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书家代笔
《谈谈书家代笔》
赵翼《陔馀丛考》卷四〇“书家代笔”条:“《韵石斋笔谈》谓,东坡时,有丹阳人高述,能仿公书。赵松雪时,有京口人郭天锡,仿松雪书逼肖。董思白有门下士吴楚侯名翘,后改名易,以能书荐授中书。为诸生时,思白颇拂拭之,后思白官京师,诸祈请思白翰墨者,思白率令楚侯代之,仍面授求者,各满志而去。楚侯寓舍绫素堆积,多于思白架上也。然则今世所得思白墨迹,大抵皆楚侯书耳。”(商务印书馆,1957,883、884页)某乙写的字充当某甲的,如果是在某甲的授意下,那么某乙的行为属于代笔,否则就属于仿制或者作伪了。从赵翼转述的情况看,吴楚侯当然是董其昌(思白)的代笔人,而高述和郭天锡就不能算作苏轼和赵孟(松雪)的代笔人了。考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卷下“书家馀派”条,相关事件无甚出入,不过姜氏认定事件的性质是“馀派”而不是代笔:“(苏、赵、董)三公同时皆有临池馀派以演其传,如优孟之于叔敖,抵掌谈笑,并其神情似之……而八法之绪,如岁之有闰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7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13、114页)就像闰与岁的关系一样,馀派也有依附的对象。从概念本身的含义看,馀派尽管具有依附性,但仍然是一种公开流传的派别;相比之下,由于一件作品不能同时归属两个人,所以代笔往往会掩盖部分事实。可见,姜绍书将吴楚侯划归馀派,赵翼将高述和郭天锡算作代笔,二者都不够妥当。本文借用赵翼的题目,而所指则限于吴楚侯之于董其昌一类,即书家乙因得到书家甲的授意而在幕后为其代劳,庶不误会。
一
古代各文艺门类的创作主体大都不出官员范围,至少也有密切关联,书法方面也是这样。官员总要书写公文,也会有私人性质的书法活动,二者之间当有关联。就本文讨论的书家代笔而言,便不能与长期而广泛存在的公文代笔无关,故兹略述公文代笔事。
雍正二年(1724)三月二十六日漕运总督张大有上奏曰:“臣当盘粮催漕忙迫之时,写字手颤。凡有紧要密折,臣仍亲自恭写,其馀公事奏折,仰恳圣慈准令代写。”雍正皇帝批复曰:“忙时令人代书可也。若遇密事,仍须亲写。即字画稍大,略带行草,亦属无妨,辞达而已,敬不在此。”(《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8册,614、615页)臣下的奏请合情合理,君上表示体谅,往来的言语中包含着公文代笔的一般文法,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代笔的事由不一而足。《宋书》卷六一:“(衡阳文王)义季素拙书,上听使馀人书启事,惟自署名而已。”(中华书局,1974,1654页)这是因不能符合公文的字迹要求而请人代笔的。又,《南齐书》卷四三:“(谢 )兄朏在吴兴,论启公〔事〕稽晚, 辄代为启,上见非其手迹,被问,见原。”(中华书局,1972,764页)这是出于行事方便而使人代笔的。又,万历三十五年(1607)五月十四日大学士朱赓奏:“臣俄病、俄起……不得不嘱笔代书。”(南炳文、吴彦玲辑校《辑校万历起居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2426页)这是因为生病而嘱人代笔的。与张大有奏请代笔不同,义季、谢朏、朱赓等人的事例说明当时代笔不必事先得到准许。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文法是君臣都能接受的,因而实际发生的代笔十分常见,以至于自己书写公文成了值得一提的事。《陔馀丛考》卷四十“自书奏牍”条按语曰:“自书奏牍,本不自六朝始。《后汉书》:‘樊宠所上书,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杨赐疏末云:‘臣谨自手书密上。’