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史记》的书名、宗旨、写作过程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1 23:37:13阅读:256

《史记》的书名、宗旨、写作过程

我先讲《史记》的书名、宗旨和写作过程。从《史记》的发生学讲起,再讲《史记》的文化学和文章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需要大写的大书。这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这是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的。司马迁以前,中国还没有这么大的一本书,诸子书中,《老子》五千多字,《孙子兵法》六千字左右,《论语》一万三千来字,《孟子》三万四千字左右,包括《庄子》《荀子》《韩非子》,也就六、七万字,十余万字。就史书而言,《春秋》约一万八千字,《左传》是先秦最长的一本书,十八万字。《吕氏春秋》是集体写作,二十余万字。司马迁一个人写了五十二万字,在当时,没有大的魄力、没有大的智慧和才华,是写不出来的。别看现在的鸿篇巨制很多,放在先秦两汉这个背景下,它就是一本很大的书。这本书长久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形态。中国的书,对中国人的影响,除了《论语》,很难找到第二本书,有《史记》对我们影响这么深。我们现在老讲诸子影响很深,其实,《史记》的影响不在他们之下。

《史记》是了解中华文明的一部必读书,它起码有三个方面可以称为文化典范:第一,《史记》是中国正史的典范,它建立了五种体例:“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就像如来佛的五个手指一样,我们历朝正史的体例,都没有跳出它的手掌心,也就是纪传体的正史范式。这一点,影响是很深远的,可以说,我们历史的脉络是司马迁给我们埋下来的。第二,它是中国文章的典范,唐宋八大家以后,历代古文的写作都追随《史记》《汉书》,史、汉是它们的标本,如果没有《史记》的榜样,就没有韩、柳、欧、苏的文章,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国古代文章的模样,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第三,它是中国人物行为的典范,全书写了四千多人,其中,写得最生动的,大概有百十人。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道德、智能、行事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各个阶层人物的人生选择。所以,我觉得,《史记》写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中国故事”,久远地作用于世道人心,应该把它放到模塑中国精神这么一个高度去认识。

《史记》过去叫《太史公书》,用司马迁自己和他的父亲官名的尊称去命名这本书,这遵循着先秦诸子用其姓氏命名其书的惯例,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司马迁和他们一样,用“太史公”来命名,所以,《史记》蕴含着诸子写作的情结。司马迁自觉追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成一家之言”,过去编《四库全书》时,就把“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者”放进子部,所以,司马迁有一种非常浓郁的诸子写作的精神追求,他保留着一些先秦诸子的作风。《史记》以后的正史,这种思想家、文学家融在一起的自由写作的风度,几乎消磨殆尽了。我们说,中国正史是《史记》奠定了基础,而真正的规范化是在《汉书》,所以,后来史学家对《汉书》评价很高,那是因为它规范化了。

历代史书最具诸子风采的,当推《史记》。正因如此,班固批评司马迁有“三蔽”,也就是三个短处,他说:“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批评司马迁的思想体系有问题,说他不是儒家的体系,而是黄老的体系。“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批评司马迁在社会体制上,追求游侠的功绩。“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批评司马迁的财富论,也就是他的经济思想。这所谓的“三蔽”,后来的史家都没有做到,认为是司马迁的弊端,实际上它就是先秦诸子思想自由的遗风。《史记》书名的确定,是东汉晚年汉桓帝时期的事了,这有碑刻的文字记载,经过二百余年的沉淀,才把它定名为《史记》。我们看“史记”这个词就知道,“史记”过去是一个通名,比如诸侯史记、各国史记;又比如,孔子到洛阳去之后,论史记旧文;《孔子世家》里面也讲,他因鲁史记做《春秋》,等等。到这个时候,“史记”就变成《太史公书》的专名了,历史书的通名变成专名。这就像孔子说的话,叫做“子曰”,“子”本是对有德行的男子的尊称,后来这个泛称变成孔子的专称,其他人只能加上姓氏,使用“孟子曰”“荀子曰”“韩非子曰”了。唐弢写书话,创造了一种文体形式,后来“书话”一名,就成了“唐弢书话”的专称,他的书名就叫《书话》,后来叫《晦庵书话》,对一种写作方式,打下了很深刻的个人印迹。

