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臣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农臣怨
元结
【原文】
农臣[1]何所怨,乃欲干人主[2]。
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3]。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4]吐。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谣颂[5]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注释】
[1]农臣:农官。
[2]干:干涉。人主:古时专指一国之主,即帝王。
[3]草木患、昆虫苦:即庄稼歉收、昆虫为害的情景。
[4]无由:指没有门径和机会。
[5]谣颂:以颂扬为内容的歌谣、文章或诗歌。
【作者介绍】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年)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圩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圩子。乾元二年(759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翗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年)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赏析】
此诗是作者《系乐府》十二首之九,写于天宝十载(751年),是盛唐时较早的新乐府诗。其总序云:“天宝辛未中,元子将前世尝可叹者,为诗十二篇,为引其义以名之,总命曰《系乐府》。古人咏歌不尽其情声者,化金石以尽之。其欢怨甚邪戏尽欢怨之声者,可以上感于上,下化于下,故元子系之。”此诗托古讽今,揭露朝廷失政,农民积怨,奔走呼号。
诗歌前六句写朝廷失政,导致天怒人怨,上天为警示人间,狂风暴雨以及各种自然灾异屡屡出现,而“人主”却深居宫中无从得知。农臣满腔怨气,想要“干人主”以申诉,“将论”“欲说”点明农臣之怨的具体内容及怨愤之多。“巡回”四句,写农臣无法“干人主”而在宫门外徘徊,因无法向“人主”吐诉自己的怨气而痛哭于都市,“泪尽”无奈而归乡里,深刻揭露了当时朝廷言路壅塞、下情不能上达的弊端。最后两句,希望此诗能够被采诗者采得,传知“人主”,以补时政之缺,达到“感于上”而“化于下”的目的。
这首诗语言古朴,虽是咏叹前朝,其实是借古讽今,对时政弊端的揭露还是相当深刻的。
-
黄河记之四十三在黄昏,大堤缓慢地向前铺陈它的粮食、绸缎和季节的水银。谁才是它一日的晚霞像岸边破败的村子,热爱生活的人像喘息的词语漂浮在风中的路上。热爱生活的骨头,谁把握它的尖锐、坚硬;谁在故乡青石桥下
-
……在古老的太阳下面,望不到尽头的滩涂、海滩地、河滩高地、浅平洼地、微斜平地、缓岗一直铺向远古——在那儿,黄河和大海就开始了这场生死之恋,河水裹挟黄土高原厚重的泥沙,日夜奔走,急切地扑过来,海水敞开温
-
武夷精舍记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武夷在闽粤直北,其山势雄深磅礴。自汉以来,见于祀事。闽之诸山皆后出也。其峰之最大者丰上而敛下,岿然若巨人之戴弁①。缘隙磴道,可望
-
唐朝的著名诗人韦应物是一位向道之士,其诗风闲澹清雅,气韵澄澈。韦应物在《学仙二首》的诗中讲了两则修道人的故事。">
-
借竹楼记的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借竹楼记 (明)徐渭 龙山子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
-
高中文言文虚词用法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
-
牛僧孺,字思黯,隋仆射奇章公弘之裔。幼孤,下杜樊乡有赐田数顷,依以为生。工属文,第进士。元和初,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皇甫浞俱第一,条指失政,其言鲠讦,不避宰相。宰相怒,僧孺调伊
-
行过石壁尽,夜泊牛口渚。野老三四家,寒灯照疏树。见我各无言,倚石但箕踞。水寒双胫长,坏裤不蔽股。日莫江上归,潜鱼远难捕。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安知城市欢,守此田野趣。只应长冻饥,寒暑不能苦。
-
歌剧《刘三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广大文艺工作者,根据在广西世代相传的“歌仙刘三姐”的故事创作出来的。196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举行《刘三姐》会演大会,根据各地提供的十个不同剧本改编出八场歌舞剧《刘三姐》,
-
记事之文,惟《左传》、《史记》各有义法。一篇之中,脉相灌输而不可增损[2],然其前后相应,或隐或显,或偏或全,变化随宜,不主一道。《五代史安重诲传》总揭数义于前,而次第分疏于后[3],中间又凡举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