皇甫嵩前后上奏五百馀事,皆手自书,毁草不宣于外。蔡邕上封事,末云:‘手书具对,愿寝臣表,无令宣泄。’此皆因慎密之故,非必以书法相高也。六朝则书法盛行,无人不从事于此,遂无有不自书章奏者……唐时则表章多有假他人书者。阳城劾裴延龄,倩李蘩书之,蘩即以告延龄是也。宣宗命柳公权自书谢章,勿限真行,亦以其时多倩人书者,故特命自书耳。宋胡邦衡《谏和议》一疏,亦自书……又《宋史·张孝祥传》:‘孝祥工书,尝自书奏牍,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此又后世自书奏牍故事也。”(878、879页)如果朝廷的规矩是官员的奏牍都要自己书写,就不会有“臣谨自手书密上”“手书具对”之类的签署内容,也不会有“柳公权自书谢章,勿限真行”这样的命令了。从自己书写公文的官员来看,有的是由于书法水平高超,但决定性的因素应该是保密,所以,只要不是必须保密的公文,代笔一般不会带来麻烦。柳公权楷书、行书造诣极高,竟不自己书写公文,尤其能够反映代笔环境的宽松。
风气盛行之下,有的官员甚至组织了具备一定规模的代笔班底。《水窗春呓》卷下“书契圣手”条:“往时官场承平之际,上下皆重文字,凡贺禀贺启,皆骈丽绝工……其好声气者,则书札遍天下,幕客率数十人,各司一技。又蓄善书少年一二十辈,时尚楷书,所谓欧底赵面,皆华实挺秀,十数人如出一手。每有长函,则分手缮写,刻许已就,合而观之,不知为众所书也……其尤精者,虽奏折,可直书不用衬格,且可立书不必坐也。甚至马上有木架亦可缮折,此惟军中有之,稍缓辔写数行,驰而前复如之,如此数次,折已缮毕,中途早餐即可拜发,不需时刻也。”(《水窗春呓》上卷作者为欧阳兆熊,下卷作者为金安清,中华书局,1984,44页)按,金安清主要活动于光绪年间,欧底赵面的楷书流行于嘉庆、道光时期,对于金氏来说正是“往时”。
金氏描述的是集约化、全方位的代笔情形。可以推想,假如不是接续了已有的脉络、参照了既往的事例,是不会猛然出现如此盛况的。这里代笔的文本既有作为公文的奏折,又有属于私人文字的贺禀、贺启、书札、长函。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并不在书法艺术的范围之外——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四:“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2164页)也就是说,有时公文代笔与书家代笔几乎是一回事。同一个人,面对体制时是官员,面对社会时是书家,他如何对待公文书写,也会援例对待书法活动。不具备官员身份的书家未必对上述情况全无了解,因而彼之公文代笔也可能成为此之书法代笔的诱导或促动因素。
二
官方性质的公文书写带有仪式特征,私人性质的书法活动则比较自由,因而与公文代笔人相比,书家代笔人的构成更为复杂。从与主使者的关系看,常见的代笔人身份包括子侄、妻妾、友朋、侍臣、幕客、僮仆及社会人士等,可谓五花八门。
杨万里《答葛寺丞书》:“某臂痛,不能亲札,敬占儿辈代书,皇恐不宣。”(《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2824页)又,《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姚继”条:“少师一帖小楷书,称侄继代书。少师赈济还吴,见酒帘字,问知一少年书,呼而见之,养以为子……是代书此跋者也。”(中国书店,1984,1015页)又,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卷二“名将妻妾”条:“刘太尉光世侍妾名意真。善书史。刘书札皆出其手。”(中华书局,2007,34页)又,钱仲联《清诗纪事》光绪宣统朝卷“挽江建霞京卿标”条:“(吴)董卿与建霞交谊至深,方建霞初入词林,回苏籍过沪,流连数旬日。其赠送知交联扇,悉为董卿所代笔。董卿固善书,今市间有鬻建霞墨迹者,多董卿行书。识者亦莫之辨也。”(凤凰出版社,2004,3629页)上述代笔人皆为主使者的亲属或朋友,他们的代笔关系依靠情感维持,代笔行为约略等于办理家庭事务或履行朋友义务。
