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古诗词鉴赏
作者: 于佩君杜文芳
【原诗】: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2)。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参天长(3)。
客舟何年来?棹歌中流声抑扬(4)。
沙平风软望不倒(5),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6),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7),“小姑”前年嫁“彭郎”(8)。
【原诗作者】:苏轼
【导读入境】:
公元1078年,作者在徐州,看到了唐朝画家李思训的名画《长江绝岛图》,写下了这首诗。李思训的画画的是小孤山和大孤山,而这首诗就是描述画面内容的。
江水茫茫,一望无际,神奇秀丽的大孤山和小孤山就在江中高高耸起。古木参天,山上崖高路险,连猿猴和飞鸟也望而却步。当你正对着孤山凝神静视遐思迩想之时,一阵船夫的歌声由江中传来。时而高亢嘹亮,时而低沉雄浑。随之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支客船闯入视野。江面上波浪涌动,小船忽高忽低,在船中看,孤山也在时低时昂。
在苍茫的天水之间,遥望大孤山和小孤山,恰似美人青丝高高挽起的发髻,烟雾迷蒙中更显妩媚多姿。脉脉含情的长江,清晨便为她们擦亮梳妆镜,她们随时都可以对镜自赏,梳理云鬓。船中那客商已看得心醉神迷了,但你千万不要想入非非哟,风姿绰约的“小姑”前年就已出嫁,做了“彭郎”的美姣娘。
【赏析】:
这首诗以神来之笔把《长江绝岛图》的内容传达给读者,表现了作者对这幅山水风光图画的充分肯定。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王维字)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把这个评价用于苏试自身,也恰如其分。此诗本是观画所作,真是见诗如见画。我们读了这首诗,仿佛亲眼目睹了李思训那幅久已失传的真迹。《长江绝岛图》不幸失传,在绘画史上或许是个不小的缺憾。不过,如果此画尚存,即使保存再好,也不免要色泽减褪,而苏轼这首描述画作的诗,却可以常读常新,永远亮丽。能够产生如此效应,真要归功于诗词大家那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了。
诗人把画中山水表现得景色壮丽,且情趣盎然。壮丽秀美的山川、随着波浪起伏跌荡的小船和船中凝神痴望的旅客都如在目前。“棹歌中流声抑扬”、“孤山久与船低昂”等动态描写的诗句,使本来静止的景物呼之欲出,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作者还把孤山比喻成女子的发髻,不仅写出了山形特征,表现了她秀丽的姿态,更让人感到伸手可触,亲切逼真。最后两句,以风趣活泼的语言戏谑舟中“贾客”,又化用了民间传说,赋予景物以人格化,深化了画境,加深了读者对这醉人心脾的山水的印象。苏试在诗中无一句评论的言辞,但那饱含激情的描绘,却无一处不洋溢着赞叹之情,这是对李思训画最有价值的肯定。
【思考题】:
1.读过这首诗,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句子?分别说说它们的好处。
2.你能用诗或散文把一幅画的内容描述出来吗?找机会试一试。
-
略说“曲笔”词如达意宁迂回,曲笔殊非典故堆。若味永须风厚积,惟情激始韵偏裁。全然水到渠成计,何必移花接木才。争似涓流清见底,悠然转 "> 白朴《木兰花慢 覃怀北赏梅,同参政西庵杨丈,和》全诗赏析
记罗浮仙子,俨微步、过山村。正日暮天寒、明装淡抹,来伴清樽。行云黯然飞去,怅参横月落梦无痕。翠羽嘈嘈树杪,玉钿隐隐墙根。山阳一气变冬温。真实不须论。满竹外幽香,水边疏影,直彻苏门。仿佛对花终日,拌淋漓
-
【原题】:三塔寺寒光亭张于湖书词寺柱吴毅夫命名后轩二首
-
【注释】: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统治者推行不抵抗政策,他的卓越才能、远大抱负无从施展。这首词通过对自家身世的倾诉,来表达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真实地表现了他那种感时抚事、郁郁不得志的心理活
-
黄贞麟,字振侯,山东即墨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十八年,授安徽凤阳推官,严惩讼师,州郡懔然。值大旱,祷雨未应,贞麟曰:“得无有沉冤未雪,上干天乎?”于祷雨坛下,立判诸大狱,三日果
-
论语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
-
【原题】:知识相问多以封川气候宽凉为言大暑中因念退这云郴之为州在岭之上中州清淑之气於是焉穷封川去郴又几里气候不问而知因赋此篇
-
作者: 张秀亚 【原文】: 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的爬行着,企望着攀登树梢,有着孩童般的可爱的神情。 空气是炎热的,透过了
-
“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诗的前四句用对比的手法,抒写自己飘泊宦游,功业未就的悲叹。“挂冠”,本指指辞官,但这里的挂冠当指致仕返乡,此据上下诗意可知。后二句笔锋一转,感叹
-
文言文阅读理解《关木匠传》练习题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