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山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鲁山[1]山行
梅尧臣
【原文】
适与野情惬[2],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3],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4],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5]?云外一声鸡[6]。
【注释】
[1]鲁山:一名露山。故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
[2]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qiè):心满意足。
[3]随处改:指(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4]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5]何许:何处,哪里。
[6]何许:何处,哪里。
【作者】
梅尧臣(1002~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赏析】
这首诗语言朴素,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是诗人于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山中旅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诗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其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表露无遗。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热爱。开篇就直奔主题“适与野情惬”——恰恰和我爱好天然风物的情趣相合。下一句的“千山高复低”应该是第一句的主语,可知首联用的是倒装句式,以突出主题。颔联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扣题目之“行”字,群峰随立脚点的不同变换各种姿态,“幽径”和“独行”回应“野情”之“野”,“好峰”和“迷”传达山行的自得之乐,回应首句的“惬”字。颈联视线由远转近,看到了林中的动物,而且点明了此行的时间:“霜落”、“林空”正是深秋时分。熊和鹿自由自在,丝毫感觉不到人的惊扰,而人也和它们共享着自在之趣。尾联的一声鸡鸣,打破了前三联的无声世界,原来在山峦后面也有小山村,而这深山怀抱里的村落人家,也是作者喜爱的“野情”的一部分。梅尧臣论诗,主张平淡,他的《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中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本诗用语朴素,意境疏淡,但又颇有情趣,韵味悠远。
-
伊谁斧凿,此玲珑岩岫。至巧先天化工手。又不知何地,夜壑深藏,今留待、白发诗人携走。向宣和废苑,睥睨高株,欲转愁回万千首。期出处与君偕,立则参前,卷密可怜之襟袖。尚未敢、云能此私从,怕雷雨冥冥,六丁来取
-
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策略。而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直不可小觑
-
绿蚁新醅酒下一句是“红泥小火炉”.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问刘十九 作者:白居易年代:唐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
-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到了清代,边疆地区与中央国家政权的联系加强,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巩固,确定了辽阔的疆域。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1727年《中俄布连斯奇条约
-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遥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作品赏析【注解】:1、阴阳:指日月。2、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3
-
这首《采桑子》是苏轼的即兴之作,虽不尽完美,却显示了他的素养与才华。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仲冬,即1074年冬,东坡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即现江苏镇江市,与孙巨源、王正仲甘露寺多景楼集会。席间有色艺俱佳的
-
〔双调〕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①,朵朵簇红罗②。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③。命
-
中考课外的文言文一日一练 及之而后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
-
最早听说“兔儿爷”,是看电视剧《四世同堂》,剧中祁老爷子从小摊儿上买了一个“兔儿爷”哄孩子。可能因为“兔儿爷”是老北京独有的风物,镜头给出它不少特写,看上去模样怪怪的
-
柳宗元传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辞科①,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