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旧文四篇》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旧文四篇》
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的一部研究论文集,系作者自己所编选。选入的论文共四篇, 即: 《中国诗与中国画》、《读〈拉奥孔〉》、《通感》、《林纾的翻译》。它们曾先后于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发表在国内的文集和刊物上。1978年,钱钟书对上述各篇或多或少作了修改,但主要论点都未变换。该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
这四篇论文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 《中国诗与中国画》提出并论述了中国旧诗和旧画在标准上的分歧,指出旧诗传统以杜甫为正宗,神韵派在旧诗传统里并未象南宗在旧画传统里那样占有统治地位。 《读〈拉奥孔〉》一方面指出诗中有画而又非画所能表达,另一方面指出造型艺术的“富于包孕的片刻”的原则在文学艺术中同样可以应用。从而强调,虽然造型艺术与文学艺术各有独到之处,但文学艺术的表现面更加广阔些。 《通感》讨论了作为心理现象的通感在日常经验和艺术中的表现;并且把它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描写手法,分析了它的特点及其与逻辑思维的区别。最后, 《林纾的翻译》一文,分析了林纾关于翻译的思想和实践,对林译小说的特色与得失作出了比较全面公允的评价。
《旧文四篇》不但富于创见,而且都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中国古典文学、古代美学研究和外国文学翻译的全局。 《读〈拉奥孔〉》强调指出,研究中国古代美学应当重视散存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乃至谣谚、训诂里的精湛见解,这些见解虽然是自发的、简单的,却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本;对那种“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旧文四篇》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显著的特色。它或者在对于同一艺术现象的认识和发现上,比较中外理论家的见解,剖析辨正,以推进理论认识;或者追踪中外文学艺术的交流,正本清源,辨别理论的进步或谬误,探讨有关的规律和特点。在论述上表现为熔古今中外于一炉,旁征博引,眼界开阔,既持论慎重,又往往发人之所未见。《旧文四篇》的这种研究方法,大大开拓了古典文学、古代美学研究界的视野,在这个领域里有力地推进了中外文学艺术的比较研究。
《旧文四篇》由于上述成就,因而在七十年代末出版以后,一直得到学术界的肯定和重视。
-
域附白,孙生足下:比见文二首,益复奇宕[1]有英气,甚喜!亦数欲有言以答足下之意,而自审无所得,又甚愧! 仆尝闻马有振鬣长呼而万马皆喑者[2],其骏迈之气空[3]之也。虽然,有天机[4]焉。若灭若没,
-
董传策:罗秀山记(节选) 董传策邕巨丽,盖称青罗二山。青山在郡东南,滨江而介通衢;罗山独窈然峙其西北。其名秀,盖以道人罗秀曾居山中炼摄故。……循麓而登,古废寺基在焉,有镛塌卧草间。又循而登,爰睹一寺,
-
【3225】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成甲著,中信出版社,18.2万字,2017年2月第1版,42元)△共4章:①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②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③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
298 申(shēn)298 申(shēn) 【寻根溯源】 申姓起源有三。一说申氏源自姜姓。远古的时候炎帝神农氏出生于姜水而姓姜,周朝时子孙后裔申吕,被周王封于申(在今河北南阳市北),随后建立申国
-
临江之麋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①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②,月照花林皆似霰③。空里流霜④ "> 国学《纪传体史书的鼻祖——《史记》》赏析
纪传体史书的鼻祖——《史记》 【点睛之笔】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着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编撰。 【经典解读】 《史记》原名《太方正祥隶简体字体不存在!史公书》,作者是我国西汉时期
-
陈汝成,字华学,浙江鄞县人。少随父锡嘏讲学证人社,黄宗羲曰:“此程门之杨迪,朱门之蔡沈也。”康熙三十年,会试第一,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福建漳浦知县。民好讼,严惩讼师,无敢欺者。县中赋役故贵户长主办
-
诸子文化现场,音容茫昧,既经历史的磨损,又有人为的撕裂,简直是碎片满目。有心缀合弥补,比起将考古所得的陶瓷碎片,复原为瓶罐碗碟,还要难上几若何倍。但是,诸子书、其他古籍和出土文献并非只是冷冰冰的材料,
-
斫蟒文言文介绍 《斫蟒》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小编整理的文言文介绍,供参考! 原文 胡田村胡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