朔吹。纷纷六出飞花坠。海仙翦水看施工,仙人种玉来呈瑞。梅萼清香,竹梢点地。画栏倚湿湖山翠。先生方喜就烹茶,销金
-
中国史上最后的匈奴王朝,竟定都毛乌素沙漠腹地,当时怎么想的?
今天的统万城遗址门口(作者摄)在今天陕北与内蒙古交界的地方,曾经建立了一个汉化的游牧王朝:大夏国。而大夏国的都城,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统万城。在十六国时期,匈奴还逐水草而居吗?他们怎么会在干旱
-
亦趋亦步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亦趋亦步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亦趋亦步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文言文《景公饮酒》原文和译文 《景公饮酒》原文: 景公饮酒,移于晏子家,前驱报闾曰:“君至”。晏子被元,端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故乎?国家得微有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
-
戴望舒:中国灵魂的世纪病我是青春和衰老的集合体,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戴望舒:《我的素描》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戴望舒的形象包含着一系列有待清理的异样因素:一方面,他以《诗论零札》建构了现代派诗歌
-
苏轼原文: ①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家世衣冠。晖早孤,有气决。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
-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夕 一作:昔)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
庸中皦皦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庸中皦皦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庸中皦皦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品读《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 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