徐珂《清稗类钞》“赐御书”条:“翰林以入直南书房为最荣。帝至南书房,则供奉者出立门外,呼某入,则入……每赐御书,如福寿、嘉祉、松鹤、松寿字,多南斋代笔。”(中华书局,2010,488页)又,刘声木《苌楚斋续笔》卷三“端方等代笔字”条:“沈敬字习之……入端忠愍公方幕府。以书法与端忠愍公相似,遂专为陶斋制府代笔。世传制府所书之联、扇、题跋,半出习之手笔。”(中华书局,1998,296、297页)又,于慎行《谷山笔尘》卷四:“游七、宋九,即梁氏之秦宫、霍家之冯子都也……九之声势稍不及七,而能作字,颇为主人代笔。”(中华书局,1984,45、46页)又,《清稗类钞》“刁约山书摹颜柳”条:“慈溪刁戴高,号约山。善书,法颜、柳,结体劲正,腕力独健。索其代书者屦填户,约山亦藉润笔资以佐药饵。然性狷介,不代显者署名。”(4057页)南斋翰林、沈敬、宋九等人虽然不会像刁约山那样在明面上收取主使者的“润笔资”,但代笔属于他们的工作内容,所以他们和刁氏在代笔一事上没有本质区别,即他们的代笔行为是一种交易。
只有平衡或趋于平衡,交易才能维持。在主使者地位高于代笔人的代笔事宜中,除去主使者可以凭“地位差”强迫代笔人的部分之外,主使者终究要支付相当的酬劳。《清稗类钞》“束脩奉弟子”条:“袁子才为尹文端代拟对联,文端贻书答之,并以风肉一盘为报。书中有‘谢代笔之劳,兼谢在旁磨墨者之劳……’等语。又云:‘自行束脩以上,为弟子奉先生而言。今自行束脩以下,又为先生奉弟子而言。’”(1775页)尹继善(谥文端)所为正是意识到代笔的交易性质的表现,尽管他通过幽默的方式进行了掩饰。当然,酬劳的形式不一定是显性的财物,特许的权力、累加的资质、社交服务等隐性回报也是代笔人愿意接受的,因为它们可以折合为或最终转化为财物。
三
代笔之所以成为一种交易,其原因不外乎代笔是不得已的需求。换句话说,主使者须要出具作品,而代笔的代价小于亲笔。这种交易又是持续存在的现象,因为有此需求的人士层出不穷。
礼尚往来是通行的社交规则,不过,对书家来说情况要复杂一些。在书家的全部创作中,有的是为了酬答对等交往,有的是为了应付不对等交往;前者的实质是抵偿,别有意味的是,后者也会笼统地成为书家的债务。产生书家不对等交往的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书法艺术本身的特点,在求书者看来,创作是举手之劳,毛笔可以反复使用,墨汁用量不大,书作中算得上成本的只有纸素,而纸素可以由求书者提供;另一方面是书家的文人身份附带着“义”而不是“利”的社会关切,这令书家在应对非文人身份求书者时自动处于下风(在应对文人身份求书者时书家同样处于下风,就算对方的索要是鲁莽的,自己不答应也会带来愧疚,所谓“开口三分利”),在满足求书者要求之前,书家被视为欠债者,甚至书家本人也这么看。《启功隽语》“避暑趋凉”条:“书画债多压人,沈尹默先生、散之老、费新我先生生前都有‘铜钱债易偿,书画债难逃’之叹。”(文物出版社,2009,121页)如此情态,古今无异。
侯青甫《金缕曲》:“对客频㧑手,愿诸君收回绢素,那容分剖。书画词章三绝技,此语最难消受。况八十龙钟衰朽,终日涂鸦涂不了,惯直从辰巳交申酉。问所得,几曾有?尤多亲友之亲友,贴签条某翁某老,不知谁某。积压纵横旋散失,寻觅几番搔首。愧爽约又将谁咎?要不食言原有术,或先将润笔从丰厚。问破钞,可能否?”(《清稗类钞》,4043页)表面看来侯氏是在重压之下提出了对策,其实只是无奈的唠叨,八十岁的老人准备开始收取润资,除了象征意义还有什么?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梁山舟(梁同书号山舟)侍讲以书名重海内。余过其家,见笺绢塞满两屋。余笑曰:‘君须有彭祖八百年之寿,才还清此债。’