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其二十三)·李贺》原文与赏析
李贺
武帝爱神仙, 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 不解上青天。
《马诗》是李贺的组诗,共二十三首,这里选的是最后一首。
这是一首讽刺汉武帝妄图炼丹成仙的讽刺诗。它的讽刺对象,明点的是汉武帝,暗指的却是唐宪宗;因为宪宗也象武帝一样迷信神仙,但因他是当朝皇帝,不好直说,故借武帝而言之。我们对此不可不加注意。
这首诗歌虽然只有四句,却体现了李贺娴熟的讽刺艺术,具有丰富的内容。
以行动的客观效果反衬主观愿望的荒谬,在冷峻的陈述中展开讽刺,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手法。汉武帝梦想长生不老,多次访仙求神。据《太平广记》记载,李少君曾以仙方献汉武帝,说是丹砂经过提炼可以变成金丹,服用金丹则可以成仙。汉武帝于是便请术士炼丹。那么,世界上是不是真会有这种“长生不老”药呢?李贺的回答是否定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从正面指出这一点,而是把笔墨放在陈述汉武帝炼丹的结果上:“烧金得紫烟”,“得紫烟”,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丹砂在烈火中化为阵阵青烟飘散的情景,而且隐喻汉武帝希望成仙的愿望也就象这青烟一样虚无缥渺,不过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美梦而已。“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后两句进一步用客观现实嘲讽汉武帝荒谬的主观意愿。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曾令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国,掠取了一批称为“汗血马”的名马,并把这些马奉为“天马”。“天马”之称,同样是汉武帝迷信神仙思想的反映,他希望将来能乘着这些“天马”在空中飞驰。然而,愿望毕竟是愿望,现实终归是现实;不管汉武帝把这些马称作什么,它们终究是实实在在的一堆血肉之躯,而不是来自仙界的“神物”。一个“肉”字,使笼罩在“天马”上空的神圣光环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还了它们世间凡物的本来面貌。“不解”一语,更是对汉武帝迷信思想的严峻冷嘲。诗人在副词“不”后面的中心词位置上,不用“想”、“愿”之类的能动性词语,而是用一个“解”字,深刻表明:这些“天马”不但是一些世间凡物,无法上天;而且是一些与人类有别的畜牲,根本不会理解汉武帝的用心,而汉武帝竟把自己成仙升天的愿望寄托在这些不通人性的牲畜身上,是多么荒唐可笑!
鲁迅说过:“滑稽却不如平淡,惟其平淡,也就更加滑稽。”(《滑稽例解》)《马诗》只用冷言冰语作陈述,并未多加评断。但因它以客观效果揭示了主观愿望的荒谬和滑稽,因而便获得了讽刺的喜剧效果,显示了深沉的批判力量。李贺对当权者的愤懑情绪和高超的讽刺艺术,由《马诗》可见一斑。
-
泷冈阡表 作者: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②,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③,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④。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⑤。太夫人守节自誓⑥;居穷⑦,自力于衣食,以长以
-
徐诗意谓:自从丈夫外出之后,自己也就无心梳妆打扮,任凭明镜上沾满灰尘。相思之情宛如流水般悠长、无限,是《室思》第三章最为精彩的妙句,引起后代诗人们反复模仿,一骋才思。自六朝至唐代,除了鲍令晖为五言
-
鲁人曹沫文言文考题 (三)鲁人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
-
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赏析:
-
【3548】掌控大趋势:如何正确认识、掌控这个变化的世界(〔美〕约翰•奈斯比特、〔澳〕多丽丝•奈斯比特著,西江月译,中信出版社,21万字,2018年1月第1版,59元)△共10章:①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
-
一小时候,我竟然对身边的运河没有好印象。能有什么好印象?运河不就是一条河嘛。但家乡纵横交错的河流太多了。论相貌,运河不如家门口的刘河江。从太湖走来的刘河江,婀娜多姿,眉目传情。论气势,运河不及太浦河。
-
谈迁矢志编《国榷》谈迁是明清之际一位著述谨严、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虽然谈迁家境贫寒,但自幼就酷爱历史,而且这种独特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无减,因此,在弱冠之年就读了大量的史书。他逐渐认识到历史的价值
-
红蓼,植株高大,花红色,故名,别名红草、水红花子、东方蓼,其穗状花序似狗尾而俗称狗尾巴花。红蓼为蓼科蓼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可达两米,分枝有节,密生茸毛。叶大互生,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
-
汉乐府民歌·上邪汉乐府民歌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宗庙歌辞,性质与《诗经》中“颂”差不多;另 ">
-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 伴随着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而产生的美学思潮。文艺复兴美学打着复兴古代文化的旗号,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