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宣子请师伐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赵宣子请师伐宋
【原文】
宋人弑昭公,赵宣子请师于灵公以伐宋[1],公曰:“非晋国之急也。”对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明训也。今宋人弑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则也,天必诛焉。晋为盟主,而不修天罚,将惧及焉。”公许之。乃发令于太庙,召军吏而戒乐正[2],令三军之钟鼓必备。赵同曰:“国有大役,不镇抚民而备钟鼓,何也?”宣子曰:“大罪伐之,小罪惮之。袭侵之事,陵也。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于、丁宁[3],儆其民也[4]。袭侵密声,为斩足事也。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明声之,犹恐其不闻也。吾备钟鼓,为君故也。”乃使旁告于诸侯,治兵振旅,鸣钟鼓,以至于宋。
【注释】
[1]昭公:宋昭公,宋国国君。灵公:晋灵公。
[2]太庙:帝王的祖庙。戒:预备,准备。乐正:乐官之长,主管钟鼓。
[3]于:古代一种青铜制的军乐器,形如圆筒,用槌击之而鸣。丁宁:古代一种乐器,也叫钲,形状如钟而较小。
[4]儆(jǐng):告诫,警告。
【译文】
宋国人杀了宋昭公,赵宣子请求晋灵公出兵讨伐宋国,灵公说:“这并不是晋国的当务之急。”赵宣子回答道:“世上最大的莫过于天地之间的关系了,其次是君臣之间的关系,这成为一种明确的训诫了。如今宋国人杀了自己的国君,这是违反天地人伦的事情,一定要遭受上天的诛罚。晋国作为盟主,而不执行上天的惩罚,恐怕祸患就要到来了。”灵公答应了这一请求。于是在太庙里发布号令,召集军吏并且告知乐官,命令三军的钟鼓必须齐备。赵同问道:“国家有重大战役,不去安抚人民却准备钟鼓,这是为什么呢?”宣子回答说:“大罪就要讨伐它,小罪就要威吓它,偷袭、入侵这类事,是欺凌他人。所以讨伐要有钟鼓,以便声讨他们的罪行。打仗要使用于和丁宁两种乐器,是为了警告他国人民。偷袭和入侵要秘而不宣,是为了让对方暂时没有防备。现在宋国人杀了他们的国君,没有比这罪更大的了。用显明气势去声讨他们,这样还怕他们听不到呢。我们备齐钟鼓,是为了遵从君道的缘故呀。”于是派人到各国去告诉诸侯此事,然后整顿军队,振奋军容,一路上鸣钟击鼓,去攻打宋国。
-
这首《咏柳》诗,全从所咏的对象着笔,确切地说:咏的是春柳。全诗八句写了柳,也点染上春天的色彩。 开头两句:“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东君,也就是人们乐于歌颂的春之神,他对于杨柳是最钟情的。
-
作者乡居曲江的末期时,经过几年的冷静思索,余靖对田园生活渐能适应,心情也已大大平和下来。该诗描写秋日傍晚的山村景色,塑造出一个悠闲自得的作者形象,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着孤独惆怅之情。一开头,诗人
-
张逊,博州高唐人。数岁丧父,养于叔父职方员外郎干,后随母归魏仁浦家,驸马都尉咸信,其异父弟也。太宗在晋邸,召隶帐下。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
-
前赤壁赋文言文翻译 《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以下是“前赤壁赋文言文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前赤
-
脑筋急转弯题目:螃蟹和乌龟在撒哈拉沙漠赛跑,谁赢了? 脑筋急转弯解析:沙漠的温度相当高,且撒哈拉沙漠的气候条件相当恶劣,螃蟹在这种环境下与乌龟赛跑,很容易被烤熟,变成“死螃蟹rd
-
【原题】:知识相问多以封川气候宽凉为言大暑中因念退这云郴之为州在岭之上中州清淑之气於是焉穷封川去郴又几里气候不问而知因赋此篇
-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欧洲中世纪的美学 所谓欧洲中世纪,一般是指从西罗马帝国衰败的公元四世纪至十四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为止的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阶段。
-
作者: 徐荣街 雕凿一个头。背景是远山。一条河。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全文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石头记〉序》 清人戚蓼生作。戚蓼生(约1732——1792)字晓塘(堂),又字彦功、念切。浙江德清人,进士出身。清时给《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