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出处】唐·李白《关山月》
【译注】汉军征战兵下白登,胡人窥望于青海边塞。——由古及今的边疆征战之地,从不见有人回来。
【全诗】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 释】
①关山月:是古乐府《鼓角横吹》十五曲之一。
②下:出。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汉高祖与匈奴在白登作战,曾被围七天之久,这句是指汉兵突围之事。
③窥:窥伺。青海湾:即青海湖,在今青海东北部。
④由来:从来。
⑤戍客:守边的士兵。
⑥高楼:这里指在高楼上面的戍客的妻子。
【题解】
我国著名的古典歌曲。 其曲牌源于汉朝乐府中的一种,通常用于表现军队戎马倥偬的生活。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边关,感伤于戍边将士凄苦寂寞的生活以及怀念故土、依恋亲人的心情,按《关山月》曲牌填写了诗词,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时。吹度玉门关。 汉下百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此曲经安史之乱,兵火连绵后,被广泛传唱。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的曲调业已失传。 建国后,我国的音乐工作者经过挖掘、整理、创新,使古曲《关山月》重回人间。现在这首由夏一峰、杨萌浏编曲的《关山月》,风格古拙、苍凉,与李白的诗文 配合默契,得到行家的赞赏并受到观众欢迎
【翻译】
明月出天山,圆月跃出横亘东方的天山,
苍茫云海间。冉冉升起在苍茫的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浩荡长风从中原国土吹来,
吹度玉门关。掠过数万里而横渡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昔汉高祖出兵被困白登山,
胡窥青海湾。今吐蕃经常窥伺着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自古以来与胡人征战之地,
不见有人还。不见有戍边的战士能回还。
戍客望边色,戍边人望着边地荒凉景色,
思归多苦颜。思念故土显现痛苦的容颜。
高楼当此夜,想家乡夜晚高楼上的妻子,
叹息未应闲。对月长叹而心里不会清闲。
【导读入境】
远离家乡戍守在玉门关之外、天山之西的征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故土,怀念着亲人。每当明月当空举头相望之时,这种思念之情就尤为强烈。现在明月又从高耸的天山峰峦之间缓缓升起,高挂在穷塞大漠的夜空,隐现在茫茫的云海里。这就是故乡的明月吗? 记得故乡的明月比它更明,更亮。冷风拂面,带来阵阵凉意。啊! 这无凝是家乡的风,掠过中原国土,吹彻万里朔漠,吹过那春风不度的玉门关,一直吹到那古今征战之地。自古以来,白登山、青海湾就是朝廷与吐蕃征战之地。有多少人把生命留在了这里! 有谁活着回去了呢? 自己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望着广阔而渺远的云月苍茫之景色,一缕愁思,一丝愁苦,挂在脸上。此时此刻,独守孤楼,面对孤灯的她呢? 哀叹之声当不会止息吧!
【赏 析】
这首诗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征人及其家庭带来的巨大痛苦。
全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前一部分展现了一个广阔浩茫的境界,气势雄浑豪壮,令人叹绝。中间写征战之地,“汉下”、“胡窥”两句笔力雄健,“下”、“窥”二字,极其形象地点出互相争夺的态势。由此归结出“无人生还”的残酷现实。语极沉痛,哀怨之情,溢于言表。
结尾部分戍边将士见云月苍茫,感受着长风浩浩,思归之愁苦见于颜面。他们又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因怀念征人而叹息不止。如此便将以上那幅万里边塞景、古来争战图跟“戍客”紧紧联系起来。戍客之思念便显得格外深远。戍客之苦颜与思妇之叹息相映作结,也更衬托出戍边将士的思归之苦。
【赏析】
郭茂倩 《乐府诗集》 收录《关山月》诗二十四首。李白的《关山月》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佳作。
首四句,直接入题,分别写关、山、月。“明月出天山”,是以征人的眼光看月与山,皎洁的明月从天山升起,翻滚的云海为其衬景,苍茫一片,辽阔而壮丽。月出天山,暗示出征人时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紧承“明月” 两句而来。月是故乡明,在明月当空之际,征人怀念关内家乡的深情油然而生。风从故乡那边吹来,掠过几万里的中原大地,吹进玉门关,带来的是同一轮明月之下亲人的祝福、问候,还是相思、怨责?抑或二者兼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填充这一想象空间。不过,在欣赏“长风”“吹度”两句诗时,李白 《子夜吴歌》 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的诗意,也许是不应该忘记的最佳提示吧?“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然而,从故乡到玉门关却有一段遥远的路程,“几万里”三字正表达了思乡之意。在似乎是对雄伟关山、苍茫云海的背景描绘中,已有绵绵深情透出。明胡应麟评首四句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诗薮》)似已看破其中的奥妙。
