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警枕励志
天空还未露出鱼肚白,就已经有人醒了。
院宅高深的官家大院一改往日宁静的气氛,突然响起了“哧啦,哧啦”的刺耳的锯木声。这声音出现在官家院落实在是太奇怪了,是什么人这么早就如此“兴师动众”呢?
这院落虽大,却十分简朴。此刻院内,一位眉清目秀,衣着朴素的少年正在用力地锯着一根有碗口粗的圆木。只见他满头大汗,无比费劲的样子,就知道他肯定不是个行家里手。地上已经扔了几根长短不一的木头,看起来就是失败的作品。
他一手扶着木头,一手拿着锯子。虽然已经入秋,天气凉爽,但他的额头上满是汗水。他顾不上擦汗,聚精会神地比划着木头的大小。就差最后一点了!他用力往下一锯,只听“咔嚓”一声,木头应声而断。
他放下锯子,捡起断木,用手比划了一下长短,觉得大小合适。于是满意地点了点头,又找到把柴刀,笨手笨脚地剥去粗糙的树皮,将这木头切成圆柱形。干了半天,他看着圆圆的木头点了点头,总算是完成任务了。
他抱着圆木头兴奋地往自己的卧室跑去。这是个无比简单的房间,除了满屋子的书可以看出主人的博学外。其他的家具只是一张木板床和一条粗布被子。他把木头往床头一放,顾不得拍掉自己身上的锯末和灰土,就躺了下来。原来,那木头是用来做枕头的,只见他枕在木头上,显然硬邦邦的感觉不会很舒服。他却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位青年就是有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他是北宋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此时的他,虽然还是个少年,但已经薄有才名。他7岁时,有一次到邻居家里去玩,听到有人在讲《左氏春秋》一书,觉得很有意思,就一直听到人家讲完。回到家后,他还记得那些历史故事,于是找到家人,学着那人的模样也开始讲故事。还别说,他讲得挺生动、挺完整的。
看到小司马光这样喜欢历史,家里人就找了那本《左氏春秋》给他看。自此,他手不释卷,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
司马光小的时候,和他的哥哥弟弟们在一起学习。他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较差,便决心要想个办法来克服这个缺点。平时大家在一起上课,老师讲解完课文,都要求能背诵。他的哥哥弟弟们只需要读一会儿就可以背诵,然后就放下书本一起到外面玩耍去了。教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仍在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读书,直到自己能通顺地背出来为止。有时候因为一句话甚至一个字背错了,他也要重新背上个十遍八遍,直到最后能一个字也不错地背下来才肯休息。
夜已经很深了。院宅东边的小屋里仍然亮着灯。屋内,司马光还在刻苦地读着书。可是他看着看着,眼皮就开始上下打架。虽然他努力让自己清醒起来,但显然没有用。睡意时刻在困扰着他。没办法,他只好爬上床,衣服也不脱,把头往那段圆木头上一枕,闭上眼睛就准备睡觉,只是头脑里还在想着白天背的书。
木头很硬,又是圆的,和脑袋接触面积小,时间长了,就能把脑袋枕出一条印出来,很难受。司马光只在床上躺了一会儿,就感觉脑袋有些痛了,想翻个身,可头刚一离开“枕头”,那段圆木头就骨碌碌地滚到一边去了,他的头也就重重地摔在硬邦邦的床板上,使他一下子清醒了。接着他起身下床,又坐在桌前继续读自己的书……
后来有人问他,你怎么能抽出时间看这么多书,还能记住?司马光说:“好的书只读几遍不行,一定要会背诵。这样你才能促使自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比如在骑马的时候,或者在半夜醒来而睡不着的时候,都可以在脑海里面回忆这些书的内容,然后细心揣摩其中的含义,这样就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就这样,通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司马光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这为他以后的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用了整整19年的时间,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巨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战国周烈王、下至五代周世宗的13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还有考异、目录各30卷。其规模之大,令人叹服。
