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的前世今生
旧时过中秋,祭月是主要的活动。到了八月十五傍晚,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要面向东南方摆设一张八仙桌,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藕、西瓜等。桌前铺有一块红毡供人们祭拜之用,布置停当后,只见月亮渐渐由东南升起,家中的女子(京城习俗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一说)依长幼顺序,一一叩拜月亮。供毕,全家团坐,饮酒赏月,分享瓜果、月饼等祭品。故民间又称中秋节为“团圆节”。桌上的毛豆枝,是专门为“兔儿爷”准备的。
爷,是封建时代对地位尊贵者的敬称。每逢中秋,“请”一尊泥塑的“兔儿”且称之为“爷”恭而敬之地“供”起来……这种风俗源自一段民间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月宫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消灾治病。于是,玉兔变成一个少女来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都要送给她东西。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直到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才又回到月宫中去了。
为了纪念玉兔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人们便用泥塑造了它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高的有三、四尺,小的只有两、三寸……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它,酬谢它。
常见的“兔儿爷”,一般都是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样。而且,插在头盔上的野鸡翎只有一根,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兔儿爷”的翎子——独挑。后来,“兔儿爷”又由单个武士,发展成整出武戏的“兔儿爷”,如《长板坡》、《天水关》、《战马超》等,其服装、道具,无一不和舞台上相似。再后来,又有了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兔儿爷”,如剃头的“兔儿爷”,推车、挑担的“兔儿爷”等等。甚至人们还把“兔奶奶”也请到了供桌上,让他们夫唱妇随,二者衣着打扮,也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不过,“兔儿爷”再神气,被“请”回家也只能风光一天,第二天就成了孩子们的玩物。关于“兔儿爷”的歇后语还有:“兔儿爷”出水——两脚泥;“兔儿爷”洗澡——一滩泥;“兔儿爷”掏耳朵——崴泥……总之不是这泥就是那泥。其实,无论“兔儿爷”作为一方神灵还是民间工艺品,它本质上不就是一团可爱的泥吗?
-
追思陈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艎。
-
所谓“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
-
●浣溪沙 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
-
包拯未曾当宰相 传统戏中,包公经常被称为“包相爷”,其实包拯从来都没有做过宰相。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联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从宰相制度的兴废
-
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食尝甘脱粟,起不待鸣鸡。萧索园官菜,酸寒太学齑。时时语儿子:未用厌鉏犁。
-
早朝大明宫 贾至 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注释:
-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希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烟花已作
-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日:缘夫天下
-
绿叶红花媚晓烟。黄蜂金蕊欲披莲。水风深处懒回船。可惜异香珠箔外,不辞清唱玉尊前。使星归觐九重天。
-
乌夜啼①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②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③ 相留醉, 几时重,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