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三十一 益见忠直》译文与赏析
三十一 益见忠直
三十一 益见忠直
王太尉旦荐寇莱公为相,莱公数短太尉于上前,而太尉专称其长。上一日谓太尉曰:“卿虽称其美,彼谈卿恶。”太尉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臣所以重准也。”上由是益贤太尉。
【译文】
宋朝的太尉王旦向皇上推荐寇准,让其担任宰相,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过失和缺点,但是王旦却在皇上面前总是夸赞寇准的优点。有一天,皇上对王旦说:“你虽然总是夸赞寇准的优点,但是寇准却总是揭发你的过失和缺点。”王旦对皇上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担任宰相的职务已经有很长时间了,难免会在处理政务上有所失误。寇准在您面前没有什么隐瞒,这更能显示出他的忠诚。这就是我器重寇准的原因。”皇帝因此更加称赞王旦贤明。
【评析】
寇准是一位贤臣,他能在皇上面前无所隐瞒,指出宰相王旦工作中的失误和缺点,完全是对国家负责的表现。对当事人王旦来说,似乎是受到了寇准的欺侮了。但是,王旦也非常贤明。他并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没有将之视为欺侮,而是认为这正是寇准的忠诚之处,并为此而感到欣慰。
典例阐幽 学会隐忍心中的不满
杨炎与卢杞在唐德宗时一度同任宰相。卢杞是一个善于揣摩上意、很有心计、貌似忠厚、除了巧言善变别无所长的小人,而且脸上有大片的蓝色痣斑,相貌奇丑无比。但是与卢杞同为宰相的杨炎,却是个干练之才,受到世人的尊重和推崇,而且还是个仪表堂堂的美髯公。
但是,博学多闻,精通时政,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杨炎,虽然具有宰相之能,性格却过于刚直。因此,卢杞这样的小人,他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从来都不与卢杞往来。
为此,卢杞怀恨在心,千方百计谋划着报复杨炎。
正好节度使梁崇义背叛朝廷,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去讨伐。杨炎认为李希烈为人反复无常,不同意重用李希烈,于是极力劝谏德宗皇帝放弃这个决定。但是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可是,刚直的杨炎并不把德宗的话放在眼里,还是一再表示反对用李希烈,这使本来就对他有点不满的德宗更加生气。
不巧的是,诏命下达之后,正好赶上连日阴雨,李希烈进军迟缓,德宗又是个急性子,于是就找卢杞商量。卢杞见这正是扳倒杨炎的绝好时机,便对德宗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徘徊,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之后,再重新起用杨炎,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卢杞的这番话看似为朝廷考虑,而且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但是德宗又怎能知道卢杞的真实用意呢?德宗果然听信了卢杞的话,免去了杨炎的宰相职务。
就这样,只方不圆的杨炎因为不愿与小人交往而莫名其妙地丢掉了相位。
-
送职方郎中王君赴任序 (明)金实 守令之誉,出于私爱狎昵者,固不足信;见于贤士大夫之称许,宜若可信矣。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而讳称人之恶,故犹有不足征者。然则如之何而可?亦惟闾阎之细
-
词学家詹安泰先生在《论修辞》一文中,指出:化成式的修辞法有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化物作人、化人为物四格。其中化虚为实格又可分为二项: "> 隋唐不演义:李唐是由一条谶语打下江山的?
众所周知,李唐氏获取皇权,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的事,一如那句遥遥领先的预言“李氏当为天子”一样,既言之凿凿又扑朔迷离。 史载,因为这句充满诡异色彩的话,让当时也有心做皇帝的枭雄王世充惊
-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
-
中考课外的文言文一日一练 及之而后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作品赏析[注释](1)天街:旧称帝都的城市。稣: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脂肪,即酥油。[译文]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柔腻光
-
这两首诗都用宫女自诉的口气。第一首前两句:“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以“娉婷”点明宫女的美丽,也代指这位佳人。以“春风”,点出时节是芳春。这样妙丽的佳人,逢着这样美好的季节,原本应该生活
-
8.《战国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辑 "> 文言文的翻译八种失误
文言文的翻译八种失误 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
-
语文文言文中的成语介绍 1、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