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才《三顿饱餐》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王慧才
【作家简介】阿基兰(1922— )印度当代著名的泰米尔语小说家。本名阿基拉达姆,出生于马德拉斯邦农村。1945年因参加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1946至1958年,在铁路邮政部门担任职员,1966年以后在全印电台泰米尔演说部担任节目主持人。1938年在他16岁时,就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穷人》。1958年开始,专门从事创作。曾担任全印文学论坛副主席和泰米尔作家协会主席等职。阿基兰创作出版的作品已达40余部,其中长篇小说17部,《画中女》曾获1975年度全印涅拉比达文学大奖;《女人的光明》、《如此人生》等已被拍成电影;短篇小说集15部(近200篇),以及一些散文集和戏剧等,不少作品已被译成印度其它语言和美、俄、德、捷等语言。他主张“在真实中寻求美”。他的作品大都反映印度的社会现实,特别着眼于反映印度中下层社会各种小人物的悲惨处境,对他们寄予深切同情,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作家积极的人道主义思想。他的作品被称为印度社会的一面镜子。
《三顿饱餐》是其早期短篇代表作之一,张锡麟译,载《译海》1983年第3期。
【内容提要】有谁想看看提鲁奇城的乞丐大军,只要任何一个星期六的上午9点左右到拉玛比莱街去一趟,准行。那些脑满肠肥,靠经商发财的老板们要积德行善。星期六这一天,一位要给穷人施舍一顿稀饭,另一位则施舍钱钞。于是这天,这条不到500米长的街道便黑压压的一片,被乞丐们挤得水泄不通。
今天,提鲁奇城的乞丐们从四面八方向拉玛比莱街蜂拥而来。其中一个年轻的孕妇苏比突然肚疼难忍,呻吟着离开人群,焦急不安地在大街上寻找一块避人耳目的地方。她在垃圾桶与矮围墙间的臭水沟边瘫坐下来,昏了过去,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了。
看热闹的人围拢过来,出主意、给食品、钱币,帮助拾掇婴儿;人群渐渐散去;酷热的太阳放出灼人的光,母亲和婴儿在骄阳下曝晒着。有人去市政医院报了信。医院来车接母子俩,安置在妇产科。宽敞的房间,舒适的床铺,洁净的墙壁,一切都让苏比感到新奇。
饭送来了。苏比狼吞虎咽地吞食着面包片和热牛奶。饿了多日的辘辘饥肠舒坦了。这是她的第二次饱餐。她不禁回忆起吃第一次饱餐的情景,甜蜜的美梦浮现在脑际。
十个月前,苏比平生吃上第一次饱餐。苏比的奶奶讨了一辈子饭。她宁可自己挨饿,也不让苏比空着肚子。如今奶奶死了,她孤苦伶仃,白天忍饥挨饿,夜里担惊受怕。一天,苏比在讨饭的队伍前边发现一个新来的小伙子。他外貌英俊,白白净净,不像个讨饭的。当施舍轮到他时,得到的不是钱币,而是一顿臭骂。小伙子羞愧难言。一周来,他跟在乞丐队伍后边,总是受到人们的责骂。苏比看他常常饿得发抖,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怜悯。这天,苏比把讨来的半碗饭让给他吃。推托不过,他接过去,一口气吃个精光。小伙子叫摩尼安迪,到城里谋生,到处找不到事干,想去当兵,军队又不收留他。饿得无法,只好去偷。为此,他坐了六个月牢,放出来六七天了,天天挨饿。“还不如去坐牢,监牢里有活干,还管吃饭哩。”
在一个吉祥的日子,苏比和摩尼安迪结成了夫妻。两人发誓永结同心。傍晚,摩尼安迪弄来两枚光闪闪的银币,说是在菜市场扛东西挣来的:“咱们今天上饭馆去吃一顿吧,就算咱们结婚的喜筵。”苏比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摆在面前的芭蕉叶上堆满了白花花的米饭、炸糕和薄煎饼。坐在新郎旁边,怀着喜悦与自豪大口大口吃了起来。两人脸上都露出甜蜜的笑容。晚上,他俩在一座古石殿的废墟上安了家。苏比依偎在摩尼安迪的怀里,紧紧握住他的双手。