梁为一笑,赋诗自忏云:‘誓墓归来王右军,暮年都付代书人。小生那敢希前哲,只合从人役苦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633页)又,钱仪吉《碑传集》卷四十八《学士梁公同书家传》:“(梁同书)尝言:‘古善书皆有代者,我独无。盖不欲以伪欺人,我性如是。’”(中华书局,1993,1378页)梁同书表示他不敢效仿王羲之让别人代笔,也不想以伪作欺人,所以只好自己辛苦,好像表现了一种不很平凡的态度。然而讽刺的是,梁同书没用别人代笔,却曾经为自己的父亲代笔。《学士梁公同书家传》:“公(梁同书)于书法出天性,十二岁即能为擘窠大字,求文庄(同书父梁诗正)书者不得暇,辄命公代书。”(1378页)即便出于大胆的估计,任人役使而又能保持心理平衡的书家也只能是少数,在书家不打算自己创作的情况下,请人代劳不失为一种对付“书债”的积极策略。
四
代笔不是秘密。为了避开代笔作品,有的索书者要求书家当面创作,傅山就有过这样的遭遇:“俗物每逼面书,以为得真。”(《傅山全书》第1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863页)。如果不认识书家本人,即使当面书写,也未必保真。叶廷琯《欧陂渔话》卷一引萧张翀《淞南识小录》云:“新安一贾人欲得文敏(董其昌)书而惧其赝也,谋诸文敏之客,客令具厚币,介入谒,备宾主礼,命童磨墨,墨浓,文敏乃起,挥毫授贾,贾大喜,拜谢持归……明年,贾复至松江,偶过府署前,见肩舆而入者,人曰:‘董宗伯(其昌)也。’贾望其容,绝不类去年为己书者,俟其出,审视之,相异真远甚,不禁大声呼屈。文敏停舆问故,贾涕泣述始末。文敏笑曰:‘君为人所绐矣!怜君之诚,今可同往,为汝书。’贾大喜再拜,始得真笔。”(大达图书供应社,1942,5页)新安贾人经历的是令其防不胜防的“亲自代笔”,在个人身份信息传播不畅的时代,代笔的确可能发展出一定的江湖成分。当然,以欢喜结局告终的剧情不是心地善良的书家上演的传奇,而是“厚币”的奏效。
关于书家代笔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在艺术家和商人的双重推动下,艺术经济蓬勃发展。书画家与商人互相利用,各取所需……在应接不暇之际,一些名家甚至让人代笔捉刀”(中国书法家协会《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书史卷”,荣宝斋出版社,2010,720页)。这只是想当然罢了。其中的道理不算复杂,完成书法作品并不特别费时费力,在求书者支付足够润资的情况下,书家不会轻易选择代笔,因为代笔的本质是欺骗,代笔行为将妨碍书家吸引潜在买主,影响与回头客之间交易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引发与代笔者之间的利益纠纷——除非书家根本不在乎付出与收益的平衡,并且漠视这样一个事实,即足额支付意味着尊重。
傅山在给戴廷栻的一封信中说:“盘费欲以一二字画卖而凑之,不知贵县能有此迂人否?”(《傅山全书》第1册,477页)而傅山又坦陈子侄为自己代笔:“然此中亦有不传之秘。强作解人,又辄云能辨吾父子书法,吾犹为之掩口……每闻其论,正詅痴耳。三二年来,代吾笔者,实多出侄仁,人辄云真我书。人但知子,不知侄,往往为吾省劳。”(《傅山全书》第1册,864页)假如润笔期待得到了满足,料想傅山不至于说出这些陷自己于不义的话,解恨的口气表明他在不对等交往中并非彻底被动,他用代笔作品教训了对方。
书家代笔的种种情由略如上述,补充说明的一点是求书者对代笔作品的接受。
