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国学经典解读
《中庸》相关问题
一、《中庸》一书的来由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章。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某一位学者的著作,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子思二十三篇”,(已佚)“《中庸说》二篇”。南北朝时有宋戴颙《礼记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见于《隋书·经籍志》。以上这些书皆已散佚不存。到宋代学人把它提到突出地位,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中庸》的作者
《中庸》的作者究竟是谁,向有不同看法。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郑玄在《三礼目录》中也说:“《中庸》者……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清人崔述以“《中庸》独探赜索隐”、“《中庸》之文独繁而晦”断言“《中庸》必非子思所作”。近人冯友兰曾认为今本《中庸》的中段多言人事,发挥孔子的学说,文为记言体,似为子思所作《中庸》的原貌,其首末二段多言天人关系,似就孟子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倾向加以发挥,其文为论著体裁,乃后儒所加。近来也有学者根据《史记》所说,并引《荀子·非十二子》中批评思孟学派的言论为旁证,肯定子思作《中庸》,但书中类似“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语,则是秦统一后增补的文字。
三、中庸观念的提出
作为一个概念,“中庸”虽始见之于《论语》,但“尚中”的观念却是由来已久的。早在甲骨文、金文里,便已有了“中”字,而且在《易经》、《尚书》、和《诗经》之中,也多次出现过诸如“中德”、“中罚”、“中行”等等观念;尤其是《易经》的八卦三爻,体现的就是天地人三才,三者之中,人为天地之精英,故中间的位置最为重要,这是伏羲那个时代人们“尚中”观念的体现。《易经》一卦六爻,二、五爻位置最好,因为皆居上下卦之中也。《尚书·大禹谟》中有“允执厥中”一词,有人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论及中道的话。但《大禹漠》属伪古文,“允执厥中”究竟为何人何时所论,已难以考辨。老子提倡守中,强调“清静无为”、“少私寡欲”、“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夫唯不争故无尤”等观念,老子认为出于阴阳调和的中间状态最为稳定和持久,其思想实质是反对走极端,一切顺其自然。老子的“守中”源于《易经》的“物极必反”和“阴盛阳衰,阳盛阴衰”的观念。与此同时,“庸”字则亦每每见之于《尚书》等典籍之中。而孔子本人,则只不过是在继承和发挥殷周时期“尚中”思想的基础之上,首次将“中”、“庸”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完整统一起来,并将其进一步提升到哲学理论的高度,而且最终由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而正式地提出了这个“中庸”的概念。在孔子那里,“中庸”既是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人生修养上的行为准则。于是,中庸之道就成为一种指导思想的理论而贯串渗透于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一切领域,并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的思想意识中了。
四、《中庸》的主要思想
《中庸》全书四千七百零二字,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原则。郑玄在《礼记·中庸》注云:“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
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三点:
一是揭示了什么是中庸。中庸这个概念出自《论语》,《中庸》对其加以阐发,指出中庸是指一种始终恰如其分的状态(所谓“时中”),君子应当始终坚持这样的标准。
二是论述了关于“诚”的思想。什么是诚?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人心的诚,就是真诚;另一种是宇宙自然的诚,指天地万物那种符合规律的运行特点,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就是这个意思。
三是指出了中庸和诚的关系。中庸指人的行为方式,诚指的是自然的运行方式,二者放在一起是基于这样一个思路:人之所以要追求中庸的行为方式,就是因为人要向自然学习,达到诚的状态,这样人就能够契合天地的规律了,所谓“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所以,《中庸》的开篇纲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应该这么理解:天与人是相通的,人具有与天一样的属性和规律。人们只要按照自身的规律行事,就能够契合天地了。但是,人类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也是有欲望的,所以会偏离规律,这就需要教育来使之遵循规律。
由此可见,《中庸》一书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它为儒家的一系列道德观念如中庸、诚、慎独、忠恕、修身、知仁勇等等,寻找到了一个新的依据:即来自于宇宙自然的依据。我们知道,儒家是不喜欢谈论天道自然的,喜欢谈论天道的是道家和《易传》。《中庸》正是在吸收道家、《易传》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诚”这样的带有形而上意味的思想。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
初中语文文言文核舟记知识要点 参考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
-
题目是“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即杭州的上元夜写起。苏轼在熙宁四年十一月到杭州任,在杭州整整三年,过了三个元宵节,印象是深刻而新鲜的。"> 开卷有益造句八则
【开卷有益解释】打开书本就有好处。卷:古代的书写或印在帛与纸上,卷成一卷卷的。宋朝初年,宋太宗每天看二三卷书,有时因事来不及看,第二天就补上。当时有人认为,皇帝国事太忙太辛苦了,劝他少看些。宋太宗
-
刘春,字仁仲,巴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屡迁翰林学士。正德六年擢吏部右侍耶,进左。八年代傅珪为礼部尚书。淮王祐棨、郑王祐檡皆由旁支袭封,而祐棨称其本生为考,祐檡并
-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见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
-
饮水词钞序 杨芳灿 倚声之学,惟国朝为盛。文人才子,磊落间起。词坛月旦,咸推朱陈二家为最。同时能与之角立者,其惟成容若先生 "> 唐 李商隐《无题》诗词赏析
《无题》唐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 "> 李鸿章曾暗助革命党3万光洋 为自己留后路
孙中山的英名震动全国,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时,也不得不为自己预留地步,竟冒险暗助革命党3万光洋,还谋求机会与孙中山在海上会晤,若不是孙中山临时改变主意,这场会晤必然会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瓶庵小传 魏禧 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朋
-
到底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为什么要学文言文?”这是一个叫方洁的学生向我提的问题。 那天,我觉得有必要找方洁谈谈,因为一直是语文学习尖子的她,一段时间来,成绩不仅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