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出处】唐·孟浩然《留别王维》。
【意思翻译】只应该耐守寂寞,回家乡闭 门隐居吧。还(huán):回。掩:关。故 园:家乡。扉:门。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避开喧嚣纷 争,退守清静的心态或行为。[例]有的 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柯灵《乡 土情结》)
【全诗】
《留别王维》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全诗赏析】
这首诗应是作者离长安时的作品,主诉怨悱。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 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孟浩然满腔热情来到长安,他的诗才更是“一座嗟服,无敢抗。张九龄、王维称道之。”可诗人却是仕途无望,无望中还稍有留恋。首联便是此意。“寂寂”既写落第后的景象,又写落第后的心情。一个无人理解的落第士子,只能“空自归”。“朝朝空自归”可见诗人还抱有乞望之意,但诗人明知已无望了。只有归乡了。“欲寻芳草去”便是诗人无可奈何之下的唯一选择。“惜与故人违”又道出诗人内心矛盾及诗人与王维友情之深。“欲”“惜”显示出诗人思想矛盾斗争的过程,反映出作者依依别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说明归去之因。当路者自指当权者。“谁”之反诘显示出诗人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稀”言少,表明赏识自己的人之少。“谁”“稀”与诗人不仕后的“故人多病疏”的怨词相联系,此处虚字意义又似“无”。似在其意,又似不在其意,颇为微妙。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诗人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回归襄阳隐居,从而引出第四联。“只应守寂寞”中“只应”表明作者本该归隐,长安求仕乃是误会,如此则更应“还掩故园扉”。
此诗没有诗人贯有的幽静画面,只有诗人贯用的平淡语句,但却真挚的道出自己的辛酸处境和失意心态,以及对自己功名无望的一丝怨愤和对当权者的批评之意。
-
吴有性原文: 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出处】唐·李商隐《锦瑟》。【意思翻译】古人有海珠与月亮感应之说。 诗人以美丽的民间传说,勾画了一幅皎洁的明月坠落于沧海之间,明珠 湮没于泪波之中的画面。用 “
-
《先秦散文·庄子·秋水》原文鉴赏 秋水时至①,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④,不辩牛马⑤。于是焉河伯欣然自
-
每个人对于梦境中发生的事情都会很感兴趣,不过有一些人能够记住梦中的事情,有的人记不住梦中的事情,做完梦第二天可能就忘了。梦境不可以预测,难以捉摸,但是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深的联系,可能会给我们的现实生
-
快活三带朝天子四边静·夏 马谦斋 恰帘前社燕忙,正枝头楚梅黄。 当空畏日炽炎光,杨柳阴迷深巷。 北堂,草堂,人在羲皇上。 亭台潇洒近池塘,睡足思新酿。 竹
-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我们看看下面的韩非子文言文翻译吧!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 《韩非子》 【原文】 臣闻:"不知而
-
《行路难》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中国童话《杨老黑·地丁婆婆》鉴赏 杨老黑奶奶说,咱北地凹子里住着一个地丁婆婆。地丁婆婆好大好大,地丁婆婆好小好小;
-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黄琬巧对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
-
《廉颇思赵》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是司马迁。文言文赵师数困于秦,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