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
东汉王充著。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现缺《招致》篇),20余万字。作者以毕生精力,历时30多年,才完成这部巨著。论衡之名,取衡之义,衡即秤,即对古往今来,一切学说、思潮加以衡量,评论是非,铨定轻重,批判一切虚妄之说。“论衡者,……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实虚。”(《对作》)《论衡》总结了大量自然科学成就和生产斗争经验,批判了当时被奉为官方哲学的天人感应论与谶纬神学,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哲学理论。
《论衡》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自然》),认为天地间的万物是由元气交感变化而产生的。“天道,自然也,无为。”(《谴告》)万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根本不是神的安排和创造。并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地震、雷雨等自然现象,批判了天能降“灾异”,现“符瑞”的谴告说。指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明雩》)。所谓“雷为天怒”的说法,也是“虚妄之言”。揭露这种所谓“谴告之言”,乃是统治阶级在“末世衰微,上下相非,灾异时至”(《自然》)的情况下编造出来的“衰乱之语”,是社会政治出现危机的反映。
《论衡》还提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死》)的论断,指出精神是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从而否定了鬼神的存在,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形神观。《论衡》还以“学之乃知”、“不问”则“不识”的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它认为人的知识必须通过感官接触外物才能获得,“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如无见闻,则无所状”(《实知》)。还指出,认识事物不能单靠耳目等感官,还必须经过头脑的思考,“不徒耳目,必开心意”(《薄葬》),才能“意而得之”。它强调通过“效证”来检验是非,“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同上)。书中列大量事实,说明世界上凡是有血气的生物,没有一个是“生知”的,“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实知》)。
《论衡》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具有批判精神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著作,因而它一问世,就被视为异端,横遭攻击,以至当时人们不敢公开阅读,但它对于后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衡》古无注,只有今人黄晖的《论衡校释》、刘盼遂的《论衡集解》等。
-
【拼音】目瞪口呆(mugrave;degrave;ngkǒudāi) 【解释】:目瞪(degrave;ng):睁大眼睛直视;口呆: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用法】:联合式;作谓
-
杨玉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唐
-
不说别的季节,在北方的冬天,你就是我的绿色。她认得的。在桌几对面乳白色的窄小的一隅,在只有齐腰高矮的紫檀木的花架上。你,以那柔曼的肢体语言,在窗口滤过的阳光的蜜意里,优雅谦逊地相互簇拥着,素面朝天地迎
-
极乐寺纪游 【明】袁宗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岸北佛庐道
-
南湖秋水夜无烟下一句耐可乘流直上天?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作者:李白年代:唐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
-
花边停骏马,柳外缆轻舟。湖内画船交,湖上骅骝骤。
-
作者: 张俊山 泰戈尔95当我刚跨过此生的门槛的时候,我并没有发觉。是什么力量
-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是时秦桧已专政,芾与桧旧故,退然如未尝识。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风言者论罢。通判处、婺、越三郡。何溥荐芾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
-
汉武帝是十六岁登基的,上天也给了他足够长的寿命和时间:享年七十,在位五十四年。这两项纪录不但超过了他的所有前辈,而且很久以后才被打破。 这可真是天之骄子。 武帝也不负天恩。在他治下,汉
-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言文答案 再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完成5~8题。 5.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