《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搜集、积累和整理材料,由司马迁在四十二岁到五十五岁,用十四年时间写成的,这是“十年磨一剑”的投入自己生命的力作。《资治通鉴》前前后后写了十九年,而且司马光在洛阳搞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室,带了三个职位和辈分比他低的历史学家,先搞材料的长编,他本人又做了许多考订,自己动笔结撰,用了十九年的苦功,才算告成。司马迁写《史记》,接触到后人难以接触到的许多文献材料,这是他得天独厚之处。按照汉武帝时候的制度,“天下郡国文书,先上太史公,副上宰相”,诸侯国或者郡县上来的文书,先呈报太史公,副本才交给宰相,以致到了东汉时的卫宏,说太史公比宰相的官还大,那是不对的,太史公是个下大夫,下大夫也就是现在处长、司长之类,是九卿之一的太常下面的一个官职,相当于七品官员。由于他处的位置非常关键,专管文书档案材料,历史材料来源是很丰富。我们后世的学者,尤其是疑古派学者,往往低估了太史公,比如说,考证《老子》,司马迁明明写老子在孔子之前,到民国年间,疑古学者非要考证出《老子》在庄子之后,甚至是《吕氏春秋》到《淮南子》之间的作品不可。郭店楚简一出来,这个战国中期的墓里出土三个版本的《老子》,作为民间私人写作的《老子》从写成传播到这时,没有近二百年的时间不行,可见《老子》是春秋晚年的东西。又比如钱穆先生,令人尊敬的钱宾四先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考证《孙子兵法》是孙膑写的。1972年山东临沂的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使得“《孙子兵法》乃孙膑所作”的说法不攻自破。司马迁以朝廷藏书作“名山事业”,网罗文献而呕心沥血,其“信史”追求无可怀疑。我们不讲细节,细节上,经一个人之手写这么大的一部书,有一些毛病是可能的。但在大的历史框架和重要关节上,太史公是不会掉以轻心的,是经得起历史验证的。

司马迁搜集材料和处理材料的方法,调动了他那个时代最大的可能性,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他大体采用了四种材料,一是皇家图书馆的古籍,当时的简帛和全国汇集来的遗文古事。司马迁十岁诵古文,从孔安国学古文《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公羊传》,已经具有把古文献当做专家之学进行处理的能力。应该强调,这种专家能力具有关键作用,它能有效地对浩繁的材料进行钩沉发微,辨伪择善,组合贯通。司马迁所谓“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殊语”,就是搜集丰富的古籍文献,以杰出的专家能力,进行比勘、衡量和取舍,对其中的差异错杂之处加以协调和整齐,形成一个可靠、清楚、浑然一体的史学体系。

第二种材料来源,就是司马迁做了许多田野调查,他二十壮游,几年间跑了几万里路,在全国各地调查民间的传闻和考察历史的遗迹。以实地调查,印证和补充文献记载及其不足。所以,太史公对人文地理了然于心,写战争的攻防态势,军队的调动路线,在地理方位上,毫不含糊。就连考察各省山川形势,“足迹半天下”,于地理民俗了如指掌的清初大学者顾炎武,也在《日知录》中推崇《史记》的叙事:“秦楚之际,兵所出入之途,曲折变化,唯太史公序之如指掌。……盖自古史书兵事地形之详,未有过此者。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非后代书生所能几也。”司马迁不仅从民间实地获取材料,而且获得民间思想,改造了历史写作的形式。比如说,韩信的胯下之辱、漂母赐饭,这是小孩子的事情,小孩子钻裤裆,或者,小孩子饿了,河边漂洗衣服的老太太给他饭吃,这些故事,过去的史书中很难写进来的。在司马迁的眼光中,民间生活支撑着、影响着人生轨迹,进而支撑着、影响着历史进程。韩信封为楚王后,受恩必报,赐给漂母,就是那个漂洗衣服的老太太一千金;韩信又不念旧仇,册封曾经让他钻裤裆的少年为楚中尉,当时楚中尉是诸侯国中俸禄二千石的军事长官,成为自己手下最重要的将军。韩信小时候很贫穷,把他的母亲埋葬在高敞地,旁边可置一万户人家。这些资料,是司马迁壮游时,在淮阴采集的。就连陈胜、吴广的事迹,陈胜种地时所发的感慨,他动员揭竿而起时所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是实地采访所得。现在到安徽宿县的涉故台,还可以看到鱼腹藏书湾,篝火狐鸣处。这些来自大地的材料,把司马迁与民间道义和情绪,连在一起了。不仅材料来自民间,他的历史观也因此带有深刻的民间性。

