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韩非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韩非
简介
韩非(公元前280~前233年),韩国公子,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继承了荀况的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了老子哲学中的积极成分,对战国后期复杂多变的现实做了哲学概括,形成具有特色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人物小记
韩非口吃,不善言辞,但善著书,与李斯一起师事荀卿。韩非看到韩国衰弱,几次以书谏韩王,却没有被采纳。韩非深为韩王治国不用法术,不执势驾驭臣下,不行富国强兵之术,任用一些浮淫不实的人而痛心。认为儒者用文败乱法术,而侠者以武败坏禁令,国家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而奸邪谄谀之臣不容廉洁耿宜之士。他总结历朝得失,写成《孤愤》、《五魔》、《说难》等十余万言。在这些著作中,他综摄了先秦法家的思想,提出完整的法家学术思想体系。
后来,韩非的著作流传到了秦国。秦王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于是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上书劝秦王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赐韩非服毒自杀。
主要思想
韩非最重要的学术思想是“法术势”相结合,“法”指国家的法律条文,“术”指君主驾驭臣下的统治方法,“势”指君主的威势,其中以“法”为主,认为治国必须用“法”。韩非指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贵贱亲疏。他说:“法不讨好尊贵的人,正像木工的绳不迁就弯曲的木头一样。法之所加,最有智谋的人也不能辞,最勇敢的人也不能争。处罚过错不回避大臣,而奖赏贤善不遗漏百姓。”
韩非的“法”,包括“赏”与“罚”两方面内容。他认为刑要重而赏要少。轻刑重判,就使人畏惧,不敢再触犯刑律,而重刑轻判,最终会导致人们无所顾忌,轻易触犯刑律。奖赏的人多了滥了,就会造成人民对奖赏无所谓的心理。奖赏的人少了,才会使人感到奖赏的宝贵而去努力争取。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
王国维《人间词话·后人群附和》经典解读 后人群附和 自竹垞痛贬《草堂诗余》而推《绝妙好词》,后人群附和之。不知《草堂》虽有亵诨之作,然佳词恒得十之六七。《绝妙好词》则除张、范、辛、刘诸家外,十
-
作者: 王慧才 【作家简介】阿吉兹·内辛(1915一),土耳其作家。出身于官吏家庭,早年曾进军事院校学习。1944年退伍
-
语义学与诗歌 语义学一词源于希腊语,本义是“意义学”。语义学一词的现代用法首见于法国学者布雷亚尔的《论语义学》(1
-
【原题】:三塔寺寒光亭张于湖书词寺柱吴毅夫命名后轩二首
-
王安国,字平甫,安石之弟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年十二,出所为诗、铭、论、赋数十篇示人,语皆警拔,遂以文章闻于世,士大夫交口誉之。于书无所不通,数举遗士,又举茂材异等,有司
-
诗的序言部分写李清照到丈夫赵明诚任知州的莱州探望。但却被赵明诚冷落一旁,而且夫妇俩平生爱好金石之物,在赵明诚的官邸中却一样也没看到。可以想像李清照心中的不满和失落。李清照无聊到随手翻案头上的《礼韵
-
这首词很典型地体现了清初在异族统治下的士大夫的状况,作为读书士子,他们总希望学以致用、干一番事业,哪怕统治者是异族也罢。然而他们又不获完全信任,横遭飞祸亦不能申冤。">
-
汉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竞而
-
“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与方法”笔谈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 来源:《文学遗产》2014年2期 作者:李昌集,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
-
语义说明:比喻人忙碌或心情不安而不能入眠。 使用类别:用在「勤奋苦干」的表述上。 目不交睫造句: 01、母亲生病,他目不交睫地守候照顾。 02、经过多日目不交睫地赶工,总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