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西山诗并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武昌西山诗并序
嘉祐中,翰林学士承旨邓公圣求为武昌令,常游寒溪西山,山中人至今能言之。轼谪居黄冈,与武昌相望,亦常往来溪山间。元祐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考试馆职,与圣求会宿玉堂。偶话旧事,圣求尝作元次山窪樽铭,刻之岩石。因为此诗,请圣求同赋,当以遗邑人,使刻之铭侧。
春江渌涨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
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
西山一上十五里,风驾两腋飞崔嵬。
同游困卧九曲岭,褰衣独到吴王台。
中原北望在何许,但见落日低黄埃。
归来解剑亭前路,苍岩半入云涛堆。
浪翁醉处今尚在,石臼杯饮无尊罍。
尔来古意复谁嗣,公有妙语留山隈。
至今好事除草棘,常恐野火烧苍苔。
当时相望不相见,玉堂正对金銮开。
岂知白首同夜直,卧看椽烛高花摧。
江边晓梦忽惊断,铜环玉锁鸣春雷。
山人帐空猿鹤怨,江湖水生鸿雁来。
愿公作诗寄父老,往和万壑松风哀。
题解 据苏轼该诗的小序可知,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4年),翰林学士承旨邓圣求任武昌(今鄂州)令时,常游西山和寒溪,并曾就唐代诗人元结(字次山)游西山时以石窪盛酒的佳话写下《窪樽铭》,刻于西山岩石。而苏轼在神宗元丰三年至元丰七年(1080—1084年)担任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多次渡江游西山,两者到西山的时间相差近二十年。到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两人在京城馆试时相遇言及旧事,苏轼遂写下这首《武昌西山诗》,并请邓圣求“同赋”一篇,打算送给鄂州,让当地人刻在《窪樽铭》石侧。邓圣求即邓润甫,字温伯,江西建昌人。窪樽亦作洼樽,因巨石上面凹陷处可以盛酒而得名。唐人在襄阳岘山还建过洼樽亭。苏轼此诗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
简析 小序说明了写作此诗的时间、地点及缘起。正文则回顾昔日登临西山的快乐,描绘西山秀丽幽美的自然风光和悠远辉煌的人文景观,追慕前贤的事迹或潇洒的诗酒人生,全诗表达了对西山景物的挚爱之情和传承西山历史文化的愿望。
-
昔者,范蠡其始居楚,曰范伯。自谓衰贱,未尝世禄,故自菲薄。饮食则甘天下之无味,居则安天下之贱位。复被发佯狂,不与于世。谓大夫种曰:“三王则三皇之苖裔也,五伯乃五帝之末世也
-
此诗描写了初春的山景水色,表现游子淡淡的思乡之情。一句写水,初春气暖,冰融水流,河床空旷宽阔了,是横写。二句写山,青山苍翠,一片碧绿,是纵写。前两句诗描写“江旷”、“山长”之景,雄浑阔大,气象万千
-
罗艺,字子延,本寰阳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阳。父荣,隋监门将军。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炀帝令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督军于北平。艺少习戎旅
-
孙武,春秋时齐人,以兵法求见吴王阖庐,用为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有《孙子兵法》传世。此诗称赞孙武善于治军,阐述了“有法必依、遵法必严”的至理。"> “工人小说”
五十年代中期出现于英国的一种小说类型。它是对当时英国统治阶级宣扬的“福利国家”的一种反应。工人看到,“福利国家”的政策并没有给工人带来什么幸福和权利,更没有消除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不平等依然存
-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
-
文言文太史慈的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史。会郡守与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
-
水旱祈祷水旱祈祷 【原文】 海内雨肠[1]之数,郡异而县不同,为守为令,能以民事介心[2],必自知以时祷祈[3],不待上命也。而省部循案故例[4],但视天府为节,下之诸道转运司,使巡内州县,各诣名
-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
-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