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怀弟·谢榛》原文与赏析
谢榛
生涯怜汝自樵苏,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 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 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 况闻寒雁下江湖。
谢榛是明代“后七子”之一,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提倡“诗必盛唐”,推崇盛唐雄浑高远的风格,以力图纠正当时“台阁体”绮靡华丽的弊病。他的诗论《四溟诗话》颇有独到之处,当时文坛甚为推重。诗作亦重“格调”,驰名于大河南北,时人称为“谢先生”,尤其擅长于律诗、绝句。
这首诗是写给分别数年、在家务农的弟弟的。
一开头就说:为了生计,可怜您只好亲自打柴割草,参加艰苦而繁重的农业劳动;我虽然有一官半职,好象比您好得多了,然而自夏至秋,季节变易,仍然奔走在赴任的旅途之中,也正是有苦难言。“惊心”两字,说出了羁旅异地、不得自由的小官吏的隐痛:自身难保,无力顾及亲生骨肉;披星戴月,为了温饱而奔波,在春秋易序中年华虚度,因而发出这无可奈何的感叹。
感叹之余,也只有面对现实:这别后几年,想来儿女都已长大成人,也许成家立业了吧!殷殷想望中,远隔千里外的你我,却越来越感到孤单冷寂。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秋风落叶,本自引起人愁,何况落叶归根,更牵动我思归之情。“问君能有几多愁?” 一夜秋雨、半盏残灯、无穷归梦。在这秋窗风雨夕,您可有和我相同的梦?雨蒙蒙,夜蒙蒙,千里归梦此情同。
遥想当年,故园离别,涕泪挥洒,骨肉情浓,而今往事历历在心,更何况归雁声声,催人泪下,促我归程。
其实诗人的灵感就是从这雁声中触发出来的,古人常用“雁行”——大雁飞行的整齐队伍来比喻亲如骨肉的兄弟,诗人很自然地从闻其声联想到其形,从其形联想到自己的兄弟。另一方面,天寒了,雁归了,动物无情尚知归,客居异地的游子,怎能不为远别而伤怀,而思归,而念及故园骨肉?更何况在秋天旅途之中,寒雨淅沥、孤灯残照之夜,秋夜长,寒雨之夜更令人长夜不寐,浮想联翩,在这种氛围之中,闻雁声,必然钩起了无穷无尽的联想,无穷无尽的思念。
妙在诗人并不从雁声说起,而是从怀念的对象弟弟的生活遭遇说起,可见诗人最耿耿于怀的是弟弟务农这种境遇。封建社会里农民承受着沉重的剥削压迫,繁重的赋税徭役,使他们在死亡线上挣扎,所以诗人担心的是弟弟的遭遇,关心的是弟弟的疾苦。写的虽然仅仅是骨肉深情,然而此中也跳动着时代的脉搏,特别是明代,朝廷为维持危机四伏的政权,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掠夺,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个话题形成了全诗的中心,点明了题意中“怀”字的焦点。
结尾才归结到灵感的触发点:雁声,正是构思的独特之处。从这倒装的结构中,一则突出了重点, 二则到最后才使人知道诗人是无时无地不在“怀弟”的,一经触发,即产生无穷怀念,情思绵绵,更见骨肉情长。
这首诗也正印证了诗人的诗歌理论,此中没有艳丽的词藻,没有斧凿的雕琢,没有无病呻吟的靡靡之音,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气势雄浑,格调高远,确有点儿盛唐风味。
谢榛在明代“后七子”中是力求格调上成就较著的一位,这首诗的结联,为人所称道。从怀念中表达别离的怨苦,亦别有风味。
-
韩退之伯夷颂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
-
七星山玄元楼栖霞之洞悬崖插天千尺余,下有灵穴呀空虚(2)。势如瑶宫耸渠渠(3),菌萏浮动金芙蕖(4)。想当未判混沌初(5),元气旁魄不得舒(6)。鬼斧凿裂苍崎岖,要令吞吐如蟾蜍(7)。浩浩大海东南潴(
-
掩耳盗铃的文言文解释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注
-
对于司机来说,“前方修路请绕行”这样的提示语应该是最令人扫兴的,同样,我们作为乘客也不希望突然掉头去绕远,计划的缺点就在于此,再完美也不能让你安享下去。那么,如果是在梦中,路断了,又代表着什么特殊的含
-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兰花,叶似马兰,故名,别名有兰草、山兰、幽兰、芝兰、香草。兰花为兰科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为须根,有根茎、花茎;叶带状常绿;花最为奇特,六瓣,花萼和花瓣生长在子房之上,各为3片,排列为两轮,外轮为萼片
-
梦见诊所,五行主木,得此梦乃是情感多有好运之预兆,与他人间真诚以待,感情顺遂。彼此情谊相投,可得以好运万千,春天梦之吉利,夏天梦之不吉利。
-
离别故土,灶火炊烟就成了远方:告别亲友,恩怨是非就是远方;探秘自然,课题项目也是远方。路漫漫,水悠悠,山隐隐,形而下,形而上,咫尺或成天涯,海角或成比邻……文名满天下的王勃,远道而来,“落霞与孤鹜齐飞
-
至今,我依然记得那一天的情景。那是10年前的夏天,我去了青海三江源区的泽库草原,那里的海拔近4000米。那一天,我们坐在离泽库县城不远的一片草滩上,草滩上搭了几顶花帐篷,不远处,还有一顶黑帐篷。这是县
-
祭妹文文言文 〔清〕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