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正道章·第二》译文赏析
正道章·第二
【题解】
注曰:“道不可以非正。”
王氏曰:“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道;此章之内,显明英俊豪杰,明事顺理,各尽其道,所行忠孝义的道理。”
【释义】
张商英注:大道不会是偏斜的。
王氏批注:不偏离中间,就是正。人们走的路,就是道。这一章内,告诉人们英、俊、豪、杰是如何通晓事理,并按照各自的道义履行忠诚、仁孝、义气的。
【原典】
德足以怀远,
注曰:“怀者,中心悦而诚服之谓也。”
王氏曰:“善政安民,四海无事;以德治国,远近咸服。圣德明君,贤能良相,修德行政,礼贤爱士,屈己于人,好名散于四方,豪杰若闻如此贤义,自然归集。此是德行齐足,威声伏远道理。”
【译文】
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
张商英注:怀,是心中真心诚意地服从的意思。
王氏批注:施行仁政,国家平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以德治国,远近的百姓都会臣服。有德的君主和贤能的臣子,修炼自己的道德,并把德行施展在政治上,尊重人才,宁愿降低自己的身份,这样一来,好的名声就传播到远方,豪杰人士听到这样的贤明仁义,自然就归附过来。这就是修炼自己的道德,并在施政时躬行道德,好名远扬,能够使远方的人心悦诚服地归顺的道理。
【评析】
古语有之“以德服人”、“以德报怨”、“以德治国”等。道德高尚者以天下为己任,不拘泥于个人小利,尊敬贤者,爱惜人才,自然可以使人心悦诚服,使天下豪杰之士闻风而动,甘愿归附。孟尝君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他就是品德高尚的人,他的门客最多时可达三千余人,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大家不远千里而来,看重的正是他品德高尚这一点。
注重个人的德行,不仅古代适用,现代也同样适用。明智的管理者最在意的是名声,有好名声才有凝聚力,才能做到众望所归。因此,只有顾及下属对自己品质的评价,在下属面前树立一个公正无私的贤者形象,才能更好地树立起权威,取信于“民”。
典例阐幽
楚庄王绝缨救唐狡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妃嫔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馔,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曼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宴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是席上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许姬的话,却传命先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了下来,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
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饮宴,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性乃人之常性,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
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绝缨宴”。
7年后,楚庄王伐郑,健将唐狡自告奋勇,愿率百名壮士,为全军先锋。唐狡拼命杀敌,使大军一天就攻到郑国国都的郊外。楚庄王夸奖统率大军的襄老,襄老说:“不是我的功劳,是副将唐狡的战功。”于是,楚庄王决定奖赏唐狡,并要重用他。唐狡说:“我就是那位牵荚人衣袂的罪人。大王能隐臣罪而不诛,臣自当拼死以效微力。哪敢奢望奖赏呢?”
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这员战将名叫唐狡,唐狡表示不要赏赐,坦承7年前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7年前不究之恩。
楚王大为感叹,便把许姬赐给了他。
成大事者不记小过
袁盎做吴王的相国时,手下有位从使和袁盎的侍妾私通。袁盎知道此事后并没有张扬,但从使还是知道了奸情败露,吓得仓皇逃走。
袁盎亲自去追回从使,从使面色如土,以为自己要被重罚,谁知道袁盎把侍妾带到他身边,说:“你既然喜欢她,她就是你的了。”
从此,他侍从史还是和过去一样。后来从史离开他去别处为官。
景帝时,袁盎入朝当了太常。他出使吴国时,正好赶上吴王预谋反叛,吴王派了五百人包围了的住处,要杀死袁盎。袁盎对自己的危机却一无所知,幸好围守袁盎的校尉司马买了二百石好酒,把五百人灌醉,然后通知了袁盎。
袁盎十分惊异,问:“您是谁?为什么要帮我?”
司马说:“您不记得原来与您的小妾有私情的从史了吗?”
袁盎这才知道现在救了自己性命的,原来就是当年那个从史。
五代史梁朝的葛周、宋代的种世衡,都因为对此类事情的容忍宽大而得以战胜对手,讨伐叛逆。葛周曾和他宠爱的美妾一起喝酒,有个卫兵用眼睛盯着美妾看,连葛周问他话都答错了。过后他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怕葛周加罪于他,但葛周表现得若无其事。后来,葛周在和唐交战时失利,幸好这个卫兵奋勇破敌,打败了敌人。事后葛周把那个美妾送给这个卫兵为妾。
北宋初年,西北诸部落中,苏慕恩的势力最大,当时镇守边关的种世衡曾和他彻夜饮酒,还把一个侍妾叫出来陪酒。过了一会儿,种世衡起身到里面去,苏慕恩就趁机调戏侍妾。这时种世衡从里面出来,正巧撞见苏慕恩,感到十分惭愧,就向他请罪。种世衡说:“你喜欢她吗?”于是侍妾送给了苏慕恩。正因为如此,各个部落有叛乱,种世衡就让苏慕恩去平叛,每次都能成功。
袁盎、葛周和种世衡对“小过”从不斤斤计较,这样自然会得到人心,有利于为人处世。
曹操不计前嫌重用陈琳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陈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文章从曹操的祖父骂起,一直骂到曹操本人,贬斥他是古今第一“贪残虐烈无道之臣”。据说曹操让手下念这篇檄文时正犯头痛病,听到要紧处不禁厉声大叫,气出一身冷汗,头竟然不疼了。可见此文的确戳到了曹操的要害。
袁绍战败后,陈琳转投曹操。曹操对这篇火力凶猛的檄文还耿耿于怀,便问陈琳:“你骂我就骂我吧,为何要牵累我的祖宗三代呢?”陈琳的回答言简意赅:“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曹操听了呵呵一笑,不再计较。
曹操是三国里最有名的奸雄。奸是说他诡计多端,手腕玩得炉火纯青;雄则表明他并非蝇营狗苟、鼠目寸光之辈,他有英气、有壮志,更有一代雄主的大度。他不杀陈琳,颇能体现后一种风范,因此被人赞不绝口。
曹操知道,陈琳这样的文人并非存心和他过不去,当年写檄文骂他,是形势所逼,迫不得已。所谓各为其主,既然陈琳谋食于袁绍,那主公要他干活,理当尽心竭力。檄文就是这种情形下的产物。杀掉陈琳,虽没有什么明显的负面效应,却也无利可图,倒不如放他一马,为我所用。陈琳是难得的人才,又痛骂过曹操,现在居然在曹营感激涕零地干革命工作,不啻是一个绝妙的广告。曹操此举不仅为自己博得了好名声,且很能吸引读书人,可谓一箭双雕。