司马光为编定《资治通鉴》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宋神宗允许他借阅“集贤”、“昭文”、“史馆”三大书库的所有书籍,并特许可借阅“龙图阁、天章阁及秘阁”的藏书。宋神宗还将自己私藏的两千四百余卷书献出来,供司马光参考。除此之外,司马光还参阅了大量的野史、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等资料,共222种,计三千多万字。
为了写这本书,他“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编写《资治通鉴》时,司马光还在做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懈怠,反而比以前更加刻苦读书。甚至过着比以前更简朴的日子。他住的地方,夏天太闷热,没法工作。司马光便找人在屋子里挖一个大坑,砌成一间地下室。地下室冬暖夏凉,成了他编书的好地方。而当时的大官僚王宣徽每到夏天便到他名园的高楼上避暑享受,人们笑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仍然坚持不懈。白天忙于公务,抽不出什么时间。他只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读书和编写。他规定自己每三天修改一卷。一卷史稿四丈长,平均一天修改一丈多,若遇事耽误了,事后必须补上。
当时服侍司马光的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仆人,每天晚上,他叫老仆人先睡下。自己回到书房里面看书,直到半夜时分,才自己灭了烛火,回到卧室里睡下。到了五更天的时候,他自己又起来,到书房点燃蜡烛,继续看书、写文章。有时候因为实在太累了,睡过了头,醒来时已经过了好些时间。他经常为此而懊悔不已。
司马光想,时间就是必须挤出来用,如果老是睡过头,实在太浪费了。要怎么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有一天,他正在书房找书。有不少看过的书全部堆在书房的角落里,像小山一样。猛然间,他看到一段圆圆的木头,居然是青年时期用过的那个圆木枕头。司马光一拍大腿,我怎么就把这个枕头给忘记了呢?
当年不就是为了防止睡过头而做的枕头吗,现在不也还可以用嘛。从此以后,司马光又用上了这个圆木枕头。时间长了,他和圆木枕头还有了感情,亲切地称它为“警枕”。
《资治通鉴》开始编写时,司马光48岁,编完时,已是66岁的老人了。这19年来,司马光过着“秉烛至深夜,警枕破黎明”的日子。长期的伏案工作,耗尽了他的心血,也损害了他的健康。刚过60岁,司马光就已经是视力模糊,牙齿掉落,面容憔悴的老人了。他修改过的书稿堆满了两间屋子,书法家黄庭坚曾看过其中的几百卷,发现这些书稿全部是用工笔楷书写成的,没有一个草字。
1086年9月,在西府宰相官邸,司马光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他活了67岁,一生写了很多著作,除去《资治通鉴》,这位宋代的伟大政治家和史学家,还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著作,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八十卷,《涑水纪闻》三十二卷,《稽古录》二十卷,《通鉴节要》六十卷。著作之巨,令后人倾倒。朝廷赠以“太师”、“温国公”等称号,派专员扶灵柩返夏县安葬,谥“文正”。
入选理由:
警枕励志,是司马光好学的著名故事。
阿离之言
大家小时候应该都听过这个聪明小孩的故事:某天一群小朋友玩得兴高采烈,结果一个小朋友掉进装满水的大水缸里。然后这个聪明小孩就拿着大石头哐当一下,把水缸给砸坏了,为抢救小朋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故事的最后,我们不知道他到底赔了水缸钱没有,却记住了这个小孩的名字,他叫司马光。
应该说,多数人对司马光的印象,都停留在那个砸缸小孩的身上。古人有句话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还是天才,这老话在司马光身上却没得到印证。小时候就已经红了的他没成流星,直到现在还挂在历史的天空上一闪一闪呢。
