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缆词·王又旦》原文与赏析
王又旦
昴毕西横夜犹暗,官船催夫牵锦缆。石尤风高霜满河,欲行未行徒蹉跎。天明前村鸡下树,五里八里以为多。橐中糇粮早已尽,前途尚远饥如何! 生来不合水边住,负担欲问山中路。山家奉令猎黄罴,正是昨宵牵缆时。
王又旦(1639—1689),字幼华,号黄湄,陕西郃阳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官户科给事中。有《黄湄集》。
王又旦这首《牵缆词》,写官船强征民伕拉纤的情况,揭露了“无处逃征徭”的现实,反映了民夫深沉的怨情和差役的惨痛生活。
全诗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写被征纤夫的艰辛历程,第二部分为最后四句,写到处有征徭,无处不荼毒。
诗的开头四句写民夫于黎明前的情况。“昴毕西横夜犹暗,官船催夫牵锦缆”,昴、毕,二十八宿中西方七星的两个星名。昴、毕二星西横,天还未亮,因此说“夜犹暗”。这时官船催征民夫为他拉纤。点明时间,交代缘由,以为下文展开描写的起点。“石尤风高霜满河,欲行未行徒蹉跎”,石尤风,也作石邮风,即逆风。这时已是秋冬季节,西风呼号,清霜满河,“欲行未行”,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使人更为难受。等到天亮时,夜栖树上的鸡已下树了,牵船五里八里, 已经够远了,囊中干粮早已吃完了,何况向前还有很远的途程,那么其饥饿又将如何呢!这一部分写被征召来的民夫,遇到的是风急、天寒、路远、船重,而自己腹饥、粮尽、力衰,且前路茫茫,身累、心苦、纤夫一步一行泪,一声一悲啼,尽入叙写之中。
诗的最后四句为第二部分。这部分由住水边的人被拉了去牵船,进而写到到处有徭役。诗人先紧承上文而来写征夫之怨,“生来不合水边住”,以为只是居住水边,才有“官船催夫牵锦缆”的事,于是征夫“负担欲问山中路”,结果得知“山家奉令猎黄罴,正是昨宵牵缆时”,住水边的人想挈家避入深山,哪知山中居民也困于打猎的徭役。这就进一步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不管住到哪里,都逃不脱苛繁的劳役,深化了主题。
这首诗写征夫的苦情和怨气,其身份上有其特殊性,是家住水边的被临时召集去的,因而也就形成他特有的思想,想举家逃往山中。这固然反映了官船催夫牵锦缆的频繁,使他们不堪其苦;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反抗精神,想择地而居,迁往他处。这也就又从更广的方面反映了社会现实,只要不合理的统治制度存在,则天涯尽苦海,无处有乐土。
-
题诗后 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题解: 作者作诗每字每句都精益求精,反复推敲,这首诗就是他视艺术为生命、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
-
别有怀抱的伤春 --说徐灿《永遇乐·病中》 张宏生 永遇乐·病中徐灿 翠帐春寒,玉墀雨细,病怀如许。永昼恹恹,黄昏悄悄,金博添愁炷。薄幸杨花,多情燕子,时向琐窗
-
作者: 郭璞 【原文】:咨(zī)五才之并用,实水德之灵长。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乎滥觞(shāng)。聿(yu)经始于洛沫
-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 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对诗词大意理解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
-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②,二十三年弃置身③。 怀旧空吟闻笛赋④,到乡翻似烂柯人⑤。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
-
《侠妇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董国庆,字符卿,饶州人。宣和六年进土第,调莱州胶水簿。会北兵①动,留家于乡,独处官所。中原陷,不得归,弃官走村落,颇与逆旅主人相往来。怜
-
木兰诗的文言文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木兰诗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
-
红紫成泥泥作尘,颠风不管惜花人。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许春。
-
此诗语言质朴,不尚藻饰,虽有用典,但不堆垛,与灵运句句对仗、处处用典、流于晦涩的另一类诗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全诗运之以真情实感、无矫揉造作之嫌,在谢集中当属不多见的佳作。">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出自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五言古诗,年代盛唐。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