这让陈琳很感动,后来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直到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大疫,陈琳病死。虽称不上善终,比起祢衡被借刀杀掉、孔融的倾巢之覆,以及杨修的死于非命,到底幸运多了。这得感谢曹操。精于算计是一回事,但生杀大权毕竟牢牢握在手中,设想曹操要是一时没忍住把陈琳杀了呢?杀了就杀了,不过是多一缕冤魂罢了。如此,不管陈琳怎样明哲保身,恐怕也无济于事。好在智慧的陈琳不乏运气,遇见一个杀人还算讲点“原则”的主子。
【原典】
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注曰:“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诚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一异者,言足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门别户。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己;喜乐共用,患难相恤。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译文】
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公平合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
张商英注:有行动有作为,而且众人对此能够适应,就会博得众人拥护了。上天失去信用,四季错乱;人没有信用,就不可能有建树。诚实守信是立身成名的根本。所以,自古成就大事业的人大都沉默少言,但一旦说出来就必定履行诺言,再不肯毁约。“一异”的意思是说,天道只有一个,并没有那么多解释和分歧。使别人先于自己得到奖赏,利益自己不过多占有。有乐同享,有苦同当。就像蜀汉刘备当初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最终在三国时成就功名。李世民在太原广行仁义,最终在隋末成就霸业。这就是依靠仁义可以得到群众的拥戴的含义。
【评析】
信就是要讲信用,如季布之一诺千金。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成名的根本。诚信的影响无所不及,从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再到一个社会的前进与否,可见诚信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诚信依然是当今社会上稀有的资源。除了注重诚信外,今人在为人处世上也应重情重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诚信无价,虽然一时的坦诚可能会眼前的利益,但换来的确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信任,收获的是长期的利益。
典例阐幽
季札墓碑挂剑
周代的季札,是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出使鲁国时经过了徐国,于是就去拜会徐君。徐君一见到季札,就被他的气质涵养所打动,内心感到非常地亲切。徐君默视着季札端庄得体的仪容与着装,突然,被他腰间的一把祥光闪动的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时候,剑是一种装饰,也代表着一种礼仪。无论是士臣还是将相,身上通常都会佩戴着一把宝剑。
季札的这柄剑铸造得很有气魄,它的构思精审,造型温厚,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典丽而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延陵季子这般气质的人,才配得上这把剑。徐君虽然喜欢在心里,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目光奕奕,不住地朝它观望。季札看在眼里,内心暗暗想道:等我办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为了完成出使的使命,季札暂时还无法送他。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的时候,徐君却已经过世了。季子来到徐君的墓旁,内心有说不出的悲戚与感伤。他望着苍凉的天空,把那把长长的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祝祷着:“您虽然已经走了,我内心那曾有的许诺却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灵,在向着这棵树遥遥而望之时,还会记得我佩着这把长长的剑,向你道别的那个时候。”他默默地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离去。
季札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子说: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徐君非常地喜欢这把剑,我心里想,回来之后,一定要将剑送给他。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违弃原本的初衷呢?
至诚至信的诸葛亮
三国时,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用木牛运输军粮,再出兵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祁山堡),第四次攻魏。魏明帝曹教亲自到长安指挥战斗,命令司马懿统帅费曜、戴陵、郭淮诸将领,征发雍、凉二州精兵三十余万迎战蜀军。司马懿调齐军马,留费曜、戴陵二将屯扎,然后率大军直奔祁山。诸葛亮见魏军兵多将广,来势凶猛,不敢轻敌,命令部队占据山险要塞,严阵以待。魏蜀两军,旌旗在望,鼓角相闻,战斗随时可能发生。在这紧要时刻,蜀军中有八万人服役期满,已由新兵接替,正整装待返故乡。魏军有三十余万,兵力众多,连营数里。蜀军中这八万老兵一离开,就显得单薄了。众将领都为此感到忧虑。这些整装待归的战士也在忧虑,生怕盼望已久的回乡心愿不能立即实现,估计要到这场战争结束方能回去了。
蜀军将领纷纷向诸葛亮进言,要求八万兵士留下,延期一个月,等打完这一仗再走。诸葛亮断然拒绝道:“统帅三军必须以遵守承诺、坚守信用为本,我岂能以一时之需,而失信于军民?”诸葛亮停了一停,又道:“何况远出的兵士早已归心似箭,家中的父母妻儿终日倚门而望,盼望着他们早日归家团聚。”遂下令各部,催促兵士登程。此令一下,准备还乡的士兵开始感到意外,接着欣喜异常,感激得涕泪交流。他们反而不愿走了,纷纷说:“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我们理应誓死杀敌,以报大恩。”他们一个个自愿报名,要求留下参加战斗。那些在队的士兵也受到极大的鼓舞,士气高昂,摩拳擦掌,准备痛歼魏军。诸葛亮在紧要关头不改原令,使还乡的命令变成了战斗的动员令。他运筹帷幄,巧设奇计,在木门设下伏兵。魏军先锋张邰,是一员勇将,被诱入木门埋伏圈中,弓弩齐发,死于乱箭之下。蜀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魏军大败,司马懿被迫引军撤退。诸葛亮犒劳三军,尤其褒奖了那些放弃回乡、主动参战的士兵。蜀营中一片欢腾。