边塞关山多战事。接下来,诗人从关山月的描写转为战争的叙说:“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汉高祖将兵与匈奴作战,曾于白登山被围困七天。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高宗时曾为吐蕃所据。这两句说汉朝出兵白登道,胡人(西北少数民族)窥视青海湾,概括了边境战事频繁,彼此攻伐的真实情景。从汉至唐,这里是“由来征战地”,诗人把历史和现实联结起来,指明战争的长期性;无数征人远离家乡,血洒疆场,“不见有人还”,以此控诉战争的残酷性。前人的《关山月》诗,虽然也有“戍边岁月久,恒悲望舒耀”(陈后主诗句),“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徐陵诗句),这样一些具有非战思想的诗句,但,多属就事论事,为眼前战争而发。象李白这样谈古议今,将现实战火视为历史烽烟的继续,以“不见有人还” 的铁的事实,揭示连绵不已的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实属前无古人而后启来者的大家风范。宋人称赞说:“李太白之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张表臣《珊瑚钩诗话》)验之此诗,并非虚誉。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字十分关键,它使我们知道: 这前面的八句诗,是戍客望中所见和望中所思。边邑 (一作“边色”),与天山、玉门关、白登道、青海湾相照应;思归,从“不见有人还”生发而来。着一“苦”字,既有征战生活艰苦之意,又有思家而不归的悲苦之情。谁能知道,他曾有过多少次“征战”?有过多少次“思归”?有过多少次望乡?“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是征人推己及人的悬想之辞: 当此明月夜,妻子在高楼之上为我久战未归而连声叹息。“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王建《行见月》),从“远役者思亲,因想亲亦方思己”(钱锺书 《管锥编》第一册),一方思归,一方望归,人在两地,心则往一处想,一种因思亲而“伤离别”(《乐府古题要解》)的悠悠深情溢于言表,引人遐思。
这首诗的景、情、理高度融洽,铸成了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边地关山月夜,是此诗的大背景。征人所见、所思皆由此生发出来。结句“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似从徐陵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关山月》)化用而来,“当窗”改成“当此夜”,由空间易为时间,这个小小变动却有照亮全诗,贯通一气的妙处,如同 “常山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 《孙子·九地篇》)。“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景语亦情语;“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此借景而生情;“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看似理语,骤然而出,实则不然,它既是汉、胡征伐不止的必然结论,又是望乡思归的直接原因。所以这不但不是节外生枝,反而是奏响主题的定锤之音。虽属议论之语,但它“带情韵以行”,使“伤别离”的传统基调融进了谴责战争的深广的社会内容,确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不正是李白戛戛独造、别开生面的大手笔吗?
(宋绪连)
【思考题】
1.“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你怎样理解这些句子? 是仅仅写出战争之残酷吗? 还是包含有其它东西?
2.李白的另一组边塞诗《塞下曲》其中有一首写少妇对从军边塞的丈夫的怀念之情,请研读并作简析。
附:塞下曲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泪流空自知。
-
【锋芒毕露解释】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多形容人骄傲,爱逞能表现自己的才能。锋芒:又作“锋?”,刀剑等的刃口和尖端。毕露:全部显露。 【锋芒毕露例句】 ①这位年轻的局长工作上有锐气,有
-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出自宋代宋江的《满江红·喜遇重阳》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
-
这是一首故地重游、怀友抒情之作。词人以前曾到过金山禅寺。今番重游,故人不能重聚,世事沧桑,感慨良多。"> 梦见自己死了
死亡是一种安宁、稳定的状态,是一种非常吉祥的征兆。周公解梦梦见自己死了表示你的财產会越来越多,是一切顺利的吉兆,如果是梦见还活着的朋友死去,也表示你将有好财运。别害怕,不论你在梦中梦见自己
-
文言文的练习题以及答案解释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
-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出自宋代秦观的《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年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
-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出自唐代李白的《箜篌谣》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
论积贮疏 贾谊 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
古罗马豪横的饮食文化:从节制到奢华,还有奇葩的“羽毛消化法”
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从饮食文化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基本状况。对于罗马人来说,从帝国的初期建立到它的分裂,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罗马人的饮食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节制到后期变得极尽奢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