宋仁宗宝元初年,年仅20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可谓功成名就,然而他却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一席话反映出青年司马光不图虚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成圣称贤的志向。此后,他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古人说仁义礼智信,司马光占全了。虽然国人老有为尊者讳这种想法,但撇开国人穿凿附会的话,司马光在道德上确实无可非议。他艰苦朴素,不肯穿时髦的衣服。传闻说他考了进士,所有人都戴着皇帝赐的花去参加宴会,就他一个人没戴花,连同伴都看不过眼,恐吓他:“这是圣上赏赐的,不能违背君命。”这时他才插上一枝花。除了勤俭节约,他还孝顺,连当官都要和老爸靠得近点,以便奉养双亲,为此不惜从中央跑到地方去。
江湖传闻,司马光还很够义气。他当地方官,也就是并州通判时,西夏人老是过去抢东西。要知道那时是宋朝,军事力量非常糟糕。然后司马光就想了个法子,说要修两个城堡控制西夏人,并且招募老百姓过来种田。当时他是和上司庞籍说这话的,庞籍一听,这主意不错,就派一个人去执行了。
现在人都知道,策划好坏固然重要,关键是实施策划的人也不能是傻瓜。庞籍派的这个人是个莽汉,带领部队连夜过河,因为不注意设防,被敌人消灭。为这事,庞籍丢了官。
其实这不关司马光的事,但他仍然很自责,上书朝廷说:这事全是我的错,我还是辞职吧。结果朝廷还不让。到庞籍死后,司马光就把他的妻子认成母亲,顺便抚养他的儿子。做朋友到这分上,足够义气。
偶尔想想,如果像司马光这样的人多一些,大概宋朝会撑得比较久。他是罕见的那种要原则不要脑袋的人,脾气够直,不会拐弯抹角。宋仁宗重病的时候,还没立太子,谁都不敢上书,怕皇帝老头觉得不吉利。但遗嘱不立是不行的,就司马光一个人,直截了当地对皇帝说:虽然皇帝你还很年轻,但不立遗嘱,你死掉后,一堆人抢你的位置,岂不是要国家大乱。
这话说得直接,但仁宗听得没脾气,不久就立了英宗当皇子。英宗并非仁宗的亲生儿子,只是宗室而已。司马光料到他继位后,一定会追封他的亲生父母。后来英宗果然下令让大臣们讨论应该给他的生父什么样的礼遇,但谁也不敢发言。
又是司马光一人奋笔上书说:“为人后嗣的就是儿子,不应当顾忌私亲。濮王应按照成例,称为皇伯。”这一意见与当权大臣的意见不同。御史台的六个人据理力争,都被罢官。司马光为他们求情,没有得到恩准,于是请求和他们一起被贬官。
这种正直的态度伴随司马光的一生,他从未低过头。宋神宗也感慨地说:“像司马光这样的人,如果常在我的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错误了。”
-
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①。【注释】①思发在花前:在花开之前就萌发了返回之意。赏析薛道衡(公 "> 信手拈来造句八则
一、 语义说明:随手引用材料,自如而不费力。 使用类别:用在「出手成章」、「随意引用」的表述上。 信手拈来造句:01他的文思敏捷,信手拈来,总是佳言妙句。 02这篇作品平实生动,彷彿是从日常生活中信手
-
把酒花前欲问君。世间何计可留春。纵使青春留得祝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任是好花须落去。自古。红颜能得几时新。暗想浮生何时好。唯有。清歌一曲倒金尊。
-
外台秘要外台秘要 【原文】 《外台秘要》载《制虎方》云:“到山下先闭气三十五息[1],所在山神将虎来到吾前,乃存吾肺中,有白帝出,收取虎两目,塞吾下部中[2],乃吐肺气,上自通冠一山林之上。于是良
-
丰第五十五 【题解】 丰卦为异卦相叠(离下震上)。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离,离为电。电闪雷鸣,是上天垂示的重大天象。人们因雷鸣而警戒修身,因闪电而明察事理,其成就必巨。所以,卦名曰丰。“丰”
-
芋老人传 周 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
-
文言文复习字词释义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字词释义 编者按: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字词释义 是非常重要的`,不断积累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相信同学们只有更加耐心、细心的
-
北人重甘蔗北人重甘蔗 【原文】 甘蔗只生于南方,北人嗜之,而不可得。魏太武至彭城,遣人于武陵王处求酒及甘蔗。郭汾阳[1]在汾上,代宗赐甘蔗二十条。《子虚赋》所云:“诸柘巴且。”诸柘者,甘柘也。盖相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
-
【生卒】:1919—1980【介绍】: 日本荒地派*诗人。广岛县人。1942年东京大学经济系毕业。从高中时代起就对现代诗抱有浓厚的兴趣,并试笔创作。在日本广播协会(NHK)工作期间,作为发起人和同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