躺在医院松软的床上,苏比想起结婚后的情景,泪水滚落下来。婚后的第二天清晨,吃过简单的早餐,摩尼安迪嘱咐苏比等着他,便离去了。约定回来的时间两点钟早过去了。苏比焦急不安地盼望着,终于失望了。傍晚,他找遍了城里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都不见他的踪影。她正伤心地痛哭,猛听得一声:“苏比——”回头一看,摩尼安迪戴着手铐朝她走来,后边跟着两个警察。
摩尼安迪被判了一年徒刑。半年后,苏比怀孕已六个月。她攒了四分之一安那,求人写了一份探监申请去探监。两人见面,苏比大吃一惊。摩尼安迪已变得形容憔悴,骨瘦如柴,活像一具骷髅。知道自己快当爸爸了,他悲喜交集。
在医院里住了三天,人家不再收留她了。她只好带着婴儿来到一座破屋檐下安身。起初还有人施舍一些剩饭和牛奶,不久人们就冷若冰霜,不是呵叱、就是谩骂。苏比消瘦得像芦柴棒,一滴乳汁也挤不出。婴儿皮包骨头,整夜地嚎叫。望着孩子的小脸,苏比心若刀割。一天午夜,婴儿哭声渐渐微弱,四肢一蹬,再不动弹了。苏比将他埋葬在河边的坟地。
她头晕目眩,踉踉跄跄来到那片古石殿废墟上,在她一年前结婚安身处躺下,昏然睡去。她仿佛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呼唤:“苏比!苏比!”蓦地,她发现摩尼安迪泪流满面坐在身边。她一把搂住他失声痛哭。夕阳西垂,两人久久地互相端详,无言地倾诉着苦楚与悲愁。
“出狱时我领到两个卢比。咱们上饭馆去饱餐一顿吧!”
那天晚上,他们到饭馆去吃了一顿饭。这是她平生的第三顿饱餐。
【作品鉴赏】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小说。有谁知道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乞丐的生活与境遇?了解他们的爱与恨,苦与愁?作家用极为朴素的语言,选择了最富于表现力的几个场景,便将它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从而表达了作家对下层人民的关注与同情,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的揭露与鞭笞。
作家十分善于选择典型场景,驾驭与取舍题材。他截取女乞丐苏比一年的生活历程这一断面,又以她一生中吃过的“三顿饱餐”作为连缀,以其中几个场景作为重点,如线串珠,生动地展示了苏比多难的悲惨生活。
谁会去记自己一生吃过多少次饱餐?那些饱食终日、脑满肠肥的阔佬们谁能体味饥肠辘辘的乞丐们的艰辛?小说一开始描写的拉玛比莱街施舍稀饭,500米长的街道上乞丐蜂拥而至,“黑压压的一片,挤得水泄不通”的场面,是苏比悲惨的故事一个十分精彩的背景。老板们赢得了乐善好施的美名,而一周一次的一勺稀饭又怎能填饱那空空的肠胃?苏比的奶奶讨了一辈子饭,就是这样与那黑压压的乞丐大军一样,在半饥半饱中挣扎。因此,苏比才将她一生中难得的饱餐,作为最甜蜜、最幸福的事情来回忆。寥寥数笔,读来令人倍感心酸。
作品着力描写苏比的第二顿饱餐,即在大街上生下孩子到婴儿饿死这一段遭遇。小说始终紧紧扣住、突出描写苏比的“饥饿”。这样,她难得的“饱餐”便更见其可悲、可怜。伴随着苏比的,几乎是永久的难以忍受的饥饿。因为饥饿,临产的她,一大清早还腆着肚子赶来,挤在乞丐的队伍中,去领取那一勺稀饭!因为饥饿,她挤不出一滴乳汁去喂养那新生的婴儿;因为饥饿,婴儿终于夭折。也因为长久处于饥肠辘辘状态,所以慈善医院的一点牛奶和面包片才会成为使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的美味佳肴”而令她终生难忘!读着这样的描写,怎不令人心碎!作者一方面展示了苏比生活的世界:这里有的是拥挤的乞讨队伍;栖身的废墟、破屋檐;连生孩子也找不到一处可以避开毒日曝晒、遮人耳目的地方,只有在又脏又臭的垃圾桶、臭水沟边。同时,作家让苏比窥见了另一个世界的一个角落,一个令苏比惊奇的从未接触过的世界——慈善医院。它的宽敞、明亮、洁净、舒适,与苏比的生活环境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作品正是通过这种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了苏比们生活的凄惨,表现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公。
