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为学与做人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3 16:45:09阅读:33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头,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聚在一堂,令我感激得很。但有一件,还要请诸君原谅:因为我一个月以来,都带着些病,勉强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长的讲演,恐怕有负诸君期望哩。问诸君“为甚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辞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你在学校里头学的什么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别问题。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①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蝦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他们积了无数经验,发见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我打算做这项职业,就应该有这项专门学识。例如我想做农吗,怎样的改良土壤,怎样的改良种子、怎样的防御水旱病虫,……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我想做财政家吗,何种租税可以生出何样结果,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说,也是如此。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智识,就是这一类。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练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么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用都包在里头。“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是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们要知道,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见的,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来。所以仁字从二人,郑康成解他做“相人偶”②。总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发,成为一体,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所以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则这种仁者为甚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那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③“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④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工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⑤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⑥俗语说得好:“生平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论语》记: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⑦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刚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为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一个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须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自由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⑧我老实告诉诸君说罢,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一个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练意志的工夫不可。意志磨练得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我们拿这三件事作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我自己现时做到那一件——那一件稍为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把握都没有,嗳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就做不成。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吗,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却是一点儿也没有。这种“贩卖智识杂货店”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慄!现在这种教育,一时又改革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想方法自救,没有人能救你呀!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智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诸君须知道啊,这些人当十几年前在学校的时代,意气横历,天真烂漫,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田地呀·屈原说的:“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⑨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啊!现在你所厌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那么,学校之外,当然有许多学问,读一卷经,翻一部史,到处都可以发见诸君的良师呀!诸君啊,醒醒罢!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原载1923年1月15日《晨报副镌》

〔注释〕 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语出《论语·子罕》,意谓聪明的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②“相人偶”:相敬相爱。《礼记·中庸》云:“仁者人也。”汉代郑玄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想存问之意。”康成是郑玄的字。 ③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语出《老子》二章。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施泽万物而不指望拟报答。 ④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语出《老子》八十一章。尽己所有助人,自己就愈富有;尽己所有赠人,自己就愈增多。 ⑤“浩然之气”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说自己有两个特长,一是善于与他人辩论,二是善于培养自身的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要用正义培养它。 ⑥“自反而不缩”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缩:直;褐(hè):粗衣,褐宽博,意为卑贱的人;惴:使他人警惧之意。意思是说,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对方就是卑贱之人,我也不会吓他;反躬自问,正义确在我,对方就是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⑦“吾未见刚者”句:出自《论语·公冶长》。孔子说:“我未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道:“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欲望太多,哪里能刚毅不屈。” ⑧“和而不流”句:本于《礼记·中庸》,是孔子回答子路的话。孔子认为,对大家和顺而不同于流俗,岂不是矫强吗·中立而不偏,岂不是矫强吗·在国家政治清明时,不变更以前操守,岂不是矫强吗·在国家政治黑暗时,至死不变平生的志愿岂不是矫强吗· ⑨“何昔日之芳草兮”句:本于屈原《离骚》。往日的芳草变成了野生的艾蒿,没有其他原因,是出于自身的不修为。〔鉴赏〕 1922年,梁启超应邀在苏州作演讲,讲稿被整理成《为学与做人》。年已半百的他,当时沉下心来思索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结论是“学做人”。在梁启超看来,知育、情育、意育,是达到“做人”必需经过的三座桥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论语·子罕》中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梁启超把“勇”改成了“意”。一字之改意义大相径庭,体现了梁启超把孔子的“三达德”与近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主张,故梁启超断言:“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者”如何“不惑”呢·梁启超以为,得经过三步。前两步是“须有相当的常识”与“须有专门智识”,但仅两步是不够的。因为“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只凭一些死板的“常识”与“智识”来应付,“便手忙脚乱了”。“遇事能断的智慧”这第三步最为关键:“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智慧”不同于“常识”与“学识”,它能够让人彻头彻尾地弄清这些事情的内在条理,是一种运行与驾驭知识的能力。梁启超以常识、学识和智慧为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因为“仁”就是“普遍人格之实现”。实现了人格的“我”,可去掉“忧”的两个心病,即“忧得失”与“忧成败”。“仁者”奉行的是“君子以自强不息”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条。前者出自《周易》,是讲“君子”应该效法天道,具有永不懈怠从事某一事业的精神。梁启超以为,有“自强不息”境界的“君子”,也就是“仁者”。后者见于《论语·宪问》,系守门人对孔子的评价,比出自孔子之口更有可信度。明明知道做不到却要去做,“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对“仁者”来说,成败、得失都是置之脑后的,因而“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就是树立这种超功利的教育,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便是做到“仁者不忧”。“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梁启超以为,“不惧”与人的意志坚强相关。一个人意志薄弱,即使有丰富的智识,高尚的情操,遇事也会临时变卦。要意志坚强,第一是“心地光明”。像孟子所说,胸中怀有“浩然之气”,做什么事情都理直气壮的,“生平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第二,“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就是不做“自己情欲的奴隶”。人一旦沦为欲望的奴隶,就永无自由的余地。意志磨练到家,“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能够毫不犹豫地做自己应做的事。梁启超认为,这是意育的目的。梁启超以为,教育现况与自己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拿这三件事作做人的标准”来衡量当前学校的教育,可以说情育与意育“完全没有”。知育“又只有所谓的常识和学识”,而梁启超期望的“总体智慧”,“却是一点儿也没有”。现实与理想相差太大了,故梁启超大力呼吁,“诸君啊,醒醒罢!”真有点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梁启超期待的“人”,就是孔子说的“成人”:“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成人”见于《论语·宪问》,是指完美的人格。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全面发展的人·孔子说,智慧像臧武仲,清心寡欲似孟公绰,勇敢同卞庄子,多才多艺如冉求,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亦可以为成人矣”。梁启超希望,教育的目标,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为知、情、意皆全,具备“不惑”、“不忧”、“不惧”品性的人才。这次演讲寄托了梁启超的教育观念。当时的社会,世风日下,他奔走呼喊,却又不能太张扬。所以他借教育的弊端,痛斥当下这个“一时又改革不来”的社会。他希望,新一代的青年需要“自己抖擞精神想方法自救”,经过“知、情、意”的修养磨练,“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做到“不惑”、“不忧”与“不惧”之后,才可为这个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昔日的金榜题名到今日的高考状元,对“为学”的目的依然有着不同的理解。为学必先成人的主张,已获得愈来愈多人们的认同。梁启超对1922年教育界的当头棒喝,唤醒了多少迷茫的灵魂,已难以查证。然而梁启超这份演讲稿对后世来说,留下来的不止是无尽的敬意,而是它不因时光消逝所具有的普遍价值。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樱桃花》赏析

