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与元九书》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与元九书》
唐著名诗人白居易致友人元稹的一封论诗长信,写成于元和十年(810年)十二月。《与元九书》是白居易复兴儒家美学传统的诗论纲领,也是他创作政治讽喻诗的经验总结。
白居易在前人和同时代人的讨论的基础上,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学理论观点和诗歌创作实践中若干重要论题,富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战斗精神。文学和社会现实的紧密关系,在白居易那里得到了极充分的强调。他认为,诗歌不只是消极地描写现实,而应该和当前的政治斗争相维系,并为改革社会现实而服务。因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与《新乐府序》中“为君、为臣、为事而作”, 《读张籍古乐府》中“风雅比兴外,未尝着空文”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在“为时”、 “为事”的前提下,他又重申了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这一点,是针对“诗道崩坏”而发的。他极力提倡“美刺”、 “意激而言质”的讽喻诗诗风,呼吁诗人“惟歌生民病”,对时政弊端作无情而如实地揭发和批判。显然,这又多少越出了儒家的“温柔敦厚”的诗教的范围。
信中还纵论从《诗经》到杜甫的历代诗歌,强调了“风”、“雅”反映现实的优秀传统,把“风雅比兴”看作是“六义”的精髓,而“美刺”又为“风雅”的灵魂。把“风雅比兴”或“美刺比兴”奉为诗歌的最高准则,这对六朝以来某些脱离现实、绮靡颓废的文风及其遗响是十分有力的针砭。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评论道: “从唐以来,比兴一直是重要的观念之一”,“白居易是这种诗论的最重要代表”。但是,白居易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就不免失诸偏激。比如,白居易对屈原、陶渊明、李白和杜甫等人的诗作颇有求全责备、以偏概全之过。归根结蒂,这也是论者对诗歌的美学意义在认识上的偏差。所以,尽管信中反对了超脱人生、逃离现实的形式主义流弊,发扬了诗歌的现实批判精神,并为诗歌下了颇为中肯的定义,即“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而且不无辩证地把握了它们的内在关系,但是, “根情”是偏重于“系于政”的“民情”, “实义”又侧重在“美刺比兴”,文章的“为时”、“为事”、“为民”、“为物”,主要的也是“为君”、“为臣”及“愿得天子知”,等等。这些清楚地反映了论者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
死火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
-
文艺美学研究·艺术形象 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特殊性在于它是客观外在世界形象通过创作主体的一种感性形式的审美反映。客观外在世界的事物都是具体的感性的,
-
语义说明:指誓言说得非常诚恳可信。 使用类别:用在「誓言信诺」的表述上。 信誓旦旦造句:01许多人婚前信誓旦旦,不到一年就化为幻影了。 02昔日他甜言蜜语,信誓旦旦,婚后不久,却变了心。 03警察局长
-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迹此恨谁知!
-
曹景宗传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
-
高效的文言文学习办法解析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以及特殊句式; 3、概括课文内容、主旨、人物形象及写作方法
-
在梦中,发现伴侣外遇出轨,代表着梦者对伴侣的深爱,预示着家庭将会非常幸福和睦。梦见丈夫外遇出轨,表明梦者在心中特在意自己的丈夫,而且希望他能始终如一地爱着自己;梦见丈夫与别的女人有染,预示
-
每年春节,收到很多短信,内容却不外乎“马上发财”、“马上有钱”、“马到成功”等词语的堆积,祝愿之余,我看到更多的是现代人内心的急切与焦虑。“马上”的本义是马背上。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满腹经纶的太中大
-
石璞,字仲玉,临漳人。永乐九年举于乡,入国学。选授御史。正统初,历任江西按察使。三年坐逸囚,降副使。璞善断疑狱。民娶妇,三日归宁,失之。妇翁讼婿杀女,诬服论死。璞祷于神,梦神示以
-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时代以来,西方学说传入了“人性恶”的人类哲学思想(originalsin,译“原罪”,也可译“性恶”),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