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鉴赏
作者: 张俊山
戴望舒
雨停止了,簷溜还是叮叮地响着,给梦拍着柔和的拍子,好像在江南的一只乌蓬船中一样。“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韦庄的词句又浮到脑中来了。奇迹也许突然发生了吧,也许我已被魔法移到苕溪或是西湖的小船中了吧……
然而突然,香港的倾盆大雨又降下来了。
人在愁绪中,些事总关情。
抗战期间,戴望舒怀着家国破碎之痛,避居香港,过着流亡者的生活,心中的悲苦是可想而知的。偏偏又遇到香港的阴雨天气,自然环境的凄凉与诗人内心的隐痛也就呼应了。于是,寄托思念故国情怀的散文诗《雨》应时而生,就像簷溜的水滴一样,款款低诉着诗人一腔情愫。
诗篇托物起兴,落笔即写到那触情之“物”:
雨停止了,簷溜还是叮叮地响着,给梦拍着柔和的拍子,好象在江南的一只乌蓬船中一样。
“簷溜”的水滴声响叩击着诗人的心弦,那“柔和的拍子”令诗人感到温暖而亲切,一个联想油然兴起。“江南的一只乌蓬船”不是无足轻重的联想对象,它包含着诗人多少故国之思和昔日生活的美好记忆啊!就在这如梦如醉的联想忆念中,故国的锦绣河山借韦庄的诗句集中映现出来。所以浮现于诗人脑际的诗句也不是无有生命、无有情感的文字组合,而是负载着联想者的满腔乡思和愁绪的。伴随这深深的思念,诗人不无痴迷的异想天开了:
奇迹也许突然发生了吧,也许我已被魔法移到苕溪或是西湖的小船中了吧……
现实的情境当然并非如此,这不过是诗人思乡心切的迷幻情境的显现,说到底,还是一个“梦”。诗篇就是通过一系列联想充分展示了诗人在特定境遇里的特定情怀,虽然文字简短,寥寥数语,却有淋漓尽致的艺术效果。
第二段是一个陡然转折,把第一段中那种如醉如痴的联想情境一下拉回到现实情境中来了。”香港的倾盆大雨又降下来了。”正是这倾盆的雨声击碎了诗人的“梦”,使他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现实处境依然是流落异乡、有家而难归。这一段只是一个简短的陈述句,但是,一个“然而”的转折语气,使前后两种情境建立起强烈的对比关系,使那一句陈述里也就注满了诗人的悲哀,“景语”也就化为“情语”。尽管这番情怀“不著一字”,但是却不难体味出来。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处理,诗篇结束得反而更有余音缭绕之致,那悠悠不绝的韵味,不是在空白处更富人心入骨的诗力吗?
戴望舒在香港曾被日军逮捕。在狱中写出有名的诗《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从《雨》这篇散文诗来看,诗人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的信念是坚定的,一以贯之的。
-
吴中复,字仲庶,兴国永兴人。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中复进士及第,知峨眉县。边夷民事淫祠太盛
-
《柳宗元·鞭贾》文章鉴赏 市之鬻①鞭者,人问之,其贾②宜③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以五万而后可。 有富者子,适④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视
-
诗题“西河”是水名,在今山西省境内。应是西门豹巧惩“河伯娶妇”的所在地。西门豹是战国初年魏文侯的一位循吏。他做地方的长官时,调查民间疾苦,禁止为河伯娶妇,并征发百姓开渠灌田,兴修水利,是个为百姓谋
-
公孙仪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6分)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
-
文言文阅读训练:魏兰根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魏兰根,巨鹿下曲阳人也。兰根身长八尺,仪貌奇伟,泛览群书,机警有识悟。起家北海王国侍郎。丁母忧,居丧有孝称。将葬
-
作者: 方忠 昨天的蒲公英已经晒干了 风铃总是下雨 "> 忍学《特立之忍第七十六》译文与赏析
特立之忍第七十六特立之忍第七十六 特立独立,士之大节,虽无文王,犹兴豪杰。 不挠不屈,不仰不俯,壁立万仞,中流砥柱。 炙手权门,吾恐炭于朝而冰于昏;借援公侯,吾恐喜则亲而怒则仇。 傅燮不从赵延
-
一 14岁的少年高文华在背着小小的行囊,踟蹰于古城的小街深巷时,那个云雨霏霏的清晨,便给了他一种异常强烈而又无法言明的生命预感。他的脚下那石板小街所散发的岁月之光,又给他平添了几分忧患。那如丝细雨淋
-
三人越谷 原文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
文言文阅读理解之林纾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