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太史公自序》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太史公自序》
西汉司马迁为他的巨著《史记》所作的序。《序》中对《史记》的一百三十篇的主要内容作了概述,并提出了“舒其愤”的美学思想。 《序》说:“夫《诗》、 《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认为,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如“诗骚”,是志士仁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因而“欲遂其志之思”, “舒其愤”而产生的。这种看法是司马迁建立在他对社会的不平和黑暗的尖锐批评,以及对个体人格独立性的充分肯定的思想基础上的。这在中国美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儒家虽然也充分肯定个人在社会黑暗势力面前采取不妥协的态度,但这种态度并不能坚决贯彻到底,最终还是孔子提倡的那种“怨而不怒”的中庸主张,所以导致儒家文艺最高理想的“中和”。司马迁突破了这种局限,毫不掩饰个人与社会的尖锐冲突,并把儒家那种理想人格的积极方面——与社会邪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精神,同文学创作联系起来,也就是把个体崇高人格理想与社会矛盾的复杂联系引入美与艺术的领域。这就为文艺创作主体找到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并有利于引导文艺创作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全部文艺史已经证明,只有那些对现实抱着一种“不虚美, 不隐恶”的批判态度,贯注着作家真情实感的文艺作品,才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中国古代美学一向强调文艺是合乎理性的情感的表现,司马迁继承这一传统,又赋予它以新的内容和含意。由于他把情感的表现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直接联系起来,因而一方面扩大了情感表现的社会意义,赋予了这种表现以批判的性质;另一方面,又鲜明地强调了个体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把文学看作是个体独立地抒发情感的产物。这较之于儒家以“诗”为“事君、事父”的工具,又是一个重大突破。虽然司马迁也并不否认儒家所提倡的文艺为教化服务的说法,认为“乐者,移风易俗也”,但成为他的美学思想的主导方面的东西,却是个体情感的大胆的抒发和表现。这一精神,在司马迁的创作中得到充分展现,如赞叙刘邦酒酣击筑唱“大风歌”,高渐离送荆轲易水河畔击筑慷慨悲歌等。这都同儒家倡导的“温柔敦厚”之旨大异其趣。
“舒其愤”美学精神的倡导,充分肯定了个人对社会的怨恨以及抗争的合理性、正义性,进而构建了一种新的美的境界,即表现中国古代英雄主义的精神和理想。司马迁也把这一美的境界带入自己的作品中,如对项羽那种英雄末路的感叹,对陈涉首次发难的颂扬等。这在其后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司马迁“舒其愤”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唐代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的观点,就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总之,司马迁的这一精神,一直鼓舞和激励着后世作家的呼喊和抗争,并形成了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
与孟东野书 韩愈 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于吾也。各以事牵,不可合并,其于人人,非足下之为见,而日与之处,足下知吾心乐否也。吾言之而听者谁欤?吾唱之而和者谁欤?言
-
梦见水草,水木相生者,财运通达之预兆,凡事与他人间以诚相待,用心相处,多可有顺遂之事,如性格过于自我刚愎自用,则事业难为,生活不顺之征兆,春天梦之吉利,秋天梦之不吉利。
-
很多人问小编,梦见自己生了个儿子,代表着什么意思?是不是一个好的征兆?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影响?
-
我唯一想说明的是:这是一个绝对真实的故事。一那是几年前一个躁动的夏季,在一个闷热空气死死地压在人身上的夜晚,你突然说你想到西北走走,言语中你带一丝豪气。你说这话时我一点也不惊奇。我只是无所谓地摇摇你早
-
李贺简介|生平
-
语义说明:受人恩惠不知报答,反而做出对不起恩人的事情。 使用类别:用在「背恩忘义」的表述上。 忘恩负义造句:01他向来有情有义,绝非忘恩负义之人。 02这隻忘恩负义的小狗,竟然咬了主人一口。 03这个
-
浣溪沙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评说】 此词又或 "> 《言默戒》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言默戒是一篇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该说不说和不该说却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
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生死场》《生死场》是中国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最著名的女作家萧红的一部传世的经典名著,写于1934年9月,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
-
【4004】霸凌国家:美国体制如何制造欺凌社会(〔美〕查尔斯·德伯等著,崔卓君译,新华出版社,28万字,2017年12月第1版,58元)△共9章:[1]反思欺凌:从个人到体制;[2]资本欺凌: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