第三种材料来源是国家档案馆的收藏,也就是采纳“史记石室金匮之书”。这类档案材料,在后来历代王朝动乱和兴亡中,多被焚毁,不然太史公看到的这些简帛埋入地下,现在也成了出土文献了。

第四种材料是从朋友,尤其是当时的王侯大臣的后人,或者事件的经历者那里获得的。这就像我们搞现代小说史一样,小说家本人或者他的后人还存在,只要用心,是可以获得一些还带着体温的材料的。司马迁采访了王侯将相的后人。在汉初封的列侯里面,沛县出来的就有三十二个,刘邦后来把政权交给吕后,是有道理的,他爱江山不爱美人。实际上,刘邦跟戚姬的感情最深,戚姬和他一块随军转战,但是,江山交给戚姬是不行的,当时樊哙都要杀戚姬,戚姬是压不住当年拉竿子上来的这批侯爷的。而且这些侯爷,都不太懂规矩的,像屠狗的樊哙,还有赶车的夏侯婴,卖布的灌婴,作刀笔吏的萧何、曹参,这些人都是跟刘邦在丰、沛这个地方起事的,附骥尾而封侯的人物。司马迁到了丰、沛,或者在长安采访这些侯爷的后人,很多“高祖功臣”攻城略地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在与樊哙的孙子樊他广交往中获得的,这在《史记》列传的论赞里都交代得很清楚。

司马迁出生在陕西韩城,这个地方接近传说中大禹治水凿开的黄河龙门山,因此,他的学问又称“龙门史学”。对《史记》撰述的思想情调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生大事,也就是他人生的坎子,有两个最为关键,一个发生在三十六岁,一个发生在四十八岁。三十六岁时,也就是汉武帝元封元年,汉武帝去泰山封禅,当时司马谈在洛阳病危,司马迁从出使的云贵川赶回,接受临终遗言。司马谈握着儿子的手说,我死后,你必然当太史官,不要忘了我们所要写的著作,要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才是孝之大者。司马谈还说,孔子作《春秋》,至今已四百余年,史记放绝,我很担心“废天下之史文”,你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当时,司马迁满脸泪水,信誓旦旦要把它完成。所以,《史记》是司马谈父子生命的结晶,继承孔子作《春秋》的修史宗旨。

