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出处】唐·李白《劳劳亭》。
【意思翻译】春风知道别离之苦,便不让 柳枝吐青。遣:使。柳条青:古人常于 春天远行,此时柳条发青,人们常有折 柳送别的习俗。
【赏析】 劳劳亭:是古人送别的地方,通常此亭附近都栽有柳树,因此古人送别都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天下最令人伤心痛苦的地方,就是人们都在此送别的劳劳亭。那轻柔的春风一定也知道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会使柳条又变成青色。“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两句诗中明显流露出诗人的悲悯情怀,十分感人。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春天乍 到,柳枝未青的景色。[例]远远就可望 见那棵柳树,柳条还未发青,柳眼刚刚 张开,朦朦胧胧,若有若无,淡淡的,嫩 嫩的,像早春二月的眉毛,柳色遥看近 却无。“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魏 晋风骨《柳》)二、用以说明青绿的柳条 常引发人的离别依恋之情。[例]在无 可奈何之中,我只好自欺自慰:没有柳 树了,也罢,“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 青”,古人不是因为不能折柳反而心里 好过些吗? (徐风《杨柳依依》)
【全诗】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赏析】
应当说,古诗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再从杨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憔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的这两句诗相比,显得巧而不奇,而李白则是把联想与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赞美这两句诗“奇警无伦”,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一语中的的评论。
《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一些诗人写离别时常想到杨柳,在杨柳上做文章。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就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在了一起,而在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了。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
-
【题 解】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中的“讽”是动词,是“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文章通过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广开言路
-
屈突通仕隋为虎贲郎将。(隋)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
-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鳏
-
少年游 晏几道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①,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者番同②。 [注释] ①可怜
-
美洲西班牙语诗歌 美洲西班牙语诗歌源于西班牙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古典传统。最早的美洲西班牙语诗歌是西班牙作者为西班牙读
-
纳兰词·相见欢 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词译 落花有意随 "> 长门买赋典故故事|长门买赋释义
长门买赋【释义】陈皇后曾经以百金作为回报请司马相如作赋,由此感动了汉武帝,重新获得宠幸。后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比较高,文采比较美。也作“千金买赋”。【出处】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
-
旧五代史原文: 葛从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人也。从周少豁达,有智略。初入黄巢军,太祖大破巢军于王满渡,从周与霍存 、张归霸昆弟相率来降。七月,从太祖屯兵于西华,破蔡贼王夏寨。太祖临阵马踣,贼众来追甚急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诞生的标志——《母亲》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第一次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光辉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