诸葛亮取信于士兵,宁肯使自己一时为难,也要对士兵、百姓讲诚信。他深知一次欺诈的行为可能会解决暂时的危机,但这背后所隐伏的灾患却比危机本身更危险。
【原典】
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注曰:“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王氏曰:“古之成败,无才智,不能通晓今时得失;不聪明,难以分辨是非。才智齐足,必能通晓时务;聪明广览,可以详辨兴衰。若能参审古今成败之事,便有鉴其得失。
天运日月,照耀于昼夜之中,无所不明;人聪耳目,听鉴于声色之势,无所不辨。居人之上,如镜高悬,一般人之善恶,自然照见。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恶,别辨贤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为非。
能行此五件,便是聪明俊毅之人。
德行存之于心,仁义行之于外。但凡动静其间,若有威仪,是形端表正之礼。人若见之,动静安详,行止威仪,自然心生恭敬之礼,上下不敢怠慢。
自知者,明智人者。明可以鉴察自己之善恶,智可以详决他人之嫌疑。聪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晓嫌疑道理。若是嫌疑时分却近前,行必惹祸患怪怨,其间管领勾当,身必不安。若识嫌疑,便识进退,自然身无祸也。”
【译文】
才识杰出,可以知古鉴今。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具备这样的“德、信、义、才、明”五种品质的人,可以称之为人中之俊。
张商英注:遇到疑惑难辨的事情时,如果不是智慧就不能决断。
王氏批注:参照古人成功与失败的事例,如果没有才智,就不能预见现在的成功或者失败,如果不够聪明,就不能分辨正确还是失误。才智双全,必能了解当下的情况;聪明广闻,必能够预测兴衰成败。如果参照从古至今的那些成功和失败的事迹,就能够对现在的所作所为正确与否做出判断。
天空中,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没有什么大地上的东西不被照见的。人如果耳聪目明,体察古今形势的转变,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不被预测到。身居高位,如同镜子挂在高处,人们的善恶贤愚就都能够很自然地看见了。身居要职的人倘若能够明辨是非,底下的人就不敢为非作歹了。
德行高尚、恪守信用、办事公正、博学多才、明智通达——具备这五种品质的,就是聪明俊毅之人。于自己的内心保守德行,于身体之外躬行仁义,举手投足间,端庄大方,符合礼仪。众人见到了,自然心生恭敬之心,从君王到臣僚,没有人敢怠慢。
自知的人,也就是明智的人。“明”是说能够省悟体察到自己的优缺点,“智”是说可以感受到别人对自己是否猜疑,是否信任。聪明的人侍奉君王,一定要弄明白这个“猜疑”的含义。如果正在被怀疑,还要主动做事,一定会惹上祸患、遭受责备。治理实施的过程中,自身一定不安全。如果知道被猜疑,便知道该做事还是该隐退,自然就不会受到伤害。
【评析】
孔子曾言:“四十而不惑”,对于孔子这种大智的人,也许可以做得到,对活在当下的人而言,这只能是一个理想。如今的四十岁正是“大惑”之期,心中有惑,眼中无奈,焦急地注视着岁月的流逝。
人之所以有“困惑”,就在于选择太多、诱惑太多。由于信息太通畅,现代人都生活在“机会泡沫”之中,许多人因为定力不够,最后都淹死在泡沫里。人们不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路再多,你能走的只有一条,没有一个人可以同时在两条路上行走。那么再多的路,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呢?选择一条路,只要专注地走下去,条条都是金光大道。
那些成功人士,无论周围环境如何纷乱,他们从不会被其干扰,因为在他们的内心里永远有一块与世隔绝的乐土,这里是智慧发芽、成长的田园。这一点是非常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
典例阐幽
遵循客观规律
楚灵王派其弟公子疾灭掉蔡国后,想封弃疾为蔡公,心里未决,便与上大夫申无宇商议怎么办。
申无宇答曰:“‘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关于此事,还是大王您自己决定吧。若要臣表态,那我就给您讲一个故事吧——从前,郑庄公建成栎城后,派子元去防守。子员去后,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其势越来越大。到了郑昭公时代,子元的势力能够钳制王室,逼得昭公连‘公’字也称不起了。有这么一种说法:不能同时把五个身份高贵的人置于远方,也不能同时把五个身份低贱的人留在朝廷。不能让血亲到外界去,也不能让外臣进入朝廷机要处。这是治国安邦的好方法。大王您不依这个道理办事,竟想让弃疾戍守在外,而使郑丹为臣居于朝内,这将招致大祸呀!请大王明察!”
灵王认为申无宇说得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建议。接着他又问道:“国内筑大城是好事,还是坏事?”
申无宇回答:“郑昭公因筑栎城而见杀,宋子游为建豪城而被诛,齐无知因渠城被害,卫献公却因蒲城而遭放逐。栎、亳、渠、蒲都是大城,甚至与国都都相等。这好比大树一样,当树枝的末梢过大时,树干就不堪其累而折断,又如动物一样,其尾太粗,超过了头部,它就无法摇动、辗转。因此,敦请君主再慎重斟酌。”
申无宇以他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的辩才,为灵王提供了答案。他的回答深入浅出、有理有据、立论环环相扣,不怕灵王不听。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做事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头脑发热盲目地去办事不但不能打到预期的目的,还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原典】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王氏曰:“诚信,君子之本;守己,养德之源。若有关系机密重事,用人其间,选拣身能志诚,语能忠信,共与会约;至于患难之时,必不悔约失信。
掌法从其公正,不偏于事;主财守其廉洁,不私于利。肯立纪纲,遵行法度,财物不贪爱。惜行止,有志气,必知羞耻;此等之人,掌管钱粮,岂有虚废?
若能行此四件,便是英豪贤人。”
【译文】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洁公正,并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杰。
王氏批注:诚信是君子的基础,安守本分是培养品德的根源。如果有需要严守秘密的重大事情,需要挑选人才,选择行为态度诚心诚意、言语忠诚信实的人,与他共同订立规约。一旦有了忧患灾难,他一定不会违背协议,丧失信用。
主持规则采取公正的原则,不因为某一件案件而有所偏颇。掌管财务遵守廉洁的原则,不私自拿好处。能够制定法度,遵行法度,不贪爱财物。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有上进的决心的人,必定知道羞辱惭愧。让这样的人掌管税收财物,钱财怎么会白白丢失呢?
