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桐城派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桐城派
清代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流派创始人是方苞,继之,由刘大櫆加以发展,后姚鼐集理论之大成。方、刘、姚人称“桐城三祖”,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流派因而得名。
桐城文论,是在方苞提出的“义法”说基础上逐进发展提高充实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方苞以“义法”为核心,以归有光接唐宋八家,上溯左史六经,直至先秦两汉,维系千年散文的发展史。 “义法”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孔子)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文辞去其烦重,以制义法。”后唐宋派王慎中有“病于法之难入,困于义之难精”之说。受其影响,方苞诠释“义法”,认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 “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以义为经,而法纬之,方能成就内容充实,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文章。据此标准,方苞考查古代散文,首标《左传》、 《史记》: “义法最精者,莫如《左传》、《史记》。”在艺术上,以“雅洁”做为最高标准,带有八股取士的陈腐气,体现为内容的陈腐、贫瘠,但也不乏结构谨严,清顺可读之妙。针对方苞过于死板的清规戒律在内容、语言上造成的种种障碍,刘大櫆注重“神气”、“音节”的作用,从而使桐城初期对“义法”的单纯研究,扩展为对个人风格、文章气势,以及音节的抑扬顿挫构成的语言气势之间关系的研究,在创作上,为桐城派过于单调,枯瘠平板的散文带来一丝生气,而由音节以求神气的见解,对把握中国散文艺术的表现规律,对散文艺术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姚鼐是“桐城派”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论。并对文章提出八点要求,即“神、 理、气、味、格、律、声、色。”从而以思想内容范畴和语言表现艺术范畴的划分,建立起完整的艺术论体系,较之刘大櫆的音节证入说,更有利于从审美角度总结几千年中国散文艺术的发展与特色。也正因此,他超越对作品风格一般的具体艺术特色的归类,在审美层次上,将艺术风格概括为阳刚、阴柔二大类,更有利于作品在追求内在意蕴与艺术形式完美统一中形成其独特的与心灵勾通的艺术特色。这对于传统的阳刚阴柔的美学理论,无疑是一种新的拓展。
桐城派文论的主要不足在于过分从形式研讨散文特色的形成,进步、总结古人创作。不免使人得其文理清顺,语言质朴之功的同时,产生藻彩不足,枯窘、贫薄之感.尽管《古文辞类纂》辟“辞赋类”,扩大散文源头,吸收骈文成果,在味色上加以丰富,仍无法去除其众多散文中的“冷意”。
-
林樾是关于描写草木的词语.林樾林樾的拼音:lin yue 杂树交阴。宋·吴自牧《梦
-
清代刘熙载论李白的诗说:“太白诗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卷二)所谓“不离本位”,就是指有一定的法度可寻,而不是任其横流,漫无边际。《玉壶吟》就是这样一首既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作品赏析【注解】:1、墟里:村落;2、孤烟:炊烟。2、接舆:这里北裴迪。【韵译】: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
-
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
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为“国考”。在古代,“国考”叫科举,秦汉魏晋时尚无科举制度,故又附会为“察举”。古装喜剧《刁蛮娇妻苏小妹》演绎的正是宋代读书人对科举的种种态度,诸
-
天宝元年(742),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对李白的学识佩服不已,又把他推荐给了唐玄宗。几番接触之后,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特别赏识,经常召他入宫作诗写词。"> 《听魂》粟远和散文赏析
午夜时分,除他之外,大伙儿依旧在漫无边际地閑聊。突然,他用手示意大家安静,一刹那,空气仿佛凝固,大家屏声静气竖起了耳朵。他说:“就在刚才,我听到了英在堂屋里放水桶的声音,英她回来了。”其他人都说没听到
-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
【5389】一条改变世界的鱼:鳕鱼往事(〔美〕科尔兰斯基著,韩卉译,中信出版社,11.6万字,2017年1月第1版,45元)△3部分(14章):1.鳕鱼传奇:[1]开往鳕鱼岛;[2]张大嘴巴的掠食者;
-
梦见包孑,得此梦,乃是财运良好,事业顺遂之征兆,与他人间真诚相待,财帛丰厚,凡事不可有任意妄为之想法,则生活有不安之迹象。如做此梦,乃是贵人颇多之预兆,凡事应谨慎对待,不可与他人纠葛颇多。冬天梦之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