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郭若虚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郭若虚
山西太原人,宋熙宁三年(1070年)任供备库使,熙宁八年为文思副使之职出使辽国。好绘画, 深于画理。其父、祖对于书画“鉴别精明”,收藏也很宏富,这为他研究绘画美学理论提供了优越条件。他于1074年所著《图画见闻志》六卷,是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而作。这部著作是由五代至熙宁“分叙事、记艺、故事拾遗、近事四门”。实际上是包括绘画史论、画家传、画事汇编三部分组成的。
郭若虚在绘画美学思想上强调教育功能。他说: “盖古人必以圣贤形像,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他认为各类人物形象的塑造要体现其类的共同性, 即所谓“制作楷模”,这就是“释门则有善功方便之颜,道像必具修真度世之范,帝王当崇上圣天日之表,外夷应得慕华钦顺之情,儒贤即见忠信礼义之风,武士固多勇悍英烈之貌。”这种按类型创造人物理论,注意到各类人物一般性,具有早期画论的特点,忽视人物形象的特殊性。个性的特点则是比较明显的。
郭若虚在艺术上坚持“大法论”,把它当成“万古不移”的理论,其中特别强调“气韵生动”是构成艺术作品的精髓。他把“气韵”直接同艺术家的人品联系在一起,说: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又说: “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郭若虚主张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突出“意”,把它看成是先于美感表现而存在的,他继承了历代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提出: “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的观点。立意在执笔作画之前,笔的运用在于体现意图,作品要充分表现艺术家的意境。他在分析优秀绘画作品时,指出它们“皆出意表”而获得完美的结果,这是艺术美创造的根本法则。
郭若虚在探讨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时说: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艺术“体异”,风格差别,主要在于上述“各言其志”的艺术家思想情趣不同;另一点是“耳目所习”的艺术家的生活环境不同,才造成黄筌与徐熙截然不同的画风, “二者犹春兰、秋菊,各擅重名。下笔成珍,挥毫可范。”
-
减字浣溪沙 贺铸 闲把琵琶旧谱寻,四弦声怨却沉吟。燕飞人静画堂深。 "> 白朴《摸鱼子·七夕用严柔济韵》七夕情侣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七夕词。白朴此词上片写七夕。下片着重写离愁。"> 《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与诗词背景故事解读
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 "> 曲辞华丽,立意新巧——《两世姻缘》
曲辞华丽,立意新巧——《两世姻缘》《两世姻缘》,杂剧剧本,元乔吉作,剧作取材于唐代传奇《玉箫传》,将传奇中良家女韩玉箫改为上厅行首。剧谱书生韦皋博览群书,与上厅行首韩玉箫相爱,两人立下白首之誓。韩母因
-
【5353】谈文学(朱光潜著,译林出版社,5.25印张,2020年10月第1版,26元)△文学与人生;资禀与修养;文学上的低级趣味;写作练习;作文与运思;选择与安排;咬文嚼字;散文的声音节奏;文学与语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生态文明建设卷
【360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生态文明建设卷(马建堂总主编,张孝德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2.4万字,2018年3月第1版)△共9个部分:①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
-
汉字简介: 汉字,记录汉语的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文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①西辞黄鹤楼,烟花②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③,惟见④长江天际流⑤。【注释】①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 蟑螂、蜘蛛、蜈蚣、蝴蝶谁领不到工资? 答案:蜈蚣
脑筋急转弯题目:蟑螂、蜘蛛、蜈蚣、蝴蝶谁领不到工资? 脑筋急转弯解析:工资可引申为:酬劳、俸禄,有句俗语为:无功不受禄,而“无功”与“蜈蚣”谐音,所以,它拿不到工
-
作者: 赵维新甄继祥 【本书体例】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