【评析】
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有成功的内在理由,其中执行力、判断力、自制力、自省力就是最基本的四项理由。比如说自制能力,这几乎是每一个成功者都具备的能力。它使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给我们不懈的毅力,不受周围事物的影响,不论成功与失败,不论屈辱与荣耀,永远不失去自我。虽然金钱、名利、美色等都有可能使人丧失理智,然而,真正的智慧是不会被其困扰的,而且,只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在这些诱惑面前可做出冷静、正确的抉择。
典例阐幽
廉洁守己留美名
列子有一段时间在郑国游学。因为所讲的内容过于高深,所以到他门下来听课的人很少,他的衣食也就成了问题。
列子食不果腹经常挨饿,脸上露出了菜色。有一个经常聆听列子讲述治国安邦、修身养性大道理的人,对列子十分佩服。可是久而久之,他发现列子的脸色不好,惊问其故。列子据实相告,这个人非常不平。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了郑国的宰相子阳,就对他说:“列御寇是一位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在你这里却穷困不堪,难道你不喜欢道德学问都好的读书人吗?”
子阳听了十分惊讶,回到宫里之后,他就命令手下人,赶快给列子送去一车粮食。
列子听说有人给自己送粮食来了,连忙打听这粮食是谁送的,押车的人就把情况讲了一番。
列子当即拒绝接受这车粮食,送粮的人十分惊讶,一定要列子收下,可列子就是不收,无奈之下送粮的人只好把粮食又运了回去。
妻子对此十分不解,她惋惜地说:“我听说做有学问的人的妻子,都能得到安逸快乐的生活。现在我们吃不饱穿不暖,上面派人给你送粮食,你却不接受,难道你不要我们活了吗?”
列子说:“宰相送粮食给我,并不是他自己知道的,而是因为听了别人说我穷才送我的,他没有来亲自了解我的情况;将来要是有人在他面前说我坏话,而他照样不来亲自了解情况,那不就后患无穷了吗?”
妻子点头称是。果然没过多久,有人作乱杀掉了子阳。列子因拒食子阳送来的粮食而得以免受子阳的牵连。
不识大体丢性命
唐贞观八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年老昏庸,在权臣天柱王的唆使下,多次兴兵侵入河西走廊,截断由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吐谷浑还多次故意挑起事端,拘留唐朝的使臣。唐太宗十余次遣使交涉,伏允都置之不理,并口出狂言。
吐谷浑的使者来到长安,唐太宗亲自接见,苦口言利弊,晓以祸福,希望能够与吐谷浑改善关系,重开丝绸之路。吐谷浑的使者表面上应允而去,但实际上伏允并没有悔改之意,依旧不断地骚扰边境。唐太宗对这种阳奉阴违的做法实在忍无可忍,决心重新打通通往河西走廊的路线。他先派左晓卫大将军段志玄为西海道行军总管,率军出征。但是,段志玄的部队虽然获得几次小的胜利,却无损吐谷浑实力,这让伏允更加猖狂。唐军一来,他就率部驱马携帐而走;唐军一退,他又卷土重来。
唐太宗决心大举进攻吐谷浑,派老将李靖为帅出征。
贞观九年,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任城王李道宗、兵部尚书侯君集为副帅,唐军到达鄯州,伏允一见唐军大批人马前来,便引军西逃,试图以险恶的地形、多变的气候为有利条件,使距大后方路途遥远、运粮困难的唐军大败而归。李靖依据这种情况制定了“连续作战,速战速决”的方针。大军到达库山后,立刻分兵千余骑绕过库山,从背后袭击伏允。伏允腹背受敌,仓皇而逃。
为阻止唐军的追击,伏允下令烧粮草和草原,退向沙漠。唐军追赶过来,却见满目焦土,没有粮食可用的唐军顿时陷入了困境。有人主退,有人主站。副帅侯君集认为:“之前,段志玄前脚刚刚到鄯州,敌军后脚就到城下。现在吐谷浑如鼠逃鸟散,取之不难,如不追将来一旦让他们有了喘息的机会就要悔之不及。”于是下令兵分南北两路,深入敌境夹击逃敌。
李靖率一部北进,势如破竹,一败吐谷浑于曼头山,再败敌军于牛心堆。侯君集率南军穿越2000里的无人区,直追到乌海,才见到吐谷浑的营帐,唐军当即端营杀入,伏允逃散而去。唐军紧追不放,连战连捷,吐谷浑将领大多非死即降。伏允走投无路,只好逃入沙漠深处。李靖率军穷追猛打,将士们没有水喝,只好刺出马血,吮吸解渴。终于在一天傍晚,唐军追上了正准备安营扎寨的伏允。唐军将士奋勇杀敌,斩杀千余,缴获牲畜20余万头。伏允的儿子慕容顺被迫率众投降,伏允率亲信十骑再次逃走,但没几日,部众散尽,伏允自杀而亡。
伏允的狂妄自大、不识大体,不仅酿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令众多将士战死,而且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原典】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注曰:“孔子为委吏、乘田之职是也。迫于利害之际而确然守义者,此不回也。”
王氏曰:“设官定位,各有掌管之事理。分守其职,勿择干办之易难,必索尽心向前办。不该管之事休管,逞自己之聪明,强搀览而行为之,犯不合管之事;若不误了自己之名爵、职位,必不失废。
避患求安,生无贤易之名;居危不便,死尽效忠之道。侍奉君王,必索尽心行政;遇患难之际,竭力亡身,宁守仁义而死也,有忠义清名;避仁义而求生,虽存其命,不以为美。故曰: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临患难效力尽忠,遇危险心无二志,身荣名显。快活时分,同共受用;事急国危,却不救济,此是忘恩背义之人,君子贤人不肯背义忘恩。如李密与唐兵阵败,伤身坠马倒于涧下,将士皆散,唯王伯当一人在侧,唐将呼之:‘汝可受降,免你之死。’伯当曰:‘忠臣不事二主,吾宁死不受降。’恐矢射所伤其主,伏身于李密之上,后被唐兵乱射,君臣叠尸,死于涧中。忠臣义士,患难相同;临危遇难,而不苟免。王伯当忠义之名,自唐传于今世。”