      元稹此诗描写樱桃花,就全诗来看,意境生动活泼,给人一种明艳、清晰的视觉感官体会,描写静景,却能给人以动态的体验感。另外全诗不过寥寥几句,但简明凝练,描景抒情,实在让人叹为观止。第一句“樱桃花”开门

  • 梦到了女人哭泣代表什么

    梦见女人哭泣,得此梦,乃事业中多受他人之牵绊,因情感之事与他人相处不和,生活更有不利之事,郁结于心,发之于梦。如做此梦,人情世故处理不良,乃是因金钱多有与他人间争吵之迹象,财运难以兴旺,心中多有逃避之

  • 众口铄金造句四则

    语义说明:比喻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 使用类别:用在「积谎成真」的表述上。 众口铄金造句:01老总因为不堪黑函流言的困扰而请辞,可见众口铄金,人言可畏! 02这种八卦新闻往往会造成众口铄金的局面,让

  •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柳永《玉蝴蝶》赏析

    《玉蝴蝶》 年代:宋作者: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遗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 《后汉书•鲁恭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

  • 伤仲永文言文课后答案

    伤仲永文言文课后答案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伤仲永文言文课后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人___ 扳___

  • 局促不安造句九则

    【局促不安解释】形容行动拘束,不自然,心中不安。局促:拘束,不自然。 【局促不安造句】 ①他上台演讲,刚开始有些局促不安,渐渐地就流畅自然了。 ②总理爽朗的笑声和富有趣味的谈话,使会场

  • 《所见》古诗翻译赏析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

  • 辛弃疾《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全诗赏析

    一水奔流叠嶂开,溪头千步响如雷。 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平澜上不来。 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 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 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

  • 清代名人轶事的文言文习题

    清代名人轶事的文言文习题   无锡有奇士,曰华豫原。乙未岁,张公抚吴,坐事逮。部使者偕制府即讯于润州,而羁公城隍庙中,甲而守之,生狞如虎,非部使者令,不得擅出入。门生故吏,无敢向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