苏比的第一顿饱餐,与摩尼安迪的爱情故事,是用倒叙的手法,在回忆中描写的。这是苏比悲惨生活中极为短暂的幸福时光。她与摩尼安迪在乞讨中相识,在饥饿中相助、相恋而结合。那第一顿饱餐上“白花花的米饭、炸糕、蒸糕和薄煎饼”,成为他们幸福的象征,也成为苏比最甜蜜的回忆。然而这是怎样的一顿饱餐呵!这是饱含着泪水与苦涩的饱餐。为了让妻子能吃上一顿饱餐,摩尼安迪重操旧业。为此,他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也给苏比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辛酸。作家写出了两个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卑微的人诚挚而充满辛酸的爱情。那郁金香编织的花环,那废墟里的海誓山盟,以及一年后废墟里的重逢,读来令人感叹不已。第三顿饱餐作家则采用虚写办法,点到为止。小说结构严谨,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极为鲜明的印象。
小说中又一个主人公摩尼安迪,是一个在农村生活不下去来到城市谋生的青年。他希望通过诚实的劳动、清清白白地做人。但是,生活的一切道路对他都堵塞了。当兵不成,找不到事干,饥饿逼得他去偷窃。第一次出狱后,他决心洗手不干,混在乞讨队伍中忍受羞辱。但乞讨也不行,“常常饿得发抖”,“真想在监牢里呆一辈子,这里好歹有活干,有饭吃”。这是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人绝望的哀鸣。最后,他不得不再次去偷窃而又一次被抓进监狱。从摩尼安迪的生活道路,也体现出作品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
-
秋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
近代陈廷焯《词坛丛话》云:“欧阳公词,飞卿之流亚也。其香艳之作,大率皆年少时笔墨,亦非近、后人伪作也。但家数近小,未尽脱五代风味。”与宋代曾慥《乐府雅词》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把欧阳修的一些香艳
-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
-
王冕①,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③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④韩性
-
副标题 【开春的鸟儿】——成双成对 【困鸟出笼】——展翅飞翔 【扛着鸟枪上疆晨——抵挡一阵 【砍倒大树捉鸟】——呆子;傻干 【懒鸟不搭窝】——得过且
-
文言文画蛇添足的翻译 画蛇添足一般指聪明的人,反而把事情办糟糕了。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文言文画蛇添足的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画蛇添足 作者:刘向 楚有祠者,赐
-
【喃喃细语解释】形容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喃喃:象声词、不断地低声说话的声音。 【喃喃细语造句】 ①姥姥人老了话也多了,常常自己对自己喃喃细语。 ②画面上,一个可爱的孩子依偎在奶奶身边喃
-
诗题中关键性的地方是“醉后”二字,全诗就是从“醉”字上生出许多感发兴会来的。诗篇首先叙述马上相逢,诗人与从甥际遇相似,况且又在客中相逢,因而产生了“欲邀击筑悲歌饮”的意愿。这里暗用了荆轲、高渐离击
-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 王冕①,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③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