【译文】
恪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
张商英注:孔子担任掌管粮仓、管理畜牧的小官,这就是尽忠职守。在利害相迫时依然坚持正义,这就是义无反顾。
王氏批注:设立官职,规定职位,彼此各有主持的事情。安守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挑剔公事的艰难或者容易,一定要竭尽心力向前办理。不该管理的事物不要管,不要依仗自己的聪明,硬性揽在自己手里去实施。侵犯到了不该管的事情。如果可以使自己的名号、爵位、职位不受到侵害,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废弛缺失了。
躲避祸患,苟且偷安,想做个不费力的贤人是没有机会的;遇到危险和困难,即使身死也要尽忠尽孝。侍奉君主一定会尽心办理政事,遭遇忧患苦难的时候,竭尽全力而不考虑自己,宁可保持仁义而死去,这样会有一个“忠义”的美名。躲避仁义而苟且活着,虽然能保住生命,却不是美善的事情。因此说,宁要死去后的荣耀,不要苟且偷生的耻辱。
遇到忧患困难时,为君主效劳,竭尽忠诚;面临可能失败的境况,不起异心,就会一生荣耀,声名显达。快乐的时候一同享受,事情紧急、国家危难时,却不来帮忙,这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君子贤人是不愿意做忘恩负义之人的。比如隋末时候,瓦岗军首领李密和唐军作战失败了,受伤后从马上掉落到水沟里,将领和士兵都跑光了,只有王伯当一个人还在他身旁。唐兵将领对他喊:“你投降吧,饶你不死。”王伯当却说:“忠于君主的臣子不侍奉第二个主子,我宁愿死也不投降。”他担心箭矢伤害到李密的身体,就自己伏在李密身体上。最后唐兵乱箭齐射,君臣身体相叠,都死在水沟里。忠臣义士,遭遇祸患时与平日并没有差异,面临危险时,并不苟求不被伤害。王伯当忠义美名,从唐代一直传到现在。
【评析】
不管职务大小,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如果你认定是正确的东西就要坚持,而且百折而不挠,永不回头。
工作不分贵贱,但是有一些人常常轻视自己那份不起眼的工作,结果却是与大事业擦肩而过。其实将一件小事专心做到极致,那就变为大事业了。当然也不能忽视坚持的力量,抱定“将小事做到极致”这个信念,就应该永不放弃,这样就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
典例阐幽
不辱君命得善果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李善尽忠护主
在汉朝,有一位叫李善的人,当过李家的苍头。他忠实老成、勤勉厚道,多年来,一直忠心耿耿奉侍主人。在建武年间,瘟疫横扫淯阳县,李府全家上下不幸都染上了瘟疫。短短的期间,一家大小都接二连三地过世了,只留下了万贯的家财,和出生不久的婴儿——李续。
这是多么悲惨的境况啊!一个人丁兴旺的大户人家,一夕之间,家人相继撒手人世,空旷的房舍,只剩下孤儿李续凄凉的啼哭声。李家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刹那间成为婢女和仆人争夺的对象,利字当头,他们铤而走险,随时都想杀害李家这个唯一的命脉,与忠心耿耿的老仆,然后夺取所有的财产。
望着这个孤苦伶仃的小生命,多少恍如昨日的往事,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心中激荡奔腾,眼泪不禁涔涔而下。想起多年来,李元夫妇一直都把他当成是李家的一分子,无尽的关怀和照顾令李善感动不已,而这种恩情,哪里是“感恩”两个字所能诉尽的!如今物是人非,受过李家深恩的李善,怎么能够在主人家里最艰难的时候,就这样离去呢?
尽管主仆处在险象环生中,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但在势单力薄下,实在是敌不过这些唯利是图的佣人。李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管怎样,也一定要保护小主人的安全。万般不得已之下,只有赶紧一走了之,放弃一切家产,才能保护幼小的李续。于是他偷偷地收拾行李,伺机逃离李家。
他带着熟睡的李续,连夜逃了出去,他们逃到了山阳瑕丘的深山中,开始了无比艰难的隐居生活。可是维持生计用的一切从哪里来啊?尤其这么小的李续怎么喂乳呢?李善不由自主地仰天长叹。
意志坚强的李善有着男子汉的坚定气魄,他刻苦耐劳,不怕吃苦,喝着山间的露水,啃着树上的野果,就得以饥一顿饱一顿地活下去。可是婴儿还那么小、还那么脆弱,又是李家唯一的命根子,面对这个娇弱的小生命,李善真的犯了愁,到底要怎么抚养他、怎么照顾他呢?他开始感到无助和忧虑。
李善跪在地上,哀伤不已,不断地磕头祈求说:苍天啊!孩子生下来才几十天,如果没有办法活下去,我怎能对得起主人在天之灵呢?……说着说着,他伏在了地上放声痛哭,悲怆凄凉的哭声在深山中久久地回响着。
想不到几天之后奇迹出现了,李善的双乳竟然流出了乳汁。饥饿难忍的李续终于停止了哭泣,开始尽情地吮吸这天赐的美味。多日的啼哭早已使他筋疲力尽,吃饱了之后,小生命就甜甜地睡了过去。
李善看到这一幕,感激地流下泪来。一想到自己终于见到了希望,再想到自己终于得以告慰主人在天之灵,他忍不住跪倒在地,磕头礼拜,感恩老天眷顾他们这样孤苦无依的人。
山居的生活,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一个男人,不但要耕种采集、煮饭洗衣,而且还要养育年幼的李续,那更是难上加难了。李善就像慈母一样,细心地照顾小主人,尽管倍尝艰辛,但在他的呵护与照顾下,李续渐渐地长大了。每天,李善都会讲故事给他听,教给他做人的道理,在李善的言传身教下,年少的李续也秉承了他厚道善良的品格。
