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意思翻译、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9 01:09:37阅读:224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出自唐代李颀的《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

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飗,

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

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参考翻译

翻译及注释

翻译

从南山截段竹筒做成觱篥,这种乐器本来是出自龟兹。

流传到汉地曲调变得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奏吹。

座旁的听者个个感慨叹息,思乡的游客人人悲伤落泪。

世人只晓听曲不懂得欣赏,乐人就像独行于暴风之中。

又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响,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

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万籁齐响秋天百泉汇。

忽然变作渔阳掺低沉悲壮,顿使白日转昏暗乌云翻飞。

再变如同杨柳枝热闹欢快,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锦。

除夕夜高堂上明烛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赏一曲觱篥。

注释

⑴觱篥(bìlì):亦作:“筚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已失传。

⑵龟兹(qīucí):古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库车、沙雅一带。

⑶曲转奇:曲调变得更加新奇、精妙。

⑷凉州:在今甘肃一带。

⑸傍:靠近、临近,意同“邻”。

⑹远客:漂泊在外的旅人。

⑺解:助动词,能、会。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苦雨终风也解晴。”

⑻飙:暴风,这里用如形容词。自:用在谓语前,表示事实本来如此,或虽有外因,本身依然如故。可译为“本来,自然”。《史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⑼飕飗:拟声词,风声。

⑽九雏鸣凤: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形容琴声细杂清越。

⑾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天然音响。百泉:百道流泉之声音。相与:共同、一起。陶渊明《移居二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⑿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的之声。

⒀黄云:日暮之云。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萧条:寂寥、冷落。

⒁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曲调轻快热闹。

⒂上林:即上林苑,古宫苑名,有两处:一为秦都咸阳时置,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一为东汉时置,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新:清新。

⒃岁夜:除夕。

⒄声:动词,听。谭嗣同《仁学》:“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

参考赏析

鉴赏

李颀最著名的诗有三类,一是送别诗,二是边塞诗,三是音乐诗。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一首写琴(《琴歌》),以动静二字为主,全从背景着笔;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以两宾托出一主,正写胡笳;这一首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筋脊,正面着墨。三首诗的机轴,极容易相同,诗人却写得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妙。这首诗的转韵尤为巧妙,全诗共十八句,根据诗情的发展,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意境,相得益彰。

“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与琴歌、胡笳歌起笔相同,这是李颀的特点,写音乐的诗,总是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此时却不是这个季节。“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尽情地欣赏罢。“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这两句话是写“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

这首诗与作者另外两首写音乐的诗(《琴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最不一样的地方,除了转韵频繁以外,主要的还是在末两句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琴歌》中诗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别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动情;《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中诗人也只是劝房给事脱略功名,并未触及自己。这一首却不同了。时间是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不能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排遣这愁绪,只有“美酒一杯声一曲”,正是“对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之际,无可奈何之一法。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没有的,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之隐,用笔之含茹,也是前两首中所没有的。

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

作者介绍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杨载《宗阳宫望月》诗词选鉴赏

    开笔两句已将深夜望月的清幽之境造足。但毕竟还少了些空间感--这样的境界固然美妙,倘在假山玲珑的池畔月下,或是歌吹暂歇的繁华街市,也一样可以领略到。">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出自宋代赵佶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

  •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汉兵起,异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异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得召见。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经 父城,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

  • 昨天,象黑色的蛇

    作者: 张成扬朱为民 昨天 象黑色的蛇 盘在角落 它活着 是那样冷 死了,更不会热 它曾在 许多人的心上

  •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意思翻译、赏析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出自宋代张嵲的《墨梅》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参考赏析简析在山边幽静的山谷和水边的村落里,疏疏落落的梅花曾使得过客行人伤心断肠。

  • 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四文言文翻译

    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四《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所编著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以下是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四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文言文起旃蒙协洽,尽著雍阉茂,凡四年。高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意思翻译、赏析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参考翻译翻译及注释翻译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

  • 聊斋志异龙肉原文及翻译

    原文姜太史玉璇言[1]:“龙堆之下[2],掘地数尺,有龙肉充牣其中[3]。 任人割取,但勿言‘龙’字。或言‘此龙肉也’,则霹雳震作,击人而死。” 太史曾食其肉,实不谬也。翻译太史姜玉璇说:“天山南麓的

  • 千家诗《咏史》译文与注释

    咏史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作者简介】 高适(701~765年),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 ">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意思翻译及赏析

    原文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韩愈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