第二个人生坎子,四十八岁时,李陵率五千步卒深入漠北,被匈奴八万大军包围,鏖战十几日,杀伤万余敌兵,但李广利和老将路博德的援兵未至,遂降匈奴。司马迁当过李陵的同事,当汉武帝问司马迁的看法时,司马迁说李陵“有国士之风”,兵败降敌出于不得已,还说李陵想寻找机会报汉,为他辩解,这事当时也就过去了,一年之后,汉武帝以“诬上”罪给司马迁处以宫刑,这是奇耻大辱的一个刑罚。本来汉武帝时有赎刑制度,比如“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罪一等。”古代五刑是墨、劓、剕、宫、大辟,墨就是在脸上刺字,劓就是割鼻子,剕就是砍脚,宫刑,还有大辟就是杀脑袋。宫刑是第二等重刑,据我初步考证,司马迁要赎他的罪,需要缴纳大辟的百分之六十,即三十万钱赎金,相当于三千六百石粮食,当时的石比较小。太史公是中级官员,官俸一年有六百石,需要六年的薪俸,不吃不喝,才能赎这个罪,相当于现在百万以上的赎金。他没有当过可以“刮地皮”的州郡大员,没有当过可以劫掠或受重赏的将军,由于“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过去的朋友也不搭救,左右亲近不给他说话,陷入如此奇耻大辱的悲痛中。所以,《史记》中对世态炎凉的悲愤情绪,处处可见。这就使司马迁重新理解生命,酿成浓郁的发愤著书的情绪,他说“西伯拘羑里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人生的坎坷,作为一种发愤著书的内在气质,弥漫于《史记》的字里行间。

由于具有这种生命体验和历史了悟,再加上他的旷世天才,所以,司马迁写的《史记》被鲁迅推崇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更愿意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或精神谱系形成的角度来看《史记》,十几年前《光明日报》曾经让我开列十部最喜欢的书,我把《史记》列在第一位。更有意味的,是可以从《史记》中寻找到中国人行为方式的某些原型(archetype)。比如,讲尊师,也许想到张良的圯桥进履;讲重才,也许想到萧何追韩信;讲忍耐,可以想到韩信的胯下之辱;讲信义,可以想到季布的一诺千金。这些原型既涉及修身,也涉及治国。勾践的卧薪尝胆,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范蠡的扁舟五湖,蕴含着何等的意志、决心、气节、豪情和潇洒。再如焚书坑儒,指鹿为马,项庄舞剑以及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又包含着多少残酷的权术和悲哀的命运。人们寻找中国人的心理行为模式,多从经子典籍着眼,其不知史书也以历史的残迹在编织国民精神的网络!所以,我认为《史记》对民族精神血脉的影响,除了《论语》记录孔子的嘉言懿行之外,很难再找出第二部书,有它影响这么深,其影响不在老、庄、孟、荀之下。当然,知识分子可能受老庄影响多些,但从整个民族来说,在铸造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上,《史记》所讲述的一系列“中国故事”,起到非常深刻久远的作用。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朱公居陶,生少子”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

  • 为什么梦见前男友

    为什么梦见前男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情感之事,应顺其自然,凡事不可有强求之想法,情感之事缘定三生,如过于纠葛于小事者,则心中多有执念,生活有不顺之事,凡事应看开。

  • 十年树木文言文翻译

    十年树木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 《子产为政》“郑人游于乡校”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

  • 戴涛《一片苍茫》阅读答案

    一片苍茫 戴涛 白生要去茫县做知县,至恩师大学士多举府上辞行。待白生坐定,多举便让人端上一盘水果,问白生:“可识得盘中为何物?”白生细细打量一番,说:&ldqu

  •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

  • 《拾金不昧的豆豆》田增绵散文赏析

    “老张小票丢了。”“多少钱?”“两万多呢。”消息好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枣林、枣园、枣厂。老张七十多岁,起早贪黑的开甲、剪枝、施肥、浇水……汗珠子砸八瓣,忙活了一年的枣钱白瞎了。卖枣那天,排了一天长龙,

  • 《杨生之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杨生之犬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行止与俱。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

  • 白朴《木兰花慢 丙子冬,寄隆兴吕道山左丞。》全诗赏析

    忆元龙湖海,樽俎地、笑谈间。尽画烛寒烧,红螺细卷,沉醉更阑。西风数声笳鼓,怅匡庐、山下送征鞍。秋水苹花渐老,晓霜枫叶初丹。滕王高阁倚江干。极目楚天间。想画栋朱帘,朝云南浦,暮雨西山。天涯倦游司马,更几

  •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柧棱自持,不依丽人。 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弘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