当李续还在襁褓的时候,不管大小事情,李善都会在小主人面前,恭敬地向他禀报,因为他把李家唯一的命脉,看作是主人的化身,一样地尊敬他。所以特别地教导他,希望李续能成为才德兼备的人,将来能重振李家门风。
光阴如梭,转眼间,李续已经十岁了。李善决心为李家恢复家业,于是就来到官府击鼓申冤,希望能讨回公道。县令钟离意,了解了李善忠义的节操之后,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为李家平反了冤情、收回了财产,谋害李续的佣人都受到了惩治,李善带着小主人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县令在感叹之余,决定把李善感动天地的事迹呈禀皇上,他相信李善忠义的节操,不仅能够移风易俗,而且能够教化后人。光武皇帝非常感动,于是就礼请李善来担任太子舍人这一个要职。
在古时候,培育太子是帝王特别用心的一件事。司马光曾经感叹地说,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昏君?这多半是由于他们当太子的时候,就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贤明的父王总是会精挑细选,把太子托付给真正贤德之人,让他跟老师生活在一起,举凡出入应对,日常礼仪,点点滴滴的言行举止,都得到严格的调教和指正。老师会日以继夜地看顾太子,长养他的德行,进而奠定成为贤明仁君的基础,承担治理天下的重责。
饱经沧桑的李善,深深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能够用仁民爱物的心来照顾大众,把地方治理得很好,得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后来小主人李续也很有成就,成为河间王的相官。
当李善要就任太守时,途经了淯阳,阔别了李家这么多年,回忆过去,历历如前,此时的李善百感交集,在一里之外,他仿佛已经见到了李元的坟墓。一时悲从中来,就命人停下了轿子。他卸下官服,换上粗布衣裳,缓缓地走向墓园?荒芜的小径,杂草丛生,李善提起一把老旧的锄头,开始卖力地清理杂草。他一步步地来到主人的墓旁,抚摸着残损不堪的墓碑,禁不住心中的悲恸,跪地放声大哭,哭声哀凄,闻者莫不为之动容泣泪。
李善开始整理周围的环境,他把墓园打扫得干干净净,筑起了炉灶,准备了丰富的祭品,来奉祀主人。他跪在主人的灵位前,非常伤感地说:老爷、夫人,我是李善,我今天回来探望、祭拜你们,愿你们在天之灵都能够得到安慰……
几天来,他都徘徊不忍离开墓园,时时刻刻地追思恩主,不时见到李善抚着墓碑暗自抽泣。纵使今天他已经不再是卑微的佣人,而是令人尊敬的朝廷命官,但是他依然不忘本,他依然感念李元当年关心照顾他的恩德情义,就好像自己仍然是往昔的李善一样,随侍在主人的身旁。
【原典】
见嫌而不苟免,
注曰:“周公不嫌于居摄,召公则有所嫌也。孔子不嫌于见南子,子路则有所嫌也。居嫌而不苟免,其惟至明乎。”
【译文】
受到猜疑,而能不为自己辩解,不躲避。
张商英注:周公不把居于摄政地位当作嫌疑,召公在这方面却有所嫌疑了。孔子不把会见南子当作嫌疑,子路却在这方面有所嫌疑了。居于嫌疑地位而不苟且避开,大概只有高明的人能够做到吧!
【评析】
遇到可能引起别人猜疑的问题不躲避,不退缩,处乱不惊,临危不乱,挺身以赴,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果断处置,这也需要过人的勇气、理性和冷静的头脑。
工作中误解、委屈都是难免的,凡成大事者,必然要有担当一切的胸怀。老子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只要将天下的不好的事情都承担起来,才能做天下的君王。承载多大的苦难,就有机会迎来多大的辉煌。
典例阐幽
受污不辩真君子
陈重,东汉时名士。年轻时与鄱阳雷义在豫章郡(今南昌)同学《鲁诗》与《颜氏春秋》,两人非常友好。郡守张云推荐陈重为“孝廉”,陈重让给雷义,张云未听其言。第二年,雷义也被推荐,两人同在郎署为官。
任职期间,有同僚负债数十万钱,债主催逼甚急,陈重秘密代为偿还。此人发现后非常感激,要重谢之,陈重婉言谢绝,终不言惠。同舍一郎官回家时误拿别人的衣服,失主怀疑是陈重所为,陈重不予争辩,并买衣服相赠。事后那人把误拿的衣物归还主人,弄清了事实,对陈重非常钦佩。
后来,陈重与雷义同时进京任尚书郎。雷义因代人受过,被免官。陈重见雷义如是,也称病告退。
陈重回乡后又被推为“茂才”,到细阳任县令,有政绩,拟升为会稽太守,因姐姐逝世奔丧未去,后又为朝廷司徒官保荐为侍御史,卒于任上。
唯有忍者留其名
常州魏廉访的父亲,乐善好施,精通医术。上门求医的人,不论贫富,他都加尽心治疗,不图回谢;对那些十分贫困的病人,反而赠钱送药;遇到远乡来城求医的人,一定先让喝点粥或吃些饼,吃完,才开始诊脉。他说:“这是因为走了远路,加上饥饿,血脉多有紊乱。我让他们先吃点东西,稍稍休息一下,脉才能安定下来。我哪里是想要行善积德,只是要用这种办法来显示我医术的神妙!”他行善所借口的托辞,大多如此。
有一次,魏老先生被请往一病人家中治病。病人枕头旁丢失了十两银子,他的儿子听了谗言,怀疑是先生拿了,但又不敢当面问。有人就教他拿一炷香去跪在先生门前。先生见了,奇怪地说:“这是为什么呀?”答说:“有桩疑难事,想问先生。怕老先生见怪,不敢说。”先生说:“你说吧,不责怪你!”病家子才以实相告。先生把他请进密室,说:“确有此事,我是想暂时拿去以应急需,原打算明天复诊时如数偷偷还回去。今天既然你问起了,可以马上拿回去。请你千万不要向外人说!”马上如数给了他。
刚才病人儿子来先生门前跪香,大家都说先生一向谨慎高尚,不应该诬陷有道德的人会有这么肮脏的行为。等他们见到病人的儿子拿着银子出来回去了,都异口同声感叹说:“人心之不可知,竟到如此地步!”于是七嘴八舌诽谤议论之声四起。先生听后,神态自若,毫不在意。
不久,病人痊愈。清理打扫床帐时,在褥垫下找到了银子,才大惊而后悔说:“东西并没有丢失,竟然陷害了一位德高的长者,这该怎么办!应该马上去先生家,当着众人面把钱还给他,不能再让他抱不白之冤!”