与书家本人作品相比,代笔作品的水平难以一概而论。有低于书家本人的,刘声木《苌楚斋随笔》卷四“如山失官原委”条:“廉访书法本甚工,惜晚年倦于应酬,多由门客代笔……凡门客代笔之字,远不如廉访自书。”(中华书局,1998,73页)有与书家本人持平的,王恽《跋黄华书后》:“昔黄华老仙,方书翰得名,求之者众,日不暇给。张丹华家僮善于刻鹄,公时命代书,至真赝莫辨。”(《全元文》,凤凰出版社,1998,814页)也有高于书家本人的,上引新安贾人拿到董其昌的代笔作品后,“悬堂中,过客见之,无不叹绝”,得到真迹后“归以夸人,而识者往往谓前书较工也”(《鸥陂渔话》,5页)。应当指出,不论代笔作品水平高低,求书者都可以接受,原因如下:许多书家对求书者采取无限期拖延的办法,有的书家虽非有意拖延,但总是(至死)不能完成作品,其结果都是不了了之,求书者得到代笔作品终究好于什么也得不到。
代笔作品是不对等交往的产物,对于书家来说,交付代笔作品只是减轻了损失,实际上仍然受到了损失,既然求书者是获益方,他们就有理由感到满意。
鉴别代笔作品的权威是书家本人,即便求书者有鉴别作品的意愿,书家本人也未必配合,毕竟那是他们与代笔人的合谋。董其昌《容台集·论书》:“吴子赝笔,借余姓名,行于四方,余所至,士大夫辄以所收视余,余心知其伪而不辩,此以待后世子云。”(崔尔平《明清书论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225页)只要书家本人不发表意见,而求书者愿意相信他们手中的作品是真迹,故事就可以结束。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郑人买履形容有的人脱离实际;只按教条办事。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寓意,欢迎阅读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清明 杜牧 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导读】 这是一首写清明节最有名的诗。它以通俗明快的语言,描写了清明的 "> 精卫填海全集文言文的意思翻译
精卫填海文言文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根据《山海经》记述这种叫精卫的鸟,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女娃
-
亮剑(节选)都梁李家坡战斗开始之前,李云龙正在水腰子兵工厂和后勤部长张万和软磨硬泡。李云龙中等个子,长得很均匀,就是脑袋略显大了些,用他自己的话解释,是小时候练武,师傅老让他练头功练得狠了些,净拿脑袋
-
苏武简介: 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中国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
-
【解释】风和云变化不定。形容天气变化无常。也比喻变化动荡的局势。 【例句】 ①在那风云变幻的十年动乱中,父母受冲击,我去农村插队落户,哪里还谈得上考大学和出国深造? ②一会儿乌云密布,
-
桑眉作品西洋镜孩子们围拢来的汹涌架势让外来媳妇脸颊绯红她不停地埋头理衣角、捋头发语言不通的地方像是外国她想要说的客套话只好装在自个 "> 梦见新鞋是怎么回事?
鞋子是我们衣食住行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鞋子,尤其是女人,更是喜欢买鞋子,仿佛鞋柜里永远都缺少一双鞋子。在生活中,没有人能够不做梦,做梦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特点。
-
戴复古 (1167—1248),字式之,自号石屏。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江湖派诗人。 "> 《二十四史》30句经典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经典一词在古是指“经”和“典”。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