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列·尼
【介绍】:
俄国作家。一八二八年八月二十八日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雅·波利亚纳(今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望族。他童年生活在古老贵族庄园里,父母去世后,全家迁到喀山。一八四四年,他入喀山大学,先学外语,后转法律系,但却对哲学和文学发生兴趣。学到第三学期,他退学回到庄园,企图改善农民处境,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终止。一八四九年秋,他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次年在图拉省任十四品文官,常周旋于莫斯科上流社会中间,很快厌倦了这种生活,一八五一年赴高加索部队服役,当下级军官。克里米亚战争开始,他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荣获四级勋章。军队生活,使他接近普通人,思想中民主因素不断增长。一八五五年退役,回领地以役租方法解放农奴,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一八五七年游历欧洲回来后,在故乡为农民子弟办二十多所学校,再次去西欧考察教育,撰写教育论文,创办教育杂志,编写识字课本。一八六二年托尔斯泰家遭宪兵搜查,不久关闭了学校。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就完成了中篇小说《童年》(1852),后陆续发表了《少年》(1854)和《青年》(1857),总称自传三部曲。小说中主人公是贵族少爷尼考林卡,童年时他过着快乐幸福生活,青少年时深感到贵族家庭和上流社会的虚伪,开始反省和自我解剖,追求道德自我完善来摆脱内心的苦闷。三部曲反映了作家早期的思想探索和社会批判态度。同时期,他还创作了一组军事题材的小说《袭击》(1853)、《伐林》(1855)和《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1855-1856),都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它冷静地描写了战争的真实画面,歌颂了士兵的爱国主义和勇敢,也从抽象的博爱原则谴责侵略战争。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是作家在自己田庄上亲自进行改革尝试遭到失败的艺术写照。书中主人公涅赫留朵夫的精神探索,表现了作家接近人民的平民化思想。这种思想在中篇小说《哥萨克》(1863)里又有进一步发展,青年军官奥列宁厌倦上流社会的伪善,来到高加索村民中进行道德净化。这篇小说首次提出的贵族阶级中先进人物“出走”的主题,后又出现在作家晚年作品中,也成了作家五十年后“出走”的先兆。五十年代末,托尔斯泰还发表了批判资本主义的短篇小说《琉森》(1857)。六十年代初,他开始直接写农民生活,有未完成的作品《田园诗》(1860-1861)和《吉洪的玛兰尼娅》(1860-1862)。
一八六二年,托尔斯泰同宫廷医生女儿索菲娅结婚,返回古老庄园定居。六、七十年代,是托尔斯泰一生创作的重要时期。他在思想上的深刻变化和创作上的巨大成就,集中表现在一八六三——一八七七这十五年间所写的两大部作品《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之中。完成《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托尔斯泰精神危机加深,在不断高涨的俄国革命形势影响下,世界观发生了激变,终于跟他所属的贵族阶级彻底决裂,完全转变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但宗法制农民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在新的条件下,自然又显现出来。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变化和矛盾,表现在他后期的创作、学说、观点、生活和家庭关系诸方面。一八八一年,他去莫斯科参观监狱、听审讯,去新兵站和贫民窟访问,参加人口普查,组织赈济灾民的活动,并上书亚历山大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一八八六年发表的论文《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从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出发,激烈地批判了现存的国家制度、经济制度、教会制度及资产阶级虚伪道德和脱离人民的艺术。八十年代后,他写了一系列剧本,《黑暗的果实》(1886)揭露金钱的罪恶,也宣扬了拯救灵魂的说教。《教育的果实》(1891)讽刺贵族精神空虚,表现农民因缺乏土地而产生的强烈愤慨。《活尸》(1900)写觉醒贵族离家出走,后开枪自杀的悲剧,揭露贵族资产阶级“合法婚姻”的虚伪。经过长时间创作的《光在黑暗之中》(1911)是作家最矛盾的作品之一,它反映作家世界观转变后同家庭和社会的冲突,宣扬不抗恶观点,但剧情发展又反驳了这种说教的无力。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魔鬼》(1911年发表)、《谢尔盖神父》(1912年发表)的主题也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这几篇小说一方面无情地批判贵族资产阶级荒淫生活和空虚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也宣扬了宗教的禁欲主义。而著名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11年发表)和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1904)倒是与作家一贯主张的不抵抗主义完全相违背的,前者揭露沙皇军队的酷刑,后者写高加索山民强烈反抗沙皇征战的故事。托尔斯泰在一九〇五年革命后的作品里,这种反专制暴力的思想愈来愈明显。优秀的中篇小说《为什么?》(1906),歌颂了波兰人民的英勇起义,揭露沙皇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又一次违背了他的不抵抗主义。一九〇五年革命失败,大批革命群众遭到屠杀,托尔斯泰气愤地写下了《我们不能沉默》,控诉沙皇政府镇压人民的罪行。作家晚年也写了不少文学论文,在《什么是艺术?》(1897-1898)等文章里,尖锐地批判纯艺术的美学观点和颓废艺术的哲学基础。作家晚年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要求妻子儿女同自己一样过普通人的生活,为此常与妻子发生冲突,思想十分苦闷,最后终于一九一〇年十月二十八日夜从故乡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一周后于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
托尔斯泰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为苏联作家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欧美和亚非的许多进步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
-
43 潘(pān)43 潘(pān) 【寻根溯源】 潘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源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将自己的小儿子封在潘邑(今陕西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就以邑名潘为姓。二是源自芈姓。潘崇是
-
自 然——断片 ◆ 歌 德 自然!她环绕着我们,围抱着我们——我们不能越出她的范围,也不能深入她的秘府。不问也不告诉我们,她便把我们卷进她的漩涡圈里,挟着我们奔驰直到倦了,我们脱出她的怀抱。 她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6年级 六年级开始,我们开始接触基本的文言文知识。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
-
张打油和“打油诗” 唐朝的唐诗,都是文人学子的风雅之作,自古流传,风采绝伦。但在唐朝,另有一名特殊的诗人.写了一些风味特殊的 "> 方孝孺的文言文试题
方孝孺的文言文试题 溪渔子,金陵江宁人。少脱略不拘,与群儿嬉邀,辄处其上,而什伍部署之,令之曰“之左”,则趋之左;曰“之右”,则折而右,无敢过视者。溪渔之父素长者,常禁切之。纳
-
蜀相①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 ">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父勰,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谘议参军。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注],词情典丽
-
作者: 李登伍 【本书体例】 "> 新唐书魏知古传节选文言文及答案
新唐书魏知古传节选文言文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立,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