于是父子俩一道来到先生寓所,仍然手奉燃香跪在门前。先生见了,笑着说:“今天这样,又是为什么啊?”父子羞愧地说:“以前丢失的银子,没有丢,我们错怪长者了,真是该死。今天来交还先生所给的银子。小子无知,任凭先生打骂!”先生笑着把他们扶起来,说:“这有什么关系?不要放在心上!”
病人的儿子问先生:“那一天我谗言污罪长者,为什么先生甘受污名而不说明,使我今天羞惭无地!今天既蒙先生宽怀,饶恕我们,是否能告诉我们,先生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先生笑着说:“你父亲与我是乡亲邻里,我素来知道他勤俭惜财。正在病中,听说丢了十两银子,病情一定会加重,甚至会一病不起。因此我宁愿受点委屈背上污名,使你父亲知道失物找到,痛戚之心得以转喜,病自然会好起来!”
听到这里,父子两人都双膝跪地,叩头不止,说:“感谢先生厚德,不顾自己名声被污而救活我的性命。愿来世作犬马以报大恩!”先生把父子二人请进家去,设酒款待,尽欢而散。
这一天,围观人多如墙一样,都说长者的作为,确是众人所猜测不透的。从此魏善人之名声就传开了。
难忍能忍的白隐禅师
白隐禅师是位生活纯净的修行者,因此受到乡里居民的称颂,都认为他是个可敬的圣者。
有一对夫妇,在他的住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不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的大起来。
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恕异常!好端端的黄花闺女,竟做出不可告人的事。在父母的逼问下,她起初不肯招认那个人是谁,但经过一再苦逼之后,她终于吞吞吐吐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
“就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没有表示,也没有乘机教训他们;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白隐超乎“忍辱”的德行,赢得了更多,更久的称颂。
想想我们的遇到的挫折或耻辱,比之白隐,又算得了什么?白隐泰然自若,淡然处世的情怀,真不愧为一代禅师!
“就是这样吗?”那么慈悲,那么轻柔,那是恒久的忍耐化为无形的坚毅,那是凡事包容化成无上悲悯。
“就是这样吗?”无数的干戈,都化成了片片玉帛。
“就是这样吗?”短短的一句话里,蕴含了无限的慈悲与智慧。
我也期愿我自己以后不管再遇到任何形式的逆增上缘时,都能像白隐和尚一样淡淡地道一声“就是这样么?”
所以,注意忍耐自己心中的怨气、怒气,是我们需要认真培养的个人修养。
【原典】
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注曰:“俊者,峻于人也;豪者,高于人;杰者,桀于人。有德、有信、有义、有才、有明者,俊之事也。有行、有智、有信、有廉者,豪之事也。至于杰,则才行足以名之矣。然,杰胜于豪,豪胜于俊也。”
王氏曰:“名显于己,行之不公者,必有其殃;利荣于家,得之不义者,必损其身。事虽利己,理上不顺,勿得强行。财虽荣身,违碍法度,不可贪爱。贤善君子,顺理行义,仗义疏财,必不肯贪爱小利也。能行此四件,便是人士之杰也。诸葛武侯、狄梁,公正人之杰也。武侯处三分偏安、敌强君庸,危难疑嫌莫过如此。梁公处周唐反变、奸后昏主,危难嫌疑莫过于此。为武侯难,为梁公更难,谓之人杰,真人杰也。”
【译文】
利益当前,懂得不悖理茍得;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张商英注:才德超卓的人是比人严厉的人,威望出众的人是比人高超的人,明,是才德超卓之人的事情。有道德、守信用、讲义气,有才华、有明断力,是才德超卓的人。拥有品行、拥有智慧、拥有诚信、拥有廉洁,是威望出众之人的事情。至于才智超群的人,则聪明才智和有德行就足以把它表明了。然而才智超群的杰人比威望出众的豪人要高明,威望出众的豪人比才德超卓的俊人要高明。
王氏批注:声名显达的人,做事不够公正,一定会有祸殃。好处可以使家业兴盛,得到的不够公正合理,一定会损害到自身。事情于己有利,在道理上却讲不通,就不要勉强地做。财物虽然可以使生命显贵,如果有违法度,也不可以迷恋。贤明善良的人,遵循道理,躬行仁义,讲求义气,疏散钱财,必定不会贪恋小利益。能做到以上四点的人就是人中之杰。诸葛亮和狄仁杰就是公平正直人里的杰出之人。诸葛武侯处在天下三分而蜀汉苟安于蜀川的时候,敌人强大而君主昏庸,危难和嫌疑莫过于此。狄梁公则处在武周、李唐国号更迭的时候,国主昏庸而皇后奸诈,危难和嫌疑莫过于此。做武侯难,做梁公更难,称他们是人杰,是真正的人杰啊。
【评析】
在利益面前,要坚定自己的操守,不做见利忘义的小人。鉴古通今,争名夺利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这些人到最后都没有善终。红颜是祸水,名利也一样是祸水。凡是可称之为英雄豪杰的人,他们都不会深陷名利的泥潭,他们往往都具备“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他们知道要想做事,必须先学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类精神财富的全部精华变成自己建功立业的利器。
典例阐幽
吴隐之清廉为官
广州背山面海,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是个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魏晋时期,凡是担任广州刺史的人,都有过贪赃枉法的行为,因为那些奇珍异宝,只要带上一匣,就可以几世享用。但是,广州又是一个流行瘴疠疾疫的地方,一般人都不愿意到那里去做官,去那儿做官的人,基本都是些难以自立又想发财的人。
晋安帝隆安年间,朝廷决定革除这儿的弊政,于是,派有清官美称的吴隐之担任广州刺史。吴隐之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孤高独立、操守清廉的人。当时,虽然家中穷困,每天只有到傍晚的时候才能煮豆子当晚餐,但他就是再饿再穷,也决不吃不属于自己的饭菜,不拿不合乎道义的东西。后来他虽然担任了各种显要的职务,却仍能保持俭朴的优良品质。他曾经把自己得到的俸禄和赏赐,都拿出来分给亲戚和族人,以至于冬天的时候自己都没有被子盖。有时候因为缺少替换的衣服,洗衣服的时候,他就披上棉絮待在家里。
