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成竹在胸与身与竹化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成竹在胸与身与竹化
“成竹在胸”这一命题见于苏轼《画筼簹谷偃竹记》:“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这段文字论述了文艺美学中两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审美意象的整体性,竹从始生开始就节叶俱在,因而绘画者亦应孕育成竹(整体的竹)在胸中,孕育成熟时一气呵成,而不能今天加一叶,明天加一节,拼拼凑凑是不会画出有生气的竹的。与此相适应,当审美意象在胸中孕育成熟,呼之欲出时,必须抓紧时机, “振笔直遂”,否则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说的审美意象的不稳定性与艺术表现的瞬间性。审美意象长期孕育而成于瞬间,而审美意象成熟时必须及时把它表现出来,过早则不成熟,过迟则又失之。所以艺术表现能否及时抓住时机,确是成功的一大关键。
“身与竹化”也是苏轼最早提出的,他有一首诗说: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身与竹化”实际就是艺术创作时审美主体与客体合而为一,达到“忘我”的境地,因而这实际论述的是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注意指向。当主体的审美注意高度凝注于对象,审美情感移入对象,从而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时的“竹”也就成了“胸中之竹”, “意中之竹”,是主观化、情感化了的竹,而不是自然形态的竹了,这样创作出来的竹才能气韵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一个富有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对艺术的真谛有深入洞察的艺术家,苏轼“成竹在胸”与“身与竹化”的命题涉及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大的实质性问题,在今天仍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百岁光阴一梦蝶①,重回首往事堪嗟。昨日春到,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火②。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③,都做了蓑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④。纵荒坟横断
-
【原题】:西征舣舟肖洲投宿野漏下数刻主媪为作粥与同行一饱成诗
-
冠州梨园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诗经·召南·甘棠》梨后、梨妃侍立,左梨相、右梨相分列两班我被指引着一棵一棵辨认王子,公主,臣民,仆从梨园深处,一棵三百岁的梨树披红挂彩就是他们的王了分封来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年代】:唐 【内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
-
语文课内文言文成语归纳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
-
文言文《三国志》阅读训练及答案 高柔字文惠,陈留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
-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作品赏析【注释】:崦:崦嵫,见《山海经》:“鸟鼠同穴山西南曰崦嵫,下有虞泉,日所入处。”【简析】:诗人
-
这首和词,虽亦沿原唱先写景后吊古的格式,却在发思古之幽情时着意营造新的意境,借以表达自己对历史人文变迁的独特感受。从艺术创新的角度看,此词是超过了原唱的。"> 《踏莎行·雾失楼台》赏析
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贬谪郴州时旅店所写。词中抒写了作者流徙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描写了词人谪居郴州登高怅望时的所见和谪居的环境,但景中有情,表现了他
-
风筝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