吴隐之奉命去广州走马上任。在离广州治所20里的一个叫做石门的地方,他看到了一道泉水淙淙流去。于是,有人便告诉他,这条泉水称作“贪泉”。传说,只要喝了这“贪泉”的水,无论是谁,都会产生贪婪的欲望。吴隐之听后不信,跨下马来,对随从们说:“如果不看见能够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人的心境就不会慌乱。我们一路上见到了那么多的奇珍异宝,现在,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一越过五岭,人们就会丧失清白的原因了!”说完,便跑到“贪泉”边,舀起泉水,非常坦然地喝了起来,还当即吟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用此诗,清楚地表达了自己要向伯夷、叔齐一样坚守节操的决心。
到了广州任上,他果真一尘不染,而且更加清廉。他平常的食物不过是些蔬菜和干鱼,而帷帐、用具、衣服等物品全都交付外库。刚开始,许多人见他这样,都在背后议论说他是故意这样做的,以显示自己的俭朴,做个样子给别人看看。但是时间一长,人们就发现,原来他真的是一个清官,之前的一切也并不是故作姿态。他从广州回京城的时候,随身也没有带走任何东西。当他看到妻子刘氏带了一斤沉香的时候,马上把它取出来,扔到了河里。
由于他以身作则,广州地区常年以来的贪污陋习大为改观。朝廷为了嘉奖他,晋封他为前将军。贪婪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为了获取财富,不择手段,贪得无厌,最终沦为财富的奴隶的话,人生也便失去了意义。吴隐之虽然生活清贫,但他精神上富有,获得了“清官”的美称。
聚敛钱财,大难临头
和珅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污犯。他与一般贪污犯不同的是,他不仅受到皇帝的信任,掌握着财权,还掌握着相当的军权和人事权。由于其多年的经营,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关系网。处理这样的人,必须慎重,而且必须具有决绝的手腕。稍有不慎,就会引来不测之祸。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二日,清高宗乾隆帝病逝,仁宗亲政。初四日,他命令和砷和户部尚书福长安昼夜守值殡殿,不得擅自出入,这样一来,就限制了和珅的自由,也就等于免去了和珅的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之职。接着,他又下了一道谕旨,暗示由于内外文武大臣通同为弊,在剿办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丧师辱国,有的大臣视朝廷法律犹同儿戏,长此以往,国体何存?威信何在?且查历年兵部,国家坐耗巨饷,非养兵也,乃为权臣谋耳,希望各部院大臣要着实下力查办。此旨一下,给事中王念孙等人心领神会,明白皇帝要惩治和珅,立即纷纷上疏弹劾和绅。于是,清仁宗下令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并宣布他的二十大罪状。逮捕和珅,从他的家里搜出了大量钱财珠宝,其数量之大。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和珅在当政的短短25年里,就聚敛了如此难以想象的钱财,在惊骇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和珅究竟有何手段,竟然在乾隆皇帝眼皮之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清朝几乎15年的国库收入卷入私囊?
由于和珅罪行重大,仁宗起初要将和砷凌迟处死,但由于皇妹和孝公主再三涕泣求情,加之大臣董诰、刘墉等人的劝阻,最后决定赐令和坤狱中自尽,并将没收的和砷家产赐给宗室,故而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被处决后,其党羽和一些亲近的官员皆惴惴不安,害怕受到连累。有的朝廷大臣也上疏主张追究余党。为了安定人心,仁宗为此发布上谕说,和珅专擅蒙蔽,罪在和珅一人,其余一时失足者,只要痛改前非,既往不咎。此谕一下,人心大定。
在中国历史上,铲除和绅纵然没有经过什么惊心动魄的大的斗争,但其间也存在着相当的风险。当时,全国各地烽烟遍起,由于和珅的长期经营,其党羽遍布朝野,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局面。一旦如此,朝廷将会四面树敌,虽不致有多大的危险,起码也要多费周折。而仁宗筹划若定,在不动声色中举重若轻地除掉了和珅,实属不易之举。
-
承示省讼[2],惭恧无所自容[3]。执事与仆,齿小啻倍蓰[4],位不啻悬隔,顾猥与仆道及少年之游[5],谓执事往日曾以兼金三百[6],招致金陵伎[7],为伎所却,仆实教之,而因以爬垢索瘢[8],甚指议
-
做梦是在日常生活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梦里,什么样的场景都有可能出现,梦到掉牙齿的事情也是其中之一。那么,做梦梦到掉牙齿都有什么说法:周公解梦里会有什么寓意象征含义?下面,我就对这一梦境进行深度解析。
-
平实犹难险僻行来胆未寒,才知树下道犹难。频仍卓世弥天勇,殊绝随缘果腹餐。肾上腺非分水剑,平常心本卧龙滩。无明焰酌浮生色,次第情风展 "> 语文文言文试题:长孙俭
语文文言文试题:长孙俭 长孙俭,本名庆明,方正有操行,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太昌中,边方骚动,俭初假东夏州防城大都督。周文帝临
-
《百家姓·蔺》文言文及解析 原文 《百家姓·蔺》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出自姬姓,以地名命姓。春秋时,晋献公的`少子成师被封于韩(现在陕西省韩城县),他建立了韩国
-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
-
天仙碧玉琼瑶①,点点扬花②,片片鹅毛③。访戴归来④,寻梅懒去⑤,独钓无聊⑥。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⑦,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⑧,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 ①碧玉琼瑶:形容雪的晶莹洁白。
-
【问候】: 注音:wegrave;nhograve;u 释义:(1)问好 (2)打招呼 造句:你带我回去问候一下你的爸爸妈妈,我很想见他们 问候的近义词:慰劳问好犒劳 【慰劳
-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做过关于洗头的梦,洗头在我们生活中其实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在梦里又预示着什么呢?是不好的事情吗?还是什么好事呢?下面小编就整理除了关于梦见洗头很多的梦境。梦见洗